“三伏”,作為中國農(nóng)歷中特有的時間標識,橫亙于小暑與處暑之間,不僅承載著一年中最酷熱的自然考驗,更深邃地凝結著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來觀察自然、順應天時、調(diào)適生活的古老智慧。它根植于精妙的天文歷法與陰陽五行哲學,滲透于官方禮制與民間習俗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文化體系。從祭祀祈福到飲食養(yǎng)生,從消暑納涼到“冬病夏治”,“三伏”生動詮釋了中國人“依時而活”的生活哲學,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三伏天的具體日期由我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確定,核心規(guī)則可概括為“夏至三庚入頭伏,秋后一庚進末伏”。具體而言,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為初伏(頭伏)起始,第四個庚日為中伏起始,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起始。初伏與末伏的時間固定為10天,而中伏長度則取決于夏至到立秋間的庚日數(shù)量:若間隔4個庚日,中伏10天;若間隔5個庚日,中伏20天。因此,整個三伏期總長為30天或40天。
以2025年為例:6月21日(農(nóng)歷五月廿六)夏至。夏至后第三個庚日在7月20日(農(nóng)歷六月廿六),次日進入初伏。10天后(7月30日,農(nóng)歷閏六月初六)進入中伏。再10天后(8月9日,農(nóng)歷閏六月十六)進入末伏。末伏10天后(8月18日,農(nóng)歷閏六月廿五)出伏。
陰陽五行與節(jié)氣流轉(zhuǎn)
“伏”字本身蘊含著古人對陰陽二氣消長與五行生克的理解。顏師古注《漢書》云:“伏者,謂陰氣將起,迫于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也?!边@揭示了古人將季節(jié)變化視為陰陽二氣相互作用的結果:盛夏陽氣極盛,迫使陰氣藏伏地下。
《藝文類聚》引《歷忌釋》進一步從五行角度闡釋:“伏者何也?金氣伏藏之日也。四時代謝,皆以相生。立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火代木,木生火。立冬水代金,金生水。至于立秋,以金代火。金畏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也?!痹谖逍畜w系(木火土金水)對應五季(春、夏、長夏、秋、冬)的框架下,夏屬火,秋屬金。夏秋之交,本應由“金”取代“火”主掌季節(jié),但因“火克金”,金氣畏懼熾盛的夏火而不敢出現(xiàn),需要潛伏一段時間一—這就是“長夏”(即三伏天),對應五行中的“土”這種“潛伏”狀態(tài),正是“伏”的本義所在。
從皇家祭祀到民間節(jié)慶
“三伏”自古便受到官方與民間的共同重視,其禮俗活動源遠流長。
皇家肇始:祭祀禳災
秦德公二年(前676),秦代首創(chuàng)伏日祭祀。《漢書》等史料記載,秦德公“初伏,以狗御蠱。”“用三百牢于鄜畤,作伏祠。磔狗邑四門,以御蠱災?!泵峡底ⅲ骸傲路找?。周時無,至此乃有之?!敝赋龃思漓胄问綖榍卮讋?chuàng),既說明其時間節(jié)點,又強調(diào)其歷史獨創(chuàng)性。伏祠是源自秦代的特定祭祀活動的名稱,專指在伏日(農(nóng)歷六月)舉行的官方祭祀儀式,以此祈求神靈保佑人畜安康,免受熱毒惡氣之害。該祭祀使用三百牢的祭品規(guī)格,顯示其在國家祭祀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三伏節(jié)起于春秋時代的秦國,最初是為了夏日祭祀社神(指土地神),以攘熱毒。唐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曰:“六月三伏之節(jié)起秦德公為之,故云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庇秩眨骸靶M者,熱毒惡氣為傷害人,故磔狗以御之。按:磔,禳也。狗,陽畜也,以狗張礫于郭四門,禳卻熱毒氣也?!毕惹刂翝h唐時期,御蠱與伏日祭祀緊密相關。古人認為,三伏天之所以這么炎熱,是因為有“鬼怪”在搗鬼。那么,該怎么辦呢?古人想出了一個怪招:在陰陽五行中“狗屬陽畜可克陰毒”的思維影響下,用分解犬只的祭祀儀式驅(qū)散暑毒,以期安然度過三伏天。
《漢舊儀》載:“漢魏伏日有酒食之會?!卑喙套稘h書》卷六十五《東方朔傳》:“上(編者注:指漢武帝)以朔為常侍郎,遂得愛幸。久之,伏日,詔賜從官肉。大官丞日晏不來,朔獨拔劍割肉,謂其同官曰:‘伏日當早歸,請受賜。即懷肉去。”漢楊惲《報孫會宗書》:“田家作苦,歲時伏臘,亨(烹)羊炰羔,斗酒自勞?!鳖亷煿抛ⅲ骸盀?,毛炙肉也,即今所謂(ao)也。”
伏臘,伏即伏日,臘即臘日。意思即:田家一年四季勞作辛苦,逢年過節(jié),伏日臘日,均要烹羊炰羔,喝酒慶賀,過個熱鬧的節(jié)日??磥恚瑵h代官民都要過伏日節(jié)。
民間興盛:納涼宴游
唐宋以降,民間伏日習俗日益豐富熱鬧。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八“是月巷陌雜賣”條載:
“都人最重三伏,蓋六月中別無時節(jié),往往風亭水榭,峻宇高樓,雪檻冰盤,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鮓新荷,遠邇笙歌,通夕而罷。”從孟元老所記來看,當時開封的戶外納涼活動非常熱鬧。所謂“浮瓜沉李”,就是用冰水浸泡瓜果,使其冰涼后再吃。
南宋吳自牧《夢梁錄》卷四《六月》載:“六月季夏,正當三伏炎暑之時,內(nèi)殿朝參之際,命翰林司供給冰雪,賜禁衛(wèi)殿直觀從,以解暑氣?!绷鲁趿?,“是日湖中畫舫,俱堤邊,納涼避暑,恣眠柳影,飽挹荷香,散發(fā)披襟,浮瓜沉李,或酌酒以狂歌,或圍棋而垂釣,游情寓意,不一而足。蓋此時鑠石流金,無可為玩,姑借此以行樂耳。”
清顧祿撰《清嘉錄》卷六《六月》載:蘇州三伏天,“好施者于門首普送藥餌,廣結茶緣。街坊叫賣涼粉、鮮果、瓜、藕、芥辣、索粉,皆爽口之物。什物則有蕉扇、苧巾、麻布、蒲鞋、草席、竹席、竹夫人、藤枕之類,沿門擔供不絕。土人剪紙為方圓六八角燈,及畫舫寶塔舟車傘扇諸式,或以鴨卵空其中,粘五色楮,彩畫成魚,穴孔納螢,謂之螢火蟲燈,供小兒嬉玩。浴堂亦暫停爨火。茶坊以金銀花、菊花點湯,謂之雙花。面肆添賣半湯大面,日未午已散市。早晚賣者,則有臊子面,以豬肉切成小方塊為澆頭,又謂之鹵子肉面,配以黃鱔絲,俗呼鱔鴛鴦。”“土人置窨冰,街坊擔賣,謂之涼冰。或雜以楊梅、桃子、花紅之屬,俗呼冰楊梅、冰桃子。鮮魚肆以之護魚,謂之冰鮮?!薄凹{涼,謂之乘風涼?;虿粗垴汩T萬年橋洞,或棹虎阜十字洋邊,或分集琳宮梵宇,水窗冰榭,隨意流連。作牙牌、葉格、馬吊諸戲,以為酒食東道,謂之斗牌。習清唱為避暑計者,白堤青舫,爭相斗曲,夜以繼日,謂之曲局?;蛘忻づ╣ü)男彈唱新聲綺調(diào),明目男子演說古今小說,謂之說書。置酒屬客,遞為消暑之宴。蓋此時流金鑠石,無可消遣,借乘涼為行樂也。”
清代北京三伏日,主要有皇家浴象浴馬、都人酌酒賞蓮、商鋪攢聚香會等活動。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六月”載:“鑾儀衛(wèi)馴象所,于三伏日,儀官具履服,設儀仗鼓吹,導象出宣武門西(zhá)水濱浴之。城下結彩棚,設儀官公廨監(jiān)浴,都人于兩岸觀望,環(huán)聚如堵?!薄暗劬┥徎ㄊ⑻?,內(nèi)則太液池金海;外則城西北隅之積水潭,植蓮極多,名蓮花池。或因水陽有凈業(yè)寺,名為凈業(yè)湖。三伏日,上駟苑官校于潭中浴馬岸邊柳槐垂蔭,芳草為茵,都人結侶攜觴,酌酒賞花,遍集其下。六月朔日,各行鋪戶攢聚香會,于右安門外中頂進香,回集祖家莊廻香亭,一路河池賞蓮,簫鼓弦歌,喧呼竟日?!?/p>
探索三伏啖熱的民俗密碼
民間諺語“三伏熱不熱,就看六月六”,凝聚了古人對伏天炎熱規(guī)律的觀察。六月初六在傳統(tǒng)中地位特殊,宋代將這一天定為“天貺節(jié)”(天賜節(jié)),明清后民俗稱“洗曬節(jié)”,也是制曲做醬的吉日。
洗浴祛疾。此日盛行洗浴風俗。明馮應京《月令廣義》卷十一載,六月初六“洗六畜,去疾卻蟲”。清潘榮陛著《帝京歲時紀勝·六月六日》:“婦女多于是日沐發(fā),謂沐之不膩不垢。至于騾馬貓犬牲畜之屬,亦沐于河。”康熙五十七年(1718)山西《臨縣志》記載:“初伏,浴于河,謂之‘洗百病'?!鼻∪拍辏?774)河北《永平府志》記載:“初伏洗頭去風,以杏仁炒麥子,食數(shù)粒,一年頭不痛、心無嘔?!鼻逋味辏?863)山西《榆次縣志》記載:“伏日,采樗實煮湯浴兒,云不病熱?!?/p>
曝曬防蠹?!傲铝?,曬紅綠”,此日為佛寺曬經(jīng)日,由此衍生出民間曝曬書籍、衣被以防蟲蛀的習俗。明代宮廷于此日曬實錄、御制文集。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二十四《風俗·六月六日》載:“六月六日本非令節(jié),但內(nèi)府皇史宬曬曝列圣實錄、列圣御制文集諸大函,則每歲故事也?!鼻甯徊於爻纭堆嗑q時記》曰:“京師于六月六日抖晾衣服書籍,謂可不生蟲蠹?!鼻孱櫟摗肚寮武洝肪砹读隆駮份d:“六日故事:人家曝書籍圖畫于庭,云蠹魚不生?!?/p>
制曲做醬。伏天高溫高濕,正是微生物發(fā)酵的良機,故六月初六或初伏日被視為制曲(酒曲、醋曲、醬曲)和做醬(面醬、豆醬)的絕佳時間。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刊山西《臨縣志》:“六月六日,取水踏曲,獨佳。\"乾隆三十九年(1774)刊河北《永平府志》:“六月六日,晨汲井水貯之,經(jīng)年不壞,可以造曲漬醯(音xi,即醋)。伏日宜造麥曲。”清嘉慶十五年(1810)河北《深州志》記載:“六月六日,晨汲井水貯之,可以造曲漬醯。”清同治十三年(1874)山西《陽城縣志》記載:“六月六日,鄉(xiāng)村各具蒸食,牧童陳脯擊鼓,競祀山神。城市每于立伏日合醬,造曲,較常佳甚?!鼻骞饩w三年(1877)河北《蔚州志》記載:“六月六日、初伏日儲水,用以造醬、躧(音x丫,踩、踏)曲、醞酒?!?/p>
南方亦盛行伏日造醬醋豉的風俗。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二十四引《治生先務》曰:“閩人以六月六日造谷醋,合醬豉,云其日水好?!泵黢T應京《月令廣義》卷十一《六月令》記三伏日制曲做醬的項目有:“(注:音yán,指用柞桑葉、黃荊葉等覆蓋)醬、麥醋、米醋、蓮花醋、大曲、豆豉、麩豉、淡豉、法豉,曬麩茄、曬腌瓜,以紫蘇葉、櫻桃葉、薄荷葉卷收。伏中造三黃醋。六月造糯米醋,大麥醬醋?!鼻孱櫟摗肚寮武洝肪砹读隆ず厢u》說:蘇州“謂造醬餡曰罨(音yαn,同畬)醬黃,餡成之后,擇上下火日合醬,俗忌雷鳴。諺云:‘雷鳴不合醬?!鼻甯党缇鼐帯冻啥纪ㄓ[·成都之民情風俗》云:“六月伏日,做胡豆瓣?!?/p>
無論是洗浴祛病、曝曬防蠹,還是制曲做醬,其核心都在于利用盛夏充沛的陽光與高溫一—這是保證洗曬效果、抑制有害菌繁殖、促進有益微生物(制曲醬)充分發(fā)酵的關鍵自然條件。這些習俗生動體現(xiàn)了先民順應節(jié)氣、巧用天時的生活智慧。
納涼、飲食與生活美學
今年7月20日入伏,可以說是近十年最晚入伏的年份。對此,民間有“早入伏把扇丟,晚入伏熱到哭”一說,即若是入伏較晚,那么暑熱便會集中,在入伏后會很快熱起來。而在沒有空調(diào)、冰箱的古代,古人想方設法將酷熱的夏天過得詩意盎然、趣味橫生。他們憑借對生活的熱愛和智慧,創(chuàng)造出了豐富多樣的消夏方式,從舌尖上的清涼到雅俗共賞的娛樂活動,無不展現(xiàn)出獨特的生活美學。
古人描繪三伏酷暑的文字歷代皆有。晉程曉《嘲熱客》:“平生三伏時,道路無行車。閉門避暑臥,出入不相過?!睂懛钐鞖?,人們在家中歇息,很少來往。唐杜甫《夏夜嘆》:“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腸。\"以直白語言描繪三伏酷熱。宋陸游《苦熱》“萬瓦鱗鱗若火龍,日車不動汗珠融?!庇帽扔魇址ㄓ涗浉邷?,反映古人對自然氣候的細膩觀察。北宋張耒《初伏大雨呈無咎》詩云:“初伏炎炎坐湯釜,長安行人汗沾土。”描繪了初伏時節(jié),炎熱的天氣讓人感到像坐在沸騰的湯釜上一樣,以至于長安的行人汗水把地都打濕了的情景。其《出伏后風雨頓涼有感(其一)》中寫道:“三伏如湯釜,熏煮理亦足。西風半夜雨,窗戶一清肅。那能惜搖落,共喜過炎燠(yu)。老人亦晨起,稍進杯中醁?!泵枥L了三伏天后,隨著風雨的到來,早晚開始有了涼意,暑氣漸退的情景。
宮廷至民間的消暑飲食
面對酷暑,古人在飲食上極盡巧思,追求清涼爽口與養(yǎng)生結合。
宮廷貴族的冰飲雅趣:貴族利用冬日儲藏的冰塊在夏日制作冷飲冰食?!冻o》中已有“挫糟凍飲,酎清涼些”的冰鎮(zhèn)美酒記載。到了宋代,市井冷飲發(fā)達,冷飲鋪子林立,《東京夢華錄》記載有“冰雪涼水”“荔枝膏水”等消暑飲品,以及類似現(xiàn)代冰激凌的‘冰酪”(在冰塊中加入果泥、牛奶,口感綿密)。
民間的清涼智慧:普通百姓雖無藏冰之便,卻也有綠豆湯、酸梅湯、西瓜、甜瓜等天然解暑良品。綠豆清熱解暑,酸梅生津止渴;時令水果,更是解渴良方。伏日食俗中,“頭伏餃子二伏面”流傳最廣——面食易消化,搭配清淡蔬菜,既飽腹又適合炎熱天氣。民國二十年(1931)《天津志略》記載:“入伏,有飲食期,初伏面餃,二伏面條,三伏則為餅,而佐以雞蛋。諺云:‘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鄉(xiāng)村農(nóng)民,則初伏種蘿卜,二伏種菜,三伏種蕎麥?!?/p>
北京、天津等地頭伏必吃餃子,因餃子形似元寶,取“元寶藏?!敝?,兼具“伏補”(夏季消耗大,需用面食補充能量)的實用功能;山東部分地區(qū)吃“伏水面”(過水冷面),搭配麻醬、黃瓜絲,既解暑又補充體力。江蘇徐州、安徽蕭縣等地有“伏天吃伏羊”的傳統(tǒng)。相傳始于春秋時期,古人認為羊肉性溫,伏天食用可驅(qū)寒除濕,俗稱“以熱制熱”。嶺南地區(qū)的伏天必食“燒仙草”,用仙草干熬制后加蜜糖、椰果,民間認為可清熱解暑;川渝地區(qū)則手工制作“豌豆涼粉”,搭配紅油、蒜泥食用?!冻啥贾裰υ~》記載:“三伏天嘗涼粉爽,麻香微辣透心涼?!?/p>
環(huán)境營造與身心調(diào)適
除了飲食,古人在納涼方式上也充滿智慧與雅趣。
夏夜,古人喜歡走出家門,享受夜間的清涼。文人墨客常相聚于庭院、湖畔,或飲酒賦詩,或撫琴作畫,留下諸多傳世佳作。如蘇軾與友人夜游承天寺,寫下“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的優(yōu)美詞句。老百姓則喜歡在夜晚圍坐在一起,聽評書、講故事,孩童們追逐嬉戲。七夕時節(jié),女子們會在庭院中擺上瓜果,進行“乞巧”活動,一邊仰望星空尋找牛郎星和織女星,一邊祈求上蒼讓自己心靈手巧,為消夏增添了浪漫色彩。
水是天然的消暑利器,古人自然不會錯過。貴族們在園林的水池中泛舟采蓮,享受碧波蕩漾的清涼;百姓則在河塘中戲水、摸魚,歡聲笑語回蕩在水面
文人雅士以藝術創(chuàng)作消夏,將心境融入筆墨。他們會在書齋中臨摹《消夏圖》等清涼主題畫作,通過視覺上的“清涼”驅(qū)散暑氣;也會創(chuàng)作與夏日相關的詩詞,如白居易的《消暑》,“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以平和的心境對抗炎熱。
世界上最早的“冰箱”:青銅冰鑒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2008名演員擊缶而歌,吟誦著“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場景,想必許多人都難以忘懷。開幕式上演員用的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瓦缶,而是經(jīng)過精心設計的現(xiàn)代聲、光、電俱全的“高科技缶”。其設計靈感源自湖北隨州1978年出土的曾侯乙墓青銅冰鑒。這件戰(zhàn)國早期的青銅套器,珍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長寬均為76厘米,高63.2厘米。方尊缶置于方鑒內(nèi),其底部一側有兩個長方形榫眼,另一側有一個長方形榫眼,安裝時把這三個榫眼與方鑒內(nèi)底的三個彎鉤扣合,其中一個彎鉤的活動倒鉤自動倒下后,可把方壺固定在方鑒里不晃動,制作十分巧妙。與青銅冰鑒配套的還有一把長柄青銅勺,勺的長度足以探到方尊缶內(nèi)底
《周禮·天宮·凌人》記載:“春始治鑒,凡外內(nèi)饔之膳羞鑒焉,凡酒漿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鑒?!闭f明這種器物是古人用來冰酒的一尊缶內(nèi)裝酒,鑒、缶壁之間的空間放置冰塊,在春夏之季就可以喝到冰爽的酒。這件青銅冰鑒堪稱世界上最早的冰箱,也是重要的祭祀禮器。其華麗的外觀和精湛的工藝代表了我國青銅鑄造技術的高峰
此外,手持繪有山水花鳥的團扇或折扇,既是納涼工具,也是彰顯品位的藝術品,扇面上的詩詞書畫更增添了幾分雅趣。
古人注重營造舒適的避暑環(huán)境。在居住方面,房屋設計講究通風,前后開窗形成“穿堂風”。江南民居的“天井”結構能利用高低溫差實現(xiàn)自然通風;屋頂鋪設陶瓦,檐角翹起擴大遮陽面積;墻體采用夯土、青磚等隔熱材質(zhì)。庭院中種植藤蔓植物如葡萄、紫藤,搭建涼亭,周圍開鑿水池、堆疊假山,形成清涼宜人的小天地
在寢具上,竹席、藤枕是夏日必備。竹席涼爽透氣,藤枕柔軟舒適,躺臥其上,暑意漸消。貴族還會使用“冰鑒”,將冰塊置于其中,不僅能冰鎮(zhèn)食物,還能降低室內(nèi)溫度;而“竹夫人”這種圓柱形竹編抱枕,中空透氣,可抱于懷中取涼,成為文人雅士的消夏伴侶。
從奢華宮殿到簡樸度夏
古代不同社會階層的避暑方式有著明顯的不同,皇室貴族的避暑極盡奢華,達官貴人的避暑精致講究,普通百姓的避暑簡樸實用。
皇室貴族憑借雄厚的財力和豐富的資源,在避暑方面展現(xiàn)出了極致的奢華。修建大型避暑宮殿是他們的常見手段,如唐代的大明宮含涼殿,這座宮殿傍水而建,殿內(nèi)外設有許多水車。流水帶動水車運轉(zhuǎn),將水汽源源不斷地送入殿內(nèi),同時房檐四周裝有水管,引水而上再沿房檐流下,形成人造水簾,有效帶走熱氣,使殿內(nèi)涼爽宜人。
《唐語林》卷四記載:“玄宗起殿,…時毒方甚。上在涼殿,座后水激扇車,風獵衣襟。 …四隅積水簾飛灑,座內(nèi)含凍?!庇纱丝梢?,這種制冷設備利用天然水冷卻,具有較強的降溫能力。張仲素《宮中樂》詩云:“甘泉將避暑,臺殿水光凝。”就是對涼殿消暑的贊譽。清王朝時期,皇室更是修建了舉世聞名的承德避暑山莊。山莊內(nèi)有廣闊的湖泊、茂密的森林和錯落有致的宮殿樓閣?;适页蓡T夏季到此避暑,不僅能享受涼爽的氣候,還能在園林中狩獵、游玩,舉行各種娛樂活動。
相較于皇室的奢華,普通百姓主要依賴前文所述的天然飲食(綠豆湯、瓜果)簡易納涼方式(夜聚、親水),利用建筑通風(穿堂風)以及竹席、藤枕等經(jīng)濟實用的寢具度夏。其智慧體現(xiàn)在對自然條件和有限資源的最大化利用上。
古人消夏的方式,既有物質(zhì)層面的避暑智慧,也有精神層面的雅趣追求。他們順應自然,與季節(jié)和諧相處,在酷熱中尋得清涼,在忙碌中享受生活。這些充滿智慧與詩意的消夏方式,至今仍值得我們回味與借鑒。
“依時而活的”養(yǎng)生哲學
《禮記·月令》稱仲夏之月“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道出酷暑對人體健康的嚴峻挑戰(zhàn)。為了安然度夏,特別是三伏,古人形成了深厚的養(yǎng)生智慧,核心在于順應天時、依時而活。
陰陽平衡與養(yǎng)護陽氣: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氣最熱、氣溫最高、陽氣最盛的階段,人體易因出汗過多導致“陽氣宣發(fā)太過”而“體內(nèi)陽氣匱乏”。此時,若過度貪涼(如久處空調(diào)房、嗜食冷飲),反易致“內(nèi)寒過甚”,更損陽氣?!饵S帝內(nèi)經(jīng)》曰:“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奔醋岓w內(nèi)的氣機得以順暢流通,就像樂于在外界活動一樣。因此,伏天提倡飲用熱茶、熱水,促使毛孔張開排汗,反而有助于將體內(nèi)積攢的寒氣逼出,帶來深層清涼。同時,庚日屬金,與“肺金”有關,與肺、大腸相應,三伏庚日亦是溫煦肺經(jīng)陽氣、驅(qū)散內(nèi)伏寒邪的最佳時機。
清心靜養(yǎng)與節(jié)制欲望:《禮記·月令》記載,先秦時仲夏之月“君子齋戒,處必掩身,毋躁,止聲色,毋或進,薄滋味,毋致和,節(jié)嗜欲,定心氣”。即作為君子,夏天要齋戒,居處時不要怕熱就赤身露體,謹防著涼;不要浮躁騷動;飲食要清淡,不要刻意追求多味;要節(jié)制嗜好和欲望,平心靜氣,有條不紊地從事工作。簡而言之,消夏的秘訣就是:清心寡欲,少安毋躁。正如唐代詩人杜荀鶴《夏日題悟空上人院》所言:“三伏閉門披一衲,兼無松竹蔭房廊。安禪不必須山水,滅得心中火自涼?!?/p>
伏日食養(yǎng)清淡:本著“薄滋味,毋致和”的原則,伏日飲食以清淡、保健為主。明呂毖輯《明宮史·火集》中《飲食好尚》曰:“夏至伏日,戴草麻子葉。吃‘長命菜’,即馬齒莧也?!薄俺醴?、中伏、末伏日,亦吃過水面。吃‘銀苗菜’,即藕之新嫩秧也。初伏日造曲,惟以白面用綠豆黃加料和成曬之。立秋日,戴楸葉,吃蓮蓬、藕,曬伏姜,賞茉莉、梔子蘭、芙蓉等花。先帝愛鮮蓮子湯,又好用鮮西瓜種微加鹽焙用之?!?/p>
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六月·時品》又曰:“盛暑食飲,最喜清新,是以公子調(diào)冰,佳人雪藕。京師蓮實種二:內(nèi)河者嫩而鮮,宜承露,食之益壽;外河堅而實,宜干用。河藕亦種二:御河者為果藕,外河者多菜藕。總以白蓮為上,不但果菜皆宜,曬粉尤為佳品也。且有鮮菱、芡實、慈姑、桃仁,冰湃下酒,鮮美無比。”清代北京亦盛行食西瓜解暑。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云:“六月初旬,西瓜已登,有三白、黑皮、黃沙瓢、紅沙瓢各種。沿街切賣者,如蓮瓣,如駝峰,冒暑而行,隨地可食。既能清暑,又可解酲,故予嘗呼為清涼飲?!?/p>
“冬病夏治”的契機:三伏天是中醫(yī)“冬病夏治”(如慢性咳嗽、哮喘等虛寒性疾?。┑年P鍵時段,融合了道家“道法自然”與中醫(yī)經(jīng)絡理論。比如三伏貼療法:以白芥子、細辛等辛溫藥物貼敷肺俞、大椎等穴位,借助三伏天陽氣推動,治療慢性咳嗽、哮喘等虛寒性疾病,體現(xiàn)《黃帝內(nèi)經(jīng)》中“春夏養(yǎng)陽”的養(yǎng)生理論。《遵生八箋》提出“三伏宜調(diào)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起居方面主張“夜臥早起,無厭于日”,通過午睡、靜養(yǎng)調(diào)節(jié)身心,與道家“守靜”思想相合。
感知時間:如同冬至以后要數(shù)九一樣,民間習俗夏至以后也要數(shù)九,數(shù)及九九八十一日,伏盡熱退。從宋代開始,各地便流傳著反映本地暑涼變化的《九九歌》。
最早的《夏至九九歌》,見于南宋陸泳《吳下田家志》:“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頭戴秋葉舞。六九五十四,乘涼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床頭尋被單。八九七十二,思量蓋夾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ji)?!碧扣允怯锰磕┳龀傻膲K狀物,用于烤火取暖。
由此可見,“三伏”遠不止是一個節(jié)氣概念。它以天干地支為框架,以陰陽五行為內(nèi)核,在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衍生出豐富多彩的祭祀禮儀、歲時節(jié)俗、飲食風尚、養(yǎng)生之道和消夏智慧,形成了一個內(nèi)涵完整的文化體系。這套體系生動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將自然規(guī)律深刻洞察并轉(zhuǎn)化為生活哲學的卓越能力一—依時而活,即順應天時、敬畏自然、調(diào)適身心、和諧共生。三伏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一個獨特而璀璨的時間符號,其所蘊含的順應天時、平衡陰陽、巧用資源、追求身心和諧的生活智慧,至今仍閃爍著啟迪當代的光芒,值得我們深入探究、傳承與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