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尚意”書風盛行的朝代,書法藝術在這一時期蓬勃發(fā)展。南宋在整個中國歷史上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內憂外患不斷,朝廷屈辱求和,偏安一隅;另一方面,重視文化發(fā)展,形成了一種士大夫文化。姜夔就誕生于這樣一個矛盾的年代,這使得他身上也充滿了矛盾性,他對家國淪陷悲憤難平卻報國無門、布衣終生,追求魏晉風度的同時卻因家貧常常寄于他人門下。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他游走于江湖之中,在大自然中抒發(fā)情感,結識了諸多文人墨客、達官顯貴,并且始終保持著清高的人格和高雅的志趣。姜夔傾心于藝術創(chuàng)作,在詩、詞、曲、書等方面都有所成就,對書法也有其獨到的見解和藝術主張。
一、姜夔的生平與所處的時代背景
(一)姜夔的生平
姜夔,字堯章,曾隱居浙江武康,與白石洞天為鄰,因號白石道人。其父名噩,曾任漢陽知縣。姜夔早歲隨侍其父身側居漢陽,大約十四歲時,父親去世,后隨姐姐居漢川山陽村,二十歲后開始四處游覽、廣交名士,曾歷江淮、過維揚、游濠梁、泛洞庭、客武陵、留長沙、觀南岳,輾轉湘、鄂間十余年。三十多歲時,姜夔在湖南遇到了詩人蕭德藻,此人非常欣賞他的詩,并將侄女嫁給了他,帶他寓居湖州。此后八九年間,姜夔往來于蘇州、杭州、合肥、金陵、南昌等地,但未曾久離湖州。蕭德藻去池陽后,姜夔在湖州無眷屬可依,于是移居杭州。慶元三年(1197年),姜夔向宋廷上書論雅樂,并以布衣身份奏進《大樂議》和《琴瑟考古圖》各一卷。慶元五年(1199年),其又向朝廷進獻了《圣宋饒歌鼓吹十二章》。此次進獻為其贏得了“免解”資格,但最終仍未能及第,故而布衣終身,鬻字賣文為生。嘉定十二年(1219年),姜夔客揚州,結識吳潛。
嘉定十四年(1221年),卒于杭州西湖,因家貧不能葬,由吳潛等葬于杭州之西馬塍。
姜夔的成就以詞最為著名,同時其也是杰出的詩人、音樂家、書法家,他的一生可謂懷才不遇。南宋國土縮小,恩蔭者增多,進入仕途日益艱難,姜夔出身寒門,又免解未果,只能四處漂泊。好友張平甫念其家貧,“欲輸資以拜爵”,“又欲割錫山之膏腴,以養(yǎng)其山林無用之身”,姜夔均未接受,于是未能仕亦未能隱,終生依靠文字和他人接濟為生。正如他自己所說:“萬里青山無處隱,可憐投老客長安?!苯缧愿駷⒚摗⑷似犯邼?,好客、好學、好藏書、好游覽,他多才多藝,于詩、詞、樂、書皆有很高的造詣。楊萬里贊其“與文無所不工”,范成大稱他“翰墨人品皆似晉、宋之雅士”。陳郁在《藏一話腴》中寫道:“白石道人氣貌若不勝衣,而筆力足以扛百斛之鼎,家無立錐,而一飯未嘗無食客,圖書翰墨之藏汗牛充棟,襟期灑落如晉宋間人,意到語工,不期于高遠而自高遠?!?/p>
姜夔憑借高潔的人品,以及在詞、曲、書等諸多方面擁有的高超藝術素養(yǎng),贏得了友情和尊重,哪怕是生活困頓常需人接濟,其也保持了自己的清高,堅持自己的志趣,這是姜夔在書法和人品兩方面的追求。
(二)南宋的文化環(huán)境
北宋的靖康之難,使書法傳承遭受了繼五代十國動亂后的又一次打擊,至南宋時期,普唐書法的傳承被中斷,內府與私人藏書損失嚴重。書跡墨本的匱乏促進了南宋法帖翻刻的發(fā)展,金石學的發(fā)展也欣欣向榮,御府和私家的法書墨跡收藏、文人題跋等都頗為豐富。書法活動的參與者亦是人才輩出,姜夔正是其中之一。
南宋書法一方面繼承了北宋盛行的“尚意”書風,學習蘇軾、黃庭堅、米芾等人的書風;另一方面,以《淳化閣帖》為首的刻帖文化愈發(fā)興盛,新輯從帖數(shù)量逐漸趕超翻刻舊帖。高宗在《翰墨志》中曾自稱“余自魏晉以來至六朝筆法,無不臨摹”,展現(xiàn)了其對魏晉古法的推崇。在前朝遺風、帝王喜好、書學資料等的影響下,以蘇東坡、黃庭堅、米芾為代表的“尚意”書風和以鐘繇、王羲之、王獻之為代表的古典書風成了南宋書壇的學習主流,同時在北宋興起的金石學也得到了繼承發(fā)揚,有李清照整理的趙明誠《金石錄》等著作。
南宋書法家在文化重建的過程中,不斷搜尋前朝遺書墨跡,內府和私人所藏名賢墨跡都頗為豐富,南宋內府還有專門的書法鑒賞活動,由帝王與朝廷官員一起欣賞內府所藏書畫,可見學書氛圍濃厚。
二、姜夔《續(xù)書譜》中的書學思想
(一)用筆
姜夔討論書法的著作有《絳帖平》《續(xù)書譜》等,其中《絳帖平》的主要內容是通過“旁證曲引”辯正釋文,并非主講書學理論,《續(xù)書譜》則是其書學思想的主要體現(xiàn)?!独m(xù)書譜》書如其名,是仿孫過庭《書譜》之作,其中記載了姜夔在眾多方面的獨到見解。
《續(xù)書譜》中對“真書”的要點進行了具體的闡述:“真書用筆,自有八法,吾嘗采古人之字,列之以為圖,今略言其指挑剔者,字之步履,欲其沈實?!逼渲?,“八法”為“永字八法”,是用“永”字的側、勒、弩、耀、策、掠、啄、磔八筆來概括楷書的筆畫,并以其為例闡述楷書的用筆方法。姜夔在解讀“八法”時,以人的眉目、體骨、手足以及魚冀、鳥翅來比喻,更加生動形象、便于理解,并且進一步強調了崇晉抑唐的觀念,即“晉人挑剔或帶斜拂,或橫引向外,至顏、柳始正鋒為之,正鋒則無飄逸之氣”。晉代書家的挑耀帶有“斜拂”,而到了顏、柳時開始用正鋒書寫,這就喪失了魏晉飄逸的氣韻。“斜拂”一詞在周密《齊東野語》中的姜夔《偏旁禊帖考》中具體指書法中“事”字腳部的寫法,因此可以從《蘭亭集序》中“事”字的用筆來體會“斜拂”的含義。從姜夔將其與顏、柳正鋒相對立來看,其應是指側鋒出筆。
姜夔對于轉折的看法“轉折者,方圓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轉。折欲少駐,駐則有力;轉不欲滯,滯則不遒。然而真以轉而后遒,草以折而后勁,不可不知也”和孫過庭《書譜》中的“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有異曲同工之妙。其還表達了對古人書法的向往:“古人遺墨,得其一點一畫皆昭然絕異者,以其用筆精妙故也。”但是,“大令以來,用筆多尖。一字之間,長短相補,斜正相拄,肥瘦相混,求妍媚于成體之后,至于今,尤甚焉”。姜夔認為,自王獻之以來的書家,用筆多有失誤,為了追求妍媚,一字之間長短相互補充,斜的、正的互相支撐,肥瘦混雜,這種現(xiàn)象今天更加嚴重。
關于用筆,姜夔有言:“用筆不欲太肥,肥則形濁;又不欲太瘦,瘦則形枯;不欲多露鋒芒,露則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則體不精神;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右低,不欲前多后少。”可見,過于肥、過于瘦、過于藏鋒或露鋒都是不提倡的。對于不看好其結構的幾位唐代書家,姜夔在用筆上給予了肯定:“歐陽率更結體太拘,而用筆特備眾美故知與其太肥,不若瘦硬也?!彼J為,在以鐘、王為最高標準的前提下,歐陽詢雖結體拘謹,但用筆可追鐘、王,后來的書家不能企及。顏、柳結體和古人不同,用筆又執(zhí)著正鋒,數(shù)百年來人們效仿他們,使得書風從此發(fā)生轉變。姜夔在此處肯定了顏、柳的筆畫剛勁有力,承認了他們對書法發(fā)展的貢獻,只是在以魏晉為最高審美標準的條件下,失去魏晉風度就只能落人下品,學習他們的人學不到精髓,更是粗俗不堪,不足以觀。
“用筆如折釵股,如屋漏痕,如錐畫沙…然皆不必若是?!苯缫詭追N生活中的現(xiàn)象來比喻用筆,但又補充說明不必完全依照這些標準刻意安排。運筆時,“筆正則鋒藏,筆偃則鋒出”。姜夔認為,在運筆過程中,左右傾斜都是可以的,其這一觀點與唐人強調的中鋒不同?!叭欢綀A、曲直,不可顯露,直須涵泳一出于自然?!笨梢娪霉P的方圓曲折不可過于外露,自然最為重要。
崇晉抑唐的思想在北宋時便有,北宋“尚意”書風本身就是對唐朝“尚法”的叛逆。北宋大家蘇東坡說過:“予嘗論書,以謂鐘、王之跡,蕭散簡遠,妙在筆畫之外。至唐顔、柳,始集古今筆法而盡發(fā)之,極書之變,天下翕然以為宗師,而鐘、王之法益微?!钡搅四纤?,這種思想愈發(fā)昌盛,姜夔生在這種環(huán)境中,思想難免受其影響。可見在姜夔的觀念中,魏普的縱橫瀟灑為最高,而鐘繇、王羲之為其集大成者,是“魏晉風骨”的最高參照。
(二)結構
關于楷書的結構,姜夔認為:“真書以平正為善,此世俗之論,唐人之失也。古今真書之神妙,無出鐘元常,其次則王逸少。今觀二家之書,皆瀟灑縱橫,何拘平正?”此句指出了姜夔對于楷書的基本看法,即飄逸
瀟灑為上,平正為下。姜夔與孫過庭同樣推崇魏晉鐘、王書法,其對于楷書平正的觀點與孫過庭《書譜》中“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的說法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孫過庭主張初學時可以平正,進階后則平正中應見險絕,姜夔也否定了絕對的平正。后又對這種風氣的產生進行了分析:“良由唐人以書判取士,而士大夫字書類有科舉習氣。顏魯公作《干祿字書》,是其證也?!苯缯J為,唐代楷書大多平正的原因是科舉取士與書法掛鉤,甚至出現(xiàn)了專門的書籍,并且認為在唐代書家歐、虞、顏、柳的影響下,唐人所書楷書皆是“應規(guī)入矩,無復魏晉飄逸之氣”。姜夔認為這種循規(guī)蹈矩是不符合文字本身的書寫規(guī)律的:“且字之長短、大小、斜正、疏密,天然不齊,孰能一之?”文字本身各有各的特點,不應強行將其統(tǒng)一?!拔簳x書法之高,良由各盡字之真態(tài),不以私意參之耳?!笨梢娖湓俅螐娬{魏晉書法的高明,說明了推崇魏晉書法的原因在于其可以按照每個字本身的特點變化出真實情態(tài),而不是刻意按照某種規(guī)矩加以安排。“或者專喜方正,極意歐、顏豈足以盡書法之美哉。”后人因自己的喜好專學某書家并加大其特點,往往過猶不及。唐朝的著名書家“歐陽率更結體太拘顏、柳結體既異古人”,姜夔覺得其都不如魏晉時人,這種崇晉抑唐的思想貫穿了《續(xù)書譜》始終。
姜夔也針對具體的筆畫結構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一點者,欲與畫相應《筆陣圖》云:‘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便不是書’?!逼湟谩豆P陣圖》,強調如籌碼、算子般大小相同不能算是書法,這印證了其反對平正的觀點。“向背者,如人之顧盼、指畫、相揖、相背右軍蓋為獨步。”姜夔以人的動作比喻字的向背應左右上下呼應、布局合理、上追古人,王羲之在這一點上獨步天下?!凹偃缌⑷恕⑻敉?、‘田’、‘王’、‘衣’、‘示’,一切偏旁皆須令狹長,則右有余地矣。在右者亦然,不可太密、太巧。太密、太巧者,是唐人之病也?!苯缌信e了偏旁部首在字中的布局,指出應當讓字中留有余地,不可太緊密、太刻意,這正是唐人書法的弊病。
(三)章法
姜夔崇晉抑唐的思想不僅針對用筆結體,而且體現(xiàn)在章法布局上。在“位置”一章中,他指出“不可太密、太巧。太密、太巧者,是唐人之病也”,批評了唐人的章法布局往往間距較小,排布嚴密。在“疏密”中,他提出“疏為風神,密為老氣”,認為“當疏不疏,反成寒乞;當密不密,必至凋疏”,可見唐人密而巧的章法布局在其看來是俗氣的,也不符合其“風神”為上的審美。小到單字之間的分間布白,大到整幅作品間的行距、字距關系,疏密都應安排合理。
關于“風神”,姜夔于書中專列一則,而除了專論“風神”的一章之外,整個《續(xù)書譜》中仍隨處可見關于“風神”的論述,如“行書”中的“血脈相連,筋骨老健,風神灑落,姿態(tài)備具”,“草書”中“若風神蕭散,下筆便當過人”,以及上文提到的“疏密”。姜夔列出了具備“風神”所需的八個條件:“風神者,一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三須紙筆佳,四須險勁,五須高明,六須潤澤,七須向背得宜,八須時出新意?!薄帮L神”一詞最早便來源于人物品鑒,后來也被用來形容書法和書者,姜夔在第一點就將人品作為標準。姜夔雖強調了人品,但是比起北宋書論基于道德的評判,姜夔的評判更加注重書法的本體,筆墨、技法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果說“情性”是承自孫過庭的書法理論,那么“風神”則是姜夔自己所推崇的最高美學范疇,只有具備了“風神”,才能姿態(tài)備具、下筆過人、蕭散簡遠、飄逸瀟灑、上追魏普。
參考文獻:
[1]姜夔跋王獻之保母帖[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
[2]姜夔,王獻之.姜夔王獻之保母志跋[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1.
[3]姜夔.白石道人詩集[M].上海:上海書店,1987.
[4]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
[5]王鏞.中國書法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賈文昭.姜夔資料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7]陶宗儀.書史會要[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
暴雨,云南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書法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