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4月,體育賽事在全球多點開花—NBA激戰(zhàn)正酣F1引擎轟鳴,國內包括北京、上海兩場重量級半馬比賽在內的單日43場路跑賽事,也創(chuàng)下新的紀錄。
然而最終絕大多數(shù)國內線上討論的熱度,卻集中于一座面積僅有33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國澳門。通過承辦乒乓球世界杯等一系列重量級賽事,澳門正在證明:再小的城市也能在體育市場中找到專屬位置。
從乒乓球軌跡, 看澳門體育
4月20日,隨著乒乓球世界杯男單決賽最后一球落地,全場爆發(fā)的歡呼與嘆息交織成聲浪,穿透銀河綜藝館的穹頂,與澳門大街小巷的霓虹光影、川流不息呼應共振。
此前,孫穎莎大比分4比0戰(zhàn)勝隊友蒯曼捧得世界杯女單冠軍的表現(xiàn),已經在網絡引發(fā)廣泛關注。而巴西選手雨果擊敗現(xiàn)世界男單排名第一的國乒選手林詩棟,創(chuàng)造歷史性奪冠的結局,更是將討論熱度推至頂點。
在各大社媒平臺顯眼的“爆”字之下,有人被國際乒壇格局的多元化進程所震驚,有人則切身體會著競技體育的“殘酷”。
這些聲音之外,還有不少人感嘆澳門在這場頂級賽事中展現(xiàn)出的專業(yè)性一可容納16000人的場館內,配有首次用于現(xiàn)場比賽的升級版乒乓球“鷹眼(TTR)”系統(tǒng),有環(huán)形鏡頭實時捕捉球路軌跡并回放,還有聲光電系統(tǒng)配合賽事節(jié)奏營造出沉浸式體驗。
“世界杯是我目前看過的線下比賽中,觀賽體驗最好的?!痹H身觀看多場乒乓球比賽的球迷覃女士說,“這個場館位置設計得比較好,我很少有機會能像這次一樣近距離看到球員?!?/p>
事實上,銀河綜藝館只是澳門對體育場景前瞻性布局成果的一個縮影。類似這樣具備極高靈活性和多功能性的綜合演藝活動場所,在當?shù)剡€有很多,威尼斯人綜藝館、塔石體育館等同樣能體現(xiàn)出澳門對文旅賽事魅力的準確把握一一以現(xiàn)有場館設施為基礎,嫁接本地文旅資源,用較“輕”的體育資產撬動豐滿的觀賽體驗。
同時段全國排名第一的收視數(shù)據,以及社媒超過20萬條的圖文討論內容,共同印證著球市爆火的事實,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乒乓球在澳門與體育的“破圈聯(lián)結”故事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可當我們把時鐘的指針撥回到2024年,彼時首次承辦乒乓球世界杯的澳門,還面臨著諸多質疑的聲音。盡管澳門有多次承辦WTT冠軍賽的經驗,但在面對世界杯這樣與奧運會、世錦賽并稱為“三大賽”的乒壇頂級賽事時,一個以旅游娛樂業(yè)聞名的城市能否將其運營好?
時間是最有效的檢驗一一近年除乒乓球世界杯外,澳門還有世界女子排球聯(lián)賽、UFC格斗之夜、WTT冠軍賽和大灣區(qū)三人籃球巡回賽等賽事成功落地。
澳門,已經成為世界體壇的一塊重要“拼圖”。
從曾經的“體育荒漠”到如今賽事井噴,澳門的成果并非偶然結出,而是有賴于一套“體育 +"”的運作公式。
澳門的“體育 +”"公式, 如何解讀?
重量級賽事頻頻落地澳門,絕非小概率事件。
高強度、高水準的辦賽需求,對任何城市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zhàn),而總能交出圓滿答卷的澳門,似乎已有被驗證可行的公式:
首先,在“注意力經濟”時代,澳門深諺頂級賽事IP的杠桿效應。
從WTT冠軍賽到世界女排聯(lián)賽,從三人籃球亞洲杯到電子競技亞洲杯,澳門近年來密集引入各大體育項目中的頭部賽事,其策略清晰可見:通過高頻次、多元化的賽事矩陣,持續(xù)占據全球體育版圖中的話題高地。
這種通過高曝光賽事獲得“流量灌溉”的方法,不僅能帶來短期的消費熱潮,更能在潛移默化中重塑城市形象。當人們提起澳門時,“旅游”不再是唯一的聯(lián)想詞,賽場上的激情瞬間也開始逐漸在腦海中主動浮現(xiàn)。
其次,在體育與其他產業(yè)聯(lián)結加深的背景下,澳門正嘗試著鍛造一條完整的消費閉環(huán)。
乒乓球世界杯就是典型例子:球迷上午在銀河酒店醒來,中午還能在配套商圈吃飯、購物,下午再涌入場館觀看比賽由一顆“小球”延伸出的價值鏈條長得令人難以想象。
據澳門特區(qū)政府統(tǒng)計數(shù)據顯示,2024年澳門累計入境旅客超過3492萬人次,同比上升 23.8% ;2025年澳門全年旅客量預計將達到3800萬至3900萬人次。要知道本地常住總人口數(shù)量僅為68.32萬,這意味著每年將有超本土規(guī)模50多倍的人潮到此并產生消費行為。
得益于銀河娛樂集團、威尼斯人購物中心等澳門獨有的“大型綜合經濟體”,“觀賽 + 旅游 + 消費”的緊密銜接模式能承接住人潮背后的龐大消費需求。這些大型娛樂產業(yè)可以直接將賽事場館、酒店、商圈、娛樂空間整合為完整生態(tài)圈,讓體育流量在閉環(huán)中轉化為真金白銀。
除經濟層面的強大推力外,體育賽事的文化敘事渠道屬性也正被澳門加以利用。
潘展樂舉起手機與當?shù)厝罕娮耘牧裟?,孫穎莎、王楚欽與本地球員組隊雙打去年奧運會后奧運健兒代表團訪澳系列活動的場景通過社交媒體裂變,展現(xiàn)出澳門的多面性:既有國際賽事的現(xiàn)代脈搏,也有市井街巷的煙火味。
這種“體育 + 文化”的柔性敘事,正在幫助澳門突破地域限制,與更多體育愛好者建立起深層的情感連接。
面積僅與上海浦東機場相當?shù)陌拈T,通過賽事IP運作、產業(yè)融合發(fā)展和體育文化敘事等路徑成功提升了體育在城市產業(yè)中的比重,同時也為無數(shù)中小型城市提供了靠體育比賽“四兩撥千斤”的發(fā)展范本。
來自“迷你”城市的體育突圍范例
不論是燈火璀璨的大都市,還是歷史厚重的老城區(qū),搶占大眾認知高地都離不開對“城市名片”的打造。
在傳統(tǒng)印象中,澳門的關鍵詞是葡式蛋撻、大三巴牌坊和澳門塔。但如今,各大賽事場間轉播空鏡掃過的城市街景,運動員在采訪中對專業(yè)辦賽能力的認可,球迷在社媒分享的“觀賽 + 玩樂攻略”…這些“被動曝光”的瞬間,比鋪天蓋地的文旅廣告更具吸引力和說服力,也昭示著一張以體育為底色的澳門新名片正在成型。
若將視線放遠至更大范圍,我們其實不難發(fā)現(xiàn),諸多城市已將體育納入戰(zhàn)略發(fā)展規(guī)劃,并在不同階段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無論是“雙奧之城”北京、“雙亞冬之城”哈爾濱,還是與ATP1000網球大師賽、上海馬拉松等世界級單項體育賽事長期合作的“國際著名體育城市”上海,抑或是憑借季娜、鄭欽文等網球明星擦亮“網球名城”招牌的武漢各具特色的名片對應著不同城市的體育建設之路。
大型城市依托豐富的土地、場館資源以及成熟立體的交通、產業(yè)體系,具備承接綜合性體育大賽的能力。而澳門的實踐,恰恰能為全球中小型城市提供可參考樣本:找準定位。
一方面,澳門避開與“北上廣深”等超大型城市在辦賽條件、配套基建和多元文化的“大而全”競爭,專注打造“精品賽事目的地”的城市名片;另一方面,它充分發(fā)揮“娛樂之都”的既有優(yōu)勢,將體育賽事嵌入成熟的文旅消費鏈條,推動賽事增益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本地收入。這套來自澳門的體育產業(yè)策略,與新加坡“以小搏大”的邏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一僅有735平方公里面積和600多萬常住人口的新加坡,成功吸引了F1大獎賽、ONE冠軍賽和WTA年終總決賽等世界頂級賽事。
頂級賽事在帶動本地體育產業(yè)觀賽熱情的同時,還掀起了全民運動浪潮。即便在常年30多度的熱帶氣候下,新加坡的跑步、騎行氛圍也十分濃郁。
這種與賽事規(guī)模相匹配的運動文化,也為新加坡體育產業(yè)培植起了極具潛力的大眾市場。至此,一條賽事輻射大眾,大眾消費熱情反哺產業(yè)的良性反應鏈完成閉環(huán)。
聚焦至具體賽事,澳門乒乓球世界杯和新加坡F1大獎賽在某種意義上還有共通之處一一前者以燈影重塑乒乓魅力,后者用街景襯托速度激情,本質上都是將城市特質轉化為賽事競爭力的智慧結晶。
球迷們在社交媒體上發(fā)布的各種“澳門觀賽攻略”體現(xiàn)了這項比賽的價值。
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時代背景下,城市價值的角逐早已超越GDP的單一維度,轉向文化感召力、情感連接度等“軟實力”的較量。
為期近一周的乒乓球世界杯落下了帷幕,更多的體育機會則在前方等待著澳門。據已公布的信息來看,下半年除了乒乓球、網球等常規(guī)賽事外,這座城市還將首次迎來NBA中國賽,以及大灣區(qū)全運會的部分熱門賽事。
在“跟著賽事去旅游”風潮的不斷發(fā)展下,體育與其他產業(yè)的界限正在模糊,對每一個城市來說體育或許就是未來發(fā)展的重要支點。
但同時,如何提升承辦和服務能力以回應日益高漲的賽事需求,如何用世界級賽事的影響力開發(fā)本地規(guī)模有限的大眾市場,以及如何吸引這些賽事持續(xù)落地直至完全融入城市脈絡等問題,也成了澳門不得不直面的挑戰(zhàn)。
機遇與挑戰(zhàn)總是同時存在,關鍵在于如何看待,又如何抉擇。澳門已經成功講述了一個“以小博大”的體育故事,這讓人們不禁對這座城市與體育產業(yè)未來可能碰撞出的“火花”充滿期待。它將如何繼續(xù)點亮行業(yè)的更多想象,令人滿懷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