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則天為了維護統(tǒng)治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擴大其統(tǒng)治基礎。她從政策、措施等多個層面給庶族地主以扶持。通過進行改革科舉制、修撰《姓氏錄》等措施扶植庶族地主參與到朝政中來提高庶族地主的地位,目的是與舊貴族和守舊勢力相抗衡,確保武則天統(tǒng)治的穩(wěn)定。通過對這些政策措施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武則天其人。
【關鍵詞】武周;科舉制;姓氏錄
【中圖分類號】K24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18-0059-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18.017
唐朝吸取隋朝的弊病,調整士族政策,重建政治秩序;通過一系列的改革,門閥制度向官僚制度體系轉化,士庶這兩個階層之間的界限也漸趨弱化。
一、通過科舉制改革提高庶族地位
武則天上臺以后,為了擴大其統(tǒng)治基礎,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對科舉制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從政策上為庶族地主進入仕途提供了支持。
(一)提高科舉制的地位
科舉制可分為常舉與制舉,常舉是一種以國家名義舉行,按照固定的時間舉行的科舉考試形式。不論統(tǒng)治者對于常舉如何改革,這一制度一直以來都備受統(tǒng)治者重視。高宗時期廢除了秀才科,進士科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武周時期延續(xù)了高宗的這一政策。武則天執(zhí)政21年,進士及第者共有464人,明經進士擢第的二十個宰相中,出身于中下級官吏后人或者出身于普通平民、父祖皆無官者在其中占了十四人。
“其制詔舉人,不有???,皆標其目而搜揚之?!盵1]84制舉是皇帝親自下詔,以天子的名義招賢納才,它選拔人才的范圍更廣,對于應試者的要求相對而言沒有那么嚴苛。不論是白衣之人,還是在朝中已有官職者皆可參加。從垂拱四年(688)到長安二年(702)的十五年時間里,制科連續(xù)舉行,花樣眾多,頻率極高。制舉登科予以出身,是針對白衣應制的舉人。[2]22“王無競儀鳳二年(677)應下筆成章舉及第,‘解褐授趙州欒城縣尉,歷秘書省正字,轉右武衛(wèi)倉曹、洛陽縣尉,遷監(jiān)察御史,轉殿中?!盵3]5026-5027王無競是以白衣身份通過制舉而直接入仕之人,一個沒有出身的寒門庶子有資格參加制舉考試并獲得官職,這對于那些寒門庶族子弟而言是一個成功的典范,這也就大大刺激了當時士人參加科舉的積極性。劉幽求也是如此,“刺史不禮焉,乃棄官而歸。久之,授朝邑尉”[3]3039。張說“弱冠應詔舉,對策乙第,授太子校書,累轉右補闕,預修《三教珠英》”[3]3049。通過劉幽求、張說等人可見當時因制舉而獲得官職并且升遷的例子很多。
制舉及第所授予的官職的類別和等級并沒有一個制度性的規(guī)定,所授的官職大多取決于統(tǒng)治者個人。制舉能夠多次甚至連續(xù)參加[4]26,成績優(yōu)異者往往可以多次獲得官職的改授或者連續(xù)的升遷。相對于常舉來說,制舉升遷的速度更快,應試者參加考試的要求也較低,不看出身與門第。制舉增加了很多入仕的名額,為庶族地主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他們可以通過制舉這一途徑進入仕途。
隨著科舉制的發(fā)展,制舉的體系逐步完整,是對于唐代選拔人才的補充。據《唐會要》卷七六《制科舉》記載,顯慶三年至大和二年,共舉行制科舉七十八次;而常舉作為一種定制,與制舉相輔相成。制舉作為一種最能體現皇帝用人權力的制度,體現了武則天對于選拔人才的重視,朝廷對于科舉制的重視使得越來越多的士人投身于科舉中。通過制舉釋褐為官者和制舉及第的官員相對來說,有一個相對較高的起點,普通官員也有更多的升遷機會。再者,制舉是由皇帝親自下詔而開展的考試,規(guī)格更高一點,體現出科舉制地位的提高。
(二)開創(chuàng)殿試
殿試是唐代科舉制度中制舉的最高形式。殿試是由皇帝親臨大殿主持考試,當場提出問題,不僅考驗考生的真才實學,也考驗考生的臨場應變能力。
關于殿試的起源可見記載:“武太后載初元年(690)二月,策問貢士于洛城殿,數日方了。殿前試人自此始?!盵1]83另外還有“則天載初元年太后臨朝,二十四日,試貢舉人於洛陽城殿前,數日畢。殿前試人,自茲始也”[5]7710。武則天載初元年(690)的殿試“四方之士應制者向萬人”[6]127。從這些史書記載當中,可以窺見武則天初創(chuàng)殿試之盛況,人數之多前所未有。
殿試對于應試者來說要求相對較低,應試者可以是沒有任何背景或者出身的白衣,也可以是通過了科舉考試獲得出身但是并未入仕之人,亦可以是在職官員(六品以下)。通過殿試及第后,應試者一般都會得到一定程度的升遷。成績平平者,即便不能被授予官職,也可以獲得出身;成績稍佳者,可授予低階官職;成績突出者,可獲得品階較高的官職。比起按部就班的考試升遷來說,殿試是一條入仕的捷徑,門檻低且升遷速度更快。
“則天御洛陽城南門,親自臨試。張說對策,為天下第一。則天以近古以來未有甲科,乃屈為第二等?!盵6]127武周時期在等第的劃分上是根據前朝,第一等的甲科不授人,第二等的乙科則代表了最高標準,張說在此次殿試中拔得頭籌,后來亦在官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張說他并不是一個家世顯赫的人,他的父親官職卑微,不在家族的幫助下通過殿試取得成功,這一成功的案例也為寒門學子們提供了借鑒。
武則天掌權期間長居洛陽,故洛陽在當時是一個重要的政治經濟中心。在洛陽舉行殿試顯示了掌權者的重視,這也就從側面反映了考試的規(guī)格較高。這樣的機會自然會吸引很多學子,他們期望通過殿試來入仕或者獲得更高的官職。這符合武則天選拔人才以鞏固其統(tǒng)治的目的,也從政策上提供階層流動的方法。
(三)開創(chuàng)武舉
據記載,“又有武舉,蓋其起于武后之時,長安二年,始置武舉”[7]1170。開創(chuàng)武舉是武則天改革科舉制的又一個重要方面,在我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
隋朝時期對于武將的選拔大多來自大臣的舉薦,唐承隋制,唐朝武將多為有家世背景的士族之流。在武舉創(chuàng)立以前的武將的選拔多來自于軍中,可選擇范圍狹窄,而且選拔方式單一,武舉的創(chuàng)立改變了武將的選拔要求和資格,不論出身與門第,他們可以通過武舉進入仕途。該制度擴大了選拔人才的范圍,還使得武舉制度化、規(guī)范化,在政策上的支持對于寒門庶族通過武舉這一途徑進入仕途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基礎,實現階層間的流動。
唐代的武舉自創(chuàng)立以來,被列為科舉制的常舉科目,每年舉行一次考試,應試的舉子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生徒,一類是鄉(xiāng)貢。[8]20報名原則為“懷碟自列于州縣”[7]1161,既不論學子是否為士族子弟,也不論學子是否為寒門子弟,都可報考;而評定的標準也只有一個,那就是按照考試成績的高低來進行排名,并以此作為授予官職的憑證。
參加武舉考試的舉子在通過資格審查后,便經由各州府掌管武官選舉的官員進行選拔;而各州府進行選拔的考試主要有謀略和武藝兩門,其主要項目有長垛、馬槍、翹關和擎重等,根據考試成績的高低對舉子們進行判定。通過州府考試的舉子則要在每年的孟冬(十月)到達尚書局參加考試;“凡武舉,每歲孟冬,亦與計偕?!盵9]1029即武舉人要隨同朝集使一同赴尚書局,其推薦時間也為孟冬(十月)。武舉的省試亦是每年舉行一次,由兵部主持,省試的科目有兩個:一為平試(平射),二為武舉;武舉科的主要考試內容有長垛、騎射、馬槍、步射、材貌、言語等。至于考試的評判標注,則以“上”“次上”“次”定等級;應試者武舉及第之后,將得到兵部“告身”,取得做官的資格。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人“各給以符,而印其上,謂之‘告身’,其文曰‘尚書吏部告身之印’。自出身之人,至于公卿皆給之,武官則受于兵部?!盵1]84而根據情況的不同,對于武舉及第的人也會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分情況進行處置。
可以參與武舉考試的既有勛官、品子,也有普通的平民百姓,這就為寒門子弟進入朝堂提供機會,與關隴舊貴族形成新舊力量之間的對抗。武舉制度既選拔了優(yōu)秀的軍事人才為國家所用;又達到了武則天提拔人才與舊貴族相對抗的目的,打破舊士族的壟斷,提拔了庶族地主。武則天通過對于科舉制的改革,廣開科舉之門,招賢納才,提高了科舉制的地位,維護了政權的穩(wěn)定性;而且以才取士這一原則就是對于舊士族特權的一種抑制,也打破了寒門庶族進入仕途的一大壁壘,大大刺激了士人參加科舉的積極性,是對庶族地主扶植的一大政策體現。
二、《姓氏錄》的修撰
宗族的產生衍生出了記錄宗族的譜牒,譜牒按照姓望的高低排列,被各個世家大族所重視。魏晉南北朝時期譜牒既是朝廷選拔官員的一大依據,也是世家大族入朝為官的憑證,更是世家大族維持其身份地位及各種特權的最重要的保護傘,因而譜牒對于世家大族來說有著舉輕若重的地位。
著名史學家鄭樵曾說過“譜系之學,莫盛于唐”,足以看出唐朝對于譜牒的發(fā)展與重視程度。然而在唐代譜牒的修撰的目的及其意義已經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一)改《氏族志》為《姓氏錄》
貞觀五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命高士廉等人修撰《氏族志》。其修撰強調“崇重今朝冠冕”的原則,李唐皇室列第一,外戚次之,山東士族崔民干為第三等。雖說其目的是甄別士庶,打擊山東士族,但是實際上它并未起到“崇重今朝冠冕”這個作用,《氏族志》中山東士族仍在列,且排第三等,占據了重要位置??梢员涣腥牍傩拮V牒的家族在當時也大多為貴族;對于新興的庶族地主而言,他們并未得到完全的承認,這實際上體現了唐太宗對世家大族的讓步與妥協(xié)。加上當時主持修撰《氏族志》的高士廉出身于渤海望族,參與修撰的韋挺等人也出身于名門望族,身為世家大族的他們在修撰過程中不可能拋棄他們的家族和立場,《氏族志》自然會反映世家大族的利益要求,體現其階級訴求。
武周時期,宰相李義府提議編撰《姓氏錄》,得到了武則天的首肯和支持,武則天下令修撰《姓氏錄》并改變了修撰《氏族志》時的標準與要求。“志約等遂立格云:‘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于是兵卒以軍功致五品者,盡入書限。”[3]2769《姓氏錄》共收錄二百四十五姓,二百八十七家;分為九等,以皇后四家、一品官吏為第一等;文武二品及知政事三品為第二等;按照官職的高低進行排列,直到五品官員?!缎帐箱洝返男拮瓌t是按照在朝為官者品階的高低加以排列的,這一原則不僅適用于文官,同時也適用于武官,對于武官來說,參照軍功大小決定官職的大小,可以幫助其提高品階。
首先,這樣的修撰原則對庶族地主來說是有利的,他們不被世家大族所接受的,現在則可以憑借官職躋身于士族之流,提高了他們的社會地位;對于世家大族維持其地位來說,原屬于世家大族的地位被庶族地主侵占,是一個巨大的沖擊。從這方面看,從文武兩個渠道均可以提拔庶族地主,提高其社會地位。再者,《姓氏錄》的修撰獲得了武則天的支持與首肯,她本身就代表庶族地主的利益,她推翻《氏族志》重修《姓氏錄》也是為了提高其母族的地位。再加上主持修撰的李義府等人也大多為庶族,代表其階級利益,這樣《姓氏錄》體現庶族地主的利益與要求也實屬正常。
在修撰《姓氏錄》的同時,武則天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與《姓氏錄》相輔相成。首先將唐太宗下令修撰的《氏族志》全部沒收并加以焚毀,使得舊士族從書面上失去了考究證明其地位的憑證。其次是對于那些依然攀比舊士族的那些官吏給予嚴懲。最后是對那些舊士族予以打擊,許多都處以流放。這些措施對世家大族進行了較為徹底的打擊,也是在政策上的對庶族地主的支持。《姓氏錄》的修撰從根本上打破了譜牒維護世家大族身份地位及特權的壁壘,為庶族地主進入士族之流予以支持。
(二)《姓氏錄》的修撰意義
唐太宗時修撰的《氏族志》雖是與世家大族妥協(xié)的結果,但其階級特權并為被取締。武周時期《姓氏錄》的修撰從錄入的范圍以及資格,都與《氏族志》的修撰有極大的區(qū)別。《姓氏錄》的修撰以在朝為官的官職高低作為評判的標準和依據,而不以門第和出身為標準,這為新興的庶族地主提高其社會地位提供了一條捷徑,這也就表明了越來越多的寒門庶族通過科舉制進入仕途之后,可以憑借《姓氏錄》來實現階層間的流動,起到了一個“抑士揚庶”的作用。
《姓氏錄》從政治層面肯定了庶族地主的地位,庶族入仕之后,通過《姓氏錄》可以成為新的士族,這一變化從根本上分割了士族地主的權利和地位,擴大了庶族的階級基礎。位列新士族的庶族地主們就是這樣一步步擴大其政治權利、提高社會地位,打破了舊士族對于士族這一階層的壟斷。武周時期修撰《姓氏錄》是進一步打壓士族地主,扶植庶族地主的過程;在士族地主與庶族地主斗爭的過程中,庶族地主的參與程度越來越高,他們的手中所掌握的權力也在不斷擴大。
《姓氏錄》其實并不被當時的世家大族所接受,他們以此為恥,“由是縉紳士大夫多恥被甄敘,皆號此書為‘勛格’?!盵3]2769他們不屑于和新興庶族相提并論,因而稱之為“勛格”。這也從側面證明了《姓氏錄》必然動搖了士族地主的利益和根本,不符合他們的階級訴求和利益?!缎帐箱洝返男拮瓿墒沟檬兰掖笞迨チ司S護其階級特權的憑證,譜牒不再為突出世家大族的政治地位而服務了,而《姓氏錄》為大批新興的庶族地主進入士族行列,為實現士庶階層間的流動提供了依據與支持。
三、自薦與舉薦
武周時期對于庶族地主的提拔還體現在她起用人才的條件較為寬松;除了傳統(tǒng)的科舉取士以外,還有官員的自薦與舉薦。根據記載“其有文可以經邦,武可以定邊疆,蘊梁棟之宏,材堪將相之重任,無隔士庶,具以名聞。若舉得其人,必當擢以不次,如妄相推薦,亦宥。科繩所冀多士襲,于隆周得人踰于盛漢,布告遐邇,知朕意焉?!盵10]2354可見武則天對于人才的渴求,要求官員舉薦人才,只看重學子的才學與能力,而不是看其出身和門第。
(一)自薦求官
吳宗國指出,應制舉應有薦舉和自舉兩途。[11]81自薦作為人才選拔的一個重要方式,應制舉人到州府自薦或直接到京城詣闕自薦參加考試。不論是出身世家大族,還是出身于寒門庶族,都有自薦的權利與資格;自薦使得一般的士人和下層官員可以不依附任何的權勢或者力量便可參加,為朝廷選拔了更多的人才,也為寒門庶子提供了多一條通道可以入仕。武則天時期,出現了大批薦詔,“則天初革命,恐群心未附,乃令人自舉。”[6]189以及“詔內外文武九品已上及百姓,咸令自舉?!盵3]73這都能看出武則天鼓勵士人自薦求官,而且不關注其門第出身,連平民百姓也可以自薦求官。
有許多詣闕自薦成功的例子,陳子昂“會高宗崩,靈駕將還長安。子昂詣闕上書,盛陳東都形勝,可以安置山陵,關中旱儉,靈駕西行不便……則天召見,奇其對,拜麟臺正字?!盵3]5018-5021陳子昂渴求仕途,但是他此前并未得志,所作的官都是小官,因而他勇于展示自己,不僅詩作在大臣中頗有聲譽,作品還被收錄在《文苑英華》中,他還直接向武則天薦舉自己,受到了武則天的賞識,得以被授予麟臺正字的官職。裴懷古也是自薦得官,儀鳳中詣闕上書,“授下邦主簿?!盵3]4807可見陳子昂等人都是自薦求官的真實案例??梢娮运]求官也是入仕為官的一個好途徑,以才學立足,并不看重學子的出身門第,自薦者若是有真才實學便有機會獲得官職。自薦使一般的士子和下層官吏可以不依附權勢就直接參加制科考試。
(二)舉薦為官
舉薦是由他人向皇帝推薦有學識的人才,舉子參加考試,再根據實際情況予以授官。舉薦的人選,除了現任官吏之外,沒有任何官職的布衣也是可以被舉薦的。武周時期將薦舉的發(fā)展提到一個新的高度,一大批中小地主、寒門士子通過薦舉登上政治舞臺。武則天時期要求官員舉薦的詔令有很多,儀鳳二年(677),“敕關內、河東諸州召募勇敢,以討吐蕃。詔京文武職事官三品已上,每年各舉文武才能堪任將帥牧守者一人”[3]103。永隆元年(680),“詔縣令、刺史……近侍及宿衛(wèi)之官,并令舉所知一人”[5]718。
同時,武周時期薦舉的次數多,范圍廣泛,上到三品,下到九品,不論官員的品階高低,都可進行薦舉?!埃ǖ胰式埽槔粽_訴,黜陟使閻立本召訊,異其才,謝曰:‘仲尼稱觀過知仁,君可謂滄海遺珠矣?!]授并州法曹參軍。”[7]4207可見狄仁杰就是通過舉薦這一途徑獲得了閻立本的賞識,并且得到了重用,在那個時代一步步展示了他的才華,官至武周時期的宰相。狄仁杰也舉薦了很多人才,“其所引拔桓彥范、敬暉、竇懷貞、姚崇等,至公卿者數十人”[3]2894。當時狄仁杰還兩次向武則天推薦張柬之,他也得到了武則天的重用,最終位至宰相??梢娕e薦為官在武周時期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為朝廷提供了大批優(yōu)秀人才,被舉薦者會得到武則天的賞識得到官職的升遷,促成了門第低的學子入仕提供可能,實現了階層間的流動。
四、結語
武周時期,為了穩(wěn)定其統(tǒng)治,擴大統(tǒng)治基礎;武則天改革科舉制,大開制舉,開創(chuàng)了殿試與武舉;為寒門子弟提供了更多的入仕機會。她改《氏族志》為《姓氏錄》,把官職高低作為進入譜牒的依據,放寬了庶族進入士族行列的限制,提高了庶族地主的地位。她鼓勵士人自舉,同時舉薦也為庶族地主提供了更多的入仕選擇。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與改革,從政治和律法層面打破了庶族與士族之間的壁壘,提高了庶族地主的地位。
參考文獻:
[1]杜佑.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8.
[2]蔡芳.唐代制科舉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6:22.
[3](后晉)劉昫等撰,趙瑩主持編修.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郄楠楠.武則天時期選官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9:26.
[5](宋)王欽若等撰.冊府元龜[M].北京:中華書局,1960.
[6]劉肅.大唐新語[M].北京:中華書局,1984.
[7]歐陽修.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8]許繼瑩.唐代武舉制度初探[D].西北師范大學,2007:20.
[9]王溥.唐會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029.
[10]李昉.文苑英華[M].北京:中華書局,1966:2354.
[11]吳宗國.唐代科舉制舉研究[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2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