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扇、麥扇、檳榔扇、福壽扇……清代人王廷鼎的《杖扇新錄》中收錄了18種扇子,但它們都要靠人力搖動,手動風來、手停風住。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能時享涼風呢?從古至今的“懶人”們?yōu)榇诉M行了很多探索。
機械風扇在西漢時就出現(xiàn)了?!段骶╇s記》載,西漢時期的長安,有一個叫丁緩的巧匠,制作了讓人稱奇的“七輪扇”:將7個直徑超過1丈(約3.33米)的大風輪連在一起,只需一人在旁撥動,7個風輪就全部轉(zhuǎn)動起來。這時,陣陣涼風襲人,屋里的人甚至打起了寒戰(zhàn)。
唐代出現(xiàn)了流水驅(qū)動的“扇車”?!短普Z林》記載,唐玄宗建造了一座涼殿,安裝有扇車,“座后水激風車,風獵衣襟”。宋代一些富貴人家也裝有扇車。劉子翚的《夏日吟》中說:“君不見長安公侯家,六月不知暑。扇車起長風,冰檻瀝寒雨?!鼻宕?,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的水木明瑟也裝有一架水力風扇,將園內(nèi)的溪水引入殿中,水流動時帶動風扇旋轉(zhuǎn)。涼風陣陣的水木明瑟成了清代皇帝避暑的好地方,又稱“風扇房”。
后來又出現(xiàn)了“拉繩風扇”。清內(nèi)務府檔案記載,1724年,雍正皇帝下旨要求制作一架風扇,沒幾天,內(nèi)務府就將制作好的“楠木架鐵信風扇一架,上安小羽扇六把”送進宮中。雍正試用后覺得不方便,且在房間里拉動風扇影響他休息,便要求風扇“架子矮著些,安大些的羽扇”,并制作兩架,分別放在東、西暖閣,將繩子從床底下穿出墻外,由宮人在墻外拉繩。根據(jù)同類風扇的圖片推斷,雍正定做的這種拉繩風扇,底座是一個長方形的木箱,木箱上面裝有鐵葫蘆一個。一根鐵條從葫蘆里穿出,圍繞著鐵條裝有小羽扇6把。使用時,將長繩綁在葫蘆腰上,拉動繩子,就可以讓風扇轉(zhuǎn)動起來,設計精巧。
此外,還有布條制作的“手拉風扇”,很受商家的青睞。清末民初的不少餐廳、理發(fā)店、浴室等都安裝了這種風扇。這種風扇是將布片釘在木條上,幾組木條用繩子串聯(lián)起來后懸于房梁,使用時由專人拉動繩子,布條隨之擺動帶出涼風。
(姚梅芬摘自《月讀》202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