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的出臺,紅色研學成為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重要分支。作為落實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手段,紅色研學不僅是學校德育與校外教育銜接的創(chuàng)新形式,也是開展落實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途徑。然而,目前鄉(xiāng)村小學開展的紅色研學存在“地域特性缺失,內容單一缺乏深度\"等問題。為此,學校結合縣域內充足的紅色資源,有效規(guī)劃研學路線,豐富研學形式,為學生提供展示平臺,帶領學生“在研中學,在研中悟”,實現(xiàn)以史育人、以文化人、以情動人,充分發(fā)揮紅色研學的價值,讓紅色基因浸潤學生的心靈。
一、繪制紅色地圖,優(yōu)化研學路線
研學路線不同于一般的觀光旅行路線。為了充分利用在地紅色資源,學校應羅列出所在區(qū)域內的所有紅色資源,并繪制成地圖。同時,學校還應依據(jù)研學的主題、目的及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個性需求,結合地圖設計不同的研學路線。
(一)行程串聯(lián)型路線
行程串聯(lián)型路線,顧名思義,就是根據(jù)研學地點與學校之間的距離,由近及遠設計的紅色研學路線。這樣有利于在特定地域范圍內選擇知名度較高的特色基地,便于活動落實。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是革命老區(qū),紅色資源豐富。學校依據(jù)地理位置,挖掘教材中的革命歷史人物及其精神品質,打造了具有代表性的三條紅色研學路線。
線路一:楓樹嶺鎮(zhèn)下姜村—楓樹嶺鎮(zhèn)白馬村紅軍標語墻一楓樹嶺鎮(zhèn)白馬村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烈士紀念碑一楓樹嶺鎮(zhèn)紅七軍團指揮部舊址。
線路二:浪川鄉(xiāng)獅古山村—浪川大連嶺古道—浪川鄉(xiāng)芹川村一浪川鄉(xiāng)下浙皖特委游擊隊活動點舊址一送駕嶺阻擊戰(zhàn)發(fā)生地。
線路三: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紀念館—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戰(zhàn)地醫(yī)院—“茶山會議”舊址一方志敏同志臨時住所—粟裕、劉英同志臨時住所。
(二)主題聚焦型路線
聚焦同一紅色研學主題,按主題內在邏輯順序而設計的研學路線,稱為主題聚焦型紅色研學路線。學校通過頂層設計,推出以“心靈綠洲,紅色圣地\"為大主題的紅色研學,包括“紅色中洲,夢啟下姜”“紅色傳承,綠水青山”“紅色足跡,振興鄉(xiāng)村”“紅色印跡,薪火相傳\"“紅色初心,煥發(fā)激情\"五個子主題,并按照學生的年段特點設計合適的路線或研學基地。
(三)中心輻射型路線
中心輻射型路線就是以學校為中心,向周邊的紅色研學基地輻射的路線。例如,學校設計了打卡周邊縣區(qū)紅色地標的紅色研學活動,包括中共建德小組紀念館、“雙童\"烈士紀念館等,帶領學生在紅色之旅中憶苦思甜,傳承革命精神。
學生在紅色研學中深人了解區(qū)域革命歷史,感受革命先輩的奉獻精神,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紅色文化的洗禮。
二、厚植紅色基因,豐富研學形式
紅色研學是學生感受紅色歷史、品悟革命精神,形成對紅色文化內涵的理解與認同的過程。在紅色研學的各個階段,學校通過主題探究、項目體驗、云端研學等多種方式,使紅色教育更有溫度與深度,為學生厚植紅色基因。
(一)主題探究,促進能力提升
主題探究活動是開展紅色研學的重要抓手。學校結合學生的經(jīng)驗及興趣,通過挖掘各種紅色資源,帶領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主題主要有“尋紅色足跡,品紅色文化\"“訪革命故居,傳革命美德”“參與社會服務,感受幸福生活\"“研究身邊事,擔當國之重任\"等。具體流程如下:啟動主題,制訂方案;走進實地,參觀體驗;交流匯報,反饋評價。學生在不同階段積累各類成果,不斷深化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并在調查訪問、觀察分析等過程中逐步形成批判性思維能力和探究實踐能力。教師結合紅色研學路線,帶領學生來到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紀念館。學生看著方志敏在獄中的蠟像、紅軍與敵人戰(zhàn)斗的模型,聽著引導員的講解,仿佛穿越到了那個年代,親身經(jīng)歷了一段段革命歷史。
(二)項目體驗,培養(yǎng)堅毅品質
教師可以項目化學習的形式開展紅色研學,使學生置身于歷史情境中。學生由活動的參與者成為活動的設計者,并以設計師的角色開展紅色研究。他們充分運用設計思維,整合運用比較、分析、決策等認知策略,進一步認識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形成堅毅的品質。具體流程如下:創(chuàng)設情境一確定驅動性問題一開展項目化學習一展示項目成果。以下是一個紅色研學項目化學習的案例。
創(chuàng)設情境:學校收到了一封來自延安小伙伴們的信,他們希望能親身感受淳安的美景,并探訪淳安的紅色地標,追尋先輩們的紅色足跡。可是他們生活在遙遠的陜北,對淳安并不熟悉。請你們設計一份紅色研學手冊,使延安小伙伴們的淳安紅色之旅更有意思。
確定驅動性問題:如何設計紅色研學手冊?
開展項目化學習:任務一為確定紅色研學手冊的主題及內容;任務二為設計活動任務(填寫活動任務設計單,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實地考察,驗證預設活動任務的可操作性、趣味性,并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修改及完善);任務三為制作一份美觀、實用的紅色研學手冊。
展示項目成果:參加紅色研學手冊推薦會。
在項目化學習中,學生深刻體會了紅色精神,并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形成了堅毅的品質。
(三)云端研學,促進自主感悟
云端研學是當下學校開展研學旅行的一種新方式,指的是通過網(wǎng)絡追尋革命先輩的足跡,尋訪歷史文化的痕跡。該方式打破了時空限制,讓學生真正做到有所學、有所獲。學校除了要充分運用當?shù)丶t色資源,還要用好“云\"技術,通過收集、整理、甄別等手段挖掘合適的教育資源,讓學生感受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紅船精神,走近毛澤東、李天釗等偉人。例如,學校組織學生線上參觀“圣地延安數(shù)字博物館”,帶領學生開啟“追尋革命足跡,傳承紅色精神”云端研學活動?!笆サ匮影矓?shù)字博物館”通過VR、AR、3D體驗等先進技術,發(fā)揮語音導覽、視頻介紹、互動分享等特色功能,讓學生在數(shù)字化體驗中重溫紅色記憶,追尋革命足跡,傳承革命精神,獲得了獨特的線上游覽體驗。
三、開展多維評價,展示研學成果
學校應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豐富學校的德育
形式,讓學生在紅色研學過程中獲得成長。學校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舞臺,以形式多樣的活動呈現(xiàn)他們的成果、體驗及收獲,豐富校園紅色資源。
(一)創(chuàng)建校園紅色博物館
學校建構了校園紅色博物館,包括風采欄、活動剪影欄和作品欄等部分。風采欄展示的是“十佳紅孩兒\"的照片及入選的理由;活動剪影欄展示的是學生參與紅色研學的照片,包括采訪老紅軍的照片、探訪紅色基地的照片、閱讀紅色書籍的照片及表演紅色舞臺劇的照片;作品欄展示的是紅色故事讀后感、紅色故事手抄報、紅色故事剪紙等。學生讀故事、賞作品、看照片,進一步深化對紅色資源的理解。
(二)舉辦校園紅色舞臺劇
學校借助校園藝術節(jié)等契機,為學生搭建展示平臺。學生通過社團成果展示、表演賽等形式,將紅色研學的收獲唱出來、說出來、演出來。這樣的活動能夠彰顯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在學校的書香節(jié)上,語文組教師組織學生開展了“演繹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紅色文化課本劇比賽活動。六年級學生曾參觀過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紀念館、方志敏同志臨時住所等地,結合課文《清貧》,收集有關方志敏的英雄事跡,揣摩故事中人物的言行及心理活動,創(chuàng)編了舞臺劇——《致敬星空下的英雄—方志敏》。舞臺上,學生用生動的表演還原了方志敏艱苦樸素、一心為國的革命精神,體會了英雄人物對國家和社會作出的貢獻。
(三)開展校園紅色運動會
學校還舉辦了以“以少年之體魄,傳百年之薪火\"為主題的紅色運動會,讓全體師生一同穿越百年時光,感受紅色精神跨越時代的力量。在本次紅色運動會上,各班級以“百年征程\"為主線,設計了“炸碉堡”“重走長征路”“肩挑軍糧”“穿越火線橋”等運動項目,活化了紅色教育的形式。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傳承革命先輩的愛國精神,感知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紅色研學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樣的學習拉近了學生與紅色故事以及英雄人物之間的距離,磨煉了學生的意志,使學生真切感受到了革命精神和英雄品質,實現(xiàn)了育人目標。學校將借紅色研學的東風,以紅色教育為載體,為學生的成長助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研學旅行的意見[EB/OL].[2025-05-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612/t20161219_292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