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tǒng)蠻有意思。在已經(jīng)不太寫信的年代,7月7日,他一天寫了14封信,還都是帶有威脅的那種,給了14個國家的14位主要領導人。有人就想,要是不著急的話,應該不會寫那么多信。
急或者不急,旁人應該不是很清楚。但是事到臨頭、不能不寫,應該是符合邏輯的。
14封信是分三批發(fā)出的。第一批是給日本和韓國的,這兩個國家與美國的關系眾所周知。美國總統(tǒng)給日本首相寫得看上去蠻客氣,大意是:親愛的首相先生,我非常榮幸地向你致函邀請你們參與到美國市場中來,但鑒于遠非互惠的貿(mào)易狀況決定對你們加征25%關稅,如果你們也想加征,我們將會在25%以上再加征。我們還會根據(jù)我們的關系狀況調(diào)整關稅,直到“你絕不會對美國感到失望為止”。
理糙話不糙。基本上是“我們關系很好,我很想揍你一頓”的意思。
第二批信是給馬來西亞、哈薩克斯坦、南非、緬甸、老撾五個發(fā)展中國家領導人,加征25%至40%關稅;第三批是給突尼斯、波黑、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塞爾維亞、柬埔寨、泰國,加征25%至36%關稅。
估計是同一個模板,只是數(shù)字有所不同。語氣應該是差不多的客氣,也有差不多的威脅。
美國準備對全世界加征“莫名其妙”關稅,已是司馬昭之心不是新聞,時間原定在7月9日。但是從這最初的14封信來看,加稅從8月1日開始,推遲了三個星期。
匆匆14封“美國來信”,似乎因為事情看上去不是很妙。原本以為4月2日美國“解放日”那天“振臂一呼”,世界“嘩啦啦”送錢的景象,并沒有發(fā)生。其間東西南北做了不少工作,效果卻十分可疑,連一向唯唯諾諾的島國,居然也硬了幾下。長此以往恐怕世界會忘了“振臂一呼”那事,于是就有點著急,使出了久違的寫信一招。
在不太寫信的年代寫信,有一個很大好處,那就是避免了話不投機彼此臉紅。間接好處是,“話擱這了你看著辦吧”。
仔細分析14封“美國來信”,收信的大都體量不太大、對美貿(mào)易依賴較多,很難與“來信”硬剛。里面有兩個體量很大、與美貿(mào)易很多的國家,因為都有美國駐軍在,即便話不投機,寫信人估計,他們也翻不起大浪。
從對全世界加稅的“解放日”,到14封“美國來信”,美國其實經(jīng)歷了很多?!按蠖馈狈ò傅耐ㄟ^,是下決心寫“美國來信”的那根最后稻草。
7月3日美國通過了“大而美”法案,美國總統(tǒng)和他的黨友們欣喜若狂。但“大而美”本身,實在是會拖垮美國的最后幾根稻草之一。這是一個美國特色“劫貧濟富”方案,富人和企業(yè)將獲得大額減稅收入,同時1200萬人將失去醫(yī)保、1800萬兒童將失去免費午餐,國家將在10年里增加3.5萬億美元以上國債,將使美國國債數(shù)很快超過40萬億美元。此事連總統(tǒng)的“第一朋友”,也因為利益受損而不惜翻臉,準備成立“美國黨”與總統(tǒng)對著干。
“大而美”上場后,關鍵是“美容費”哪里來?
一個是拖垮美國自己,讓本來就壓力山大的國債繼續(xù)壓力更大。另一個辦法,就是從“解放日”到“美國來信”一脈相承的,薅全世界羊毛,通過給各國加關稅讓別人給美國出錢。由于關稅直接是美國政府收的,對寫“美國來信”的人來說,這是最有性價比方法,所以冒著酷暑在不太寫信的年代里寫了那么多信,估計還會寫很多的信。
只是羊毛,估計還是會出在美國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