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生活會是黨內(nèi)政治生活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是發(fā)揚黨內(nèi)民主,加強黨內(nèi)監(jiān)督,依靠領導班子自身力量解決矛盾和問題的重要方式。
在重慶黨史中,有一份彌足珍貴的會議記錄檔案,記錄了90多年前中國共產(chǎn)黨重慶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以下簡稱“重慶地委”)召開的首次民主生活會情況。會議的主持人是中國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先驅者之一——楊闇公。
這場民主生活會因何而開?又解決了什么問題?讓我們翻開檔案,去探尋這段永不褪色的紅色歷史。
矛盾風波初顯現(xiàn)
1925年7月,中共黨員楊洵受黨中央委派來到重慶,在黨的隱蔽活動地中法大學四川分校開展工作。來渝工作不到半年,楊洵感到種種不適。楊洵認為重慶團組織領導人童庸生個性強勢,不僅插手自己負責的中法學校教職員事務,還時常質(zhì)疑自己的工作態(tài)度。與此同時,重慶地委也有同志對楊洵頗有微詞。種種誤會與矛盾,讓楊洵如鯁在喉,影響了工作熱情。
1925年12月,倍感委屈的楊洵在重慶黨、團組織主要領導人楊闇公、吳玉章、童庸生赴廣州參加國民黨二大之際,向黨、團中央去信,匯報重慶黨、團組織工作情況,反映重慶黨、團組織存在的團體個人化等問題,以及與童庸生合作上的不愉快。楊洵的信引起了黨中央對重慶黨、團組織工作的高度重視,尤其是對重慶黨、團組織內(nèi)部團結問題倍感擔憂。因此,在楊闇公、童庸生參加完國民黨二大轉道上海匯報工作時,黨中央立刻召集二人及在上海的四川籍黨員作了詳細談話,并反復叮囑楊闇公、童庸生回重慶后立即召集黨、團組織的負責同志和與此事有關的同志召開會議,澄清事實、消除誤會、化解矛盾,帶領黨、團組織繼續(xù)前進。此時的重慶,四川軍閥白色恐怖正烈,剛成立不久的重慶地委肩負革命重任,內(nèi)部的分裂和矛盾可能會給黨、團組織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通過民主生活會化解內(nèi)部矛盾迫在眉睫。
民主生活會化干戈
1926年4月15日,楊闇公主持召開了民主生活會,冉鈞、童庸生、程秉淵、楊洵、張昔仇、李嘉仲、喻凌翔、劉成輝、吳鴻遜等重慶黨、團組織主要負責同志參加了會議。會上,童庸生和楊洵分別陳述事由,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楊洵從與童庸生的隔閡說起,陳述童庸生的種種不是。而童庸生針對楊洵的意見,逐條回應相關情況,澄清了基本事實。與會的其他同志針對童庸生和楊洵陳述的內(nèi)容進行確認,對雙方提出誠懇的批評,態(tài)度嚴謹、言辭懇切、直指要害,讓二人心悅誠服。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會議主持人的楊闇公雖與童庸生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但在會上不偏不倚、公正嚴明,不打斷在場任何一人的講話,要求所有人打消顧慮暢所欲言,盡可能消除誤會。在所有人發(fā)言完畢后,楊闇公對發(fā)言內(nèi)容進行總結,指出童庸生存在“自信力太強、沖動性大,加以情感變換太大,做事要求很強,均易出現(xiàn)操切的毛病”問題,楊洵存在“工作太不努力,誤認個人為團體,既有懷疑應先向地方解決,不宜站在團體外面去談話”問題,懇切希望他們在今后的工作中團結協(xié)作,共同努力奮斗。
最后,針對這次民主生活會,楊闇公以極為嚴肅的態(tài)度強調(diào)黨、團組織成員要強化組織觀念,“時時刻刻都應擁護團體的統(tǒng)一的,不要因一點小事誤會而離開團體去說話,表現(xiàn)分裂的毛病”。針對楊洵在信中反映的團體個人化傾向問題,楊闇公著重指出黨組織是一個集中統(tǒng)一、組織嚴密、紀律嚴明的整體,黨組織“不是私人能夠把持的,絕不是個人化的,是要團體化的”,黨員應當嚴守組織紀律,維護黨組織團結和集中統(tǒng)一。
寶貴啟示永留存
此次民主生活會,是重慶地委成立后召開的首次民主生活會,取得了顯著成效。這次民主生活會,讓楊洵和童庸生化解了誤會與矛盾,放下了包袱。會后,與會者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革命斗爭中,為四川黨組織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楊闇公、冉鈞、童庸生、劉成輝、楊洵等同志先后為革命事業(yè)獻出了生命。重慶地委以更加團結、更具戰(zhàn)斗力和紀律性的工作姿態(tài),得到黨中央的贊譽:“川省現(xiàn)是最好工作之地,四川工作同志其刻苦奮斗精神更有為別省所不及者?!?/p>
此次民主生活會,集中展現(xiàn)了共產(chǎn)黨人敢于直面問題、敢于擔當、勇于糾錯的光輝品格,為今天各級黨組織開展好民主生活會提供了寶貴啟示:要通過民主生活會,把“批評與自我批評”這個武器用好,嚴守組織紀律,增進組織團結,認真檢視問題,在“紅臉出汗”的過程中促進黨內(nèi)政治生活嚴格規(guī)范,增強黨組織的執(zhí)行力、戰(zhàn)斗力、凝聚力。
作者單位:重慶市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