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華簡《硒命二》簡9的位置調(diào)整
清華簡第九冊公布的《廼命一》和《廼命二》,整理者指出為同一書手書寫,內(nèi)容也相互關(guān)聯(lián)?!稄i命一》簡1至5上端有殘缺,《廼命二》簡9、簡15有殘缺。①《廼命》兩篇除其末簡外,竹簡正面下端有編號,唯《廼命二》簡9是下段殘缺,不見編號?!稄i命二》簡9由兩段殘簡遙綴(參見表1-A),簡9及其前后的內(nèi)容,整理者釋文作:
母(毋)或從而必(密)逐(邇)之謠=(饞,饞)非良煮(圖),不綸之澧(汲)【八】女(焉)取資,虔(吾)咸口[9上]畢(厥)工。天命非讞(忱),昌唯宜惠(德)。[9下]【九】憲(疾)虔(吾)必(密)逐(邇)。母(毋)或取資于上。②
這樣綴合上下文意稍顯難通。綜觀《廼命》兩篇的文例,通篇多“毋或,以……\"句式,還有少數(shù)以“毋或,使……\"“毋/不…,以\"為句的。如果《廼命二》簡9上接《廼命二》簡8,應能見到承接簡8\"毋或\"句的由“以/使\"引出的內(nèi)容。而且簡8、簡10提及了與親近之人相關(guān)的內(nèi)容,“天命非忱,昌唯宜德”一句置于此顯得有所捍格。
觀察簡9的簡背劃痕、編痕、契口和位置,我們發(fā)現(xiàn)其契口位置亦與同篇其他簡契口所處位置不一致。簡9下的契口位置偏上(參見表1-B)。若將簡9下段下移至與同篇前后簡的契口位置平齊處,就會發(fā)現(xiàn)簡9下的簡背竹節(jié)位置與《廼命二》簡7一致。李松儒先生據(jù)簡背劃痕位置,將《廼命二》簡7調(diào)整到《硒命一》篇中,調(diào)整后文意順暢,①可從。這表明《廼命二》中的部分簡當歸屬于《廼命一》?!段弧分泻?的上端殘斷處為竹節(jié),將簡9下段調(diào)至《廼命一》簡5上端,竹簡恰好可以密合(參見表1-C)。拼合后釋文作:
而不鱘(聞)夫【四】…辱(厥)工。天命非灩(忱),昌唯宜憙(德)。[廼命二》9下]}告女(汝)于堇(艱),女(汝)母(毋)(廢)朕命,而亦母(毋)以我【五】
調(diào)整后,簡文較為順暢。“宜\"似當讀為“義”,清華六《管仲》簡21有“好宜(義)秉德”。傳世文獻中也常見“義\"“德\"連言,如《尚書·立政》:“亦越武王惟率籹功,不敢替厥義德。”《淮南子·主術(shù)》:“豈周民死節(jié),而殷民背叛哉?其主之義德厚而號令行也。\"簡文“天命非忱,昌唯宜德”大意是說,天命是不能全然信賴的,只有秉持義德才能昌盛。《尚書·大誥》中的“越天棐忱,爾時罔敢易法”也是表明天命不可信,人事的努力更加關(guān)鍵。所以下一句簡文轉(zhuǎn)而為誡命的內(nèi)容,意為即使兆告顯示你處于艱難之中,你也不要廢止我的箴規(guī)之令。這里的“朕命\"是指要存德循義,不全信賴天命。
至于《廼命二》簡9的另一段簡9上,我們認為其與簡9下應不屬于同一支簡?!稄i命二》使用了兩種形制的竹簡,李松儒先生據(jù)簡背劃痕對原《廼命二》簡9所屬的同一竹筒的竹簡簡背劃痕排序為:
《硒二》簡 9 (依劃痕,約缺兩支簡) $$ 《廼二》簡 1 《廼二》簡 2 《硒二》簡 3 《硒二》簡 4 《廼二》簡 5? 《硒二》簡 6 《廼二》簡 《硒二》簡8。②
檢視《廼命二》簡9上的簡背劃痕情況,發(fā)現(xiàn)可與《廼命一》簡1上端的刻劃線大體相接續(xù)(參見表1-D)。將《廼命二》簡9抽出來后,《廼命二》簡1— 《硒命二》簡 10 《硒命二》簡8的刻劃線比較連貫,那么也就不存在上述《廼命二》簡9與簡1之間“約缺兩支簡”的情況?!段弧泛?、簡2原釋文作:
西lt;廼gt;命辟(嬖)御□□□陣(率)共畢(厥)事,念之才(哉),母(毋)我甲(狎),朕唯箴女(汝)于幺(茲):又(有)庶犯(氓)不監(jiān)畢(厥)奔人,而【一】用,女(汝)廼能寐(保)畢(厥)室家,相父母妻子。而母(毋)聖(聽)奔,尚尃(布)憙(德)之茅(懋),惠【二】③
將《廼命二》簡9上段移到《硒命一》簡2上端,釋文可寫作:
西lt;硒gt;命辟(璧)御□□□陣(率)共畢(厥)事,念之才(哉),母(毋)我甲(狎),朕唯箴女(汝)于幺(茲):又(有)庶(氓)不監(jiān)畢(厥)}人,①而【一】女(焉)取資?虔(吾)咸[《廼命二》9上]□□用,女(汝)廼能寐(保)畢(厥)室家,相父母妻子。而母(毋)聖(聽)},尚尃(布)惠(德)之茅(懋),惠【二】
比照簡1闕字情況,“咸\"下應該闕兩字左右。如調(diào)整不誤,《廼命二》簡9就不屬于《廼命二》,而應歸屬于《廼命一》。這樣一來,《廼命二》的簡8與簡10 之間就空闕了一支簡的內(nèi)容。
調(diào)整后,“焉取資\"可以與“而”銜接,清華二《系年》簡52也有“而焉”相連的文例,作:“舍其君之子弗立,而召人于外,而焉將寘此子也?”“有庶氓不監(jiān)厥弈人,而焉取資”一句的簡文大意是,眾庶百姓不督察“斧人”,那應該如何“取資\"?隨后“吾咸…相父母妻子”一句,則是應對的方式及結(jié)果。
二、釋上博簡《邦人不稱》的“卑\"廷
《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九)》中《邦人不稱》篇的簡8和簡9,整理者釋文作:②
既言,乃魚(吾)固祝而步(正之)。鄴(蔡)。大祝韭(止),須邦君加筦(冠),夏(得)為備(服)出熹(就)。鄴(蔡)大祝二拜頓_(頓首)曰:“今日通(通),既遊(失)邦,或見(得)之。\"鄴(蔡)大9
“備”上兩字,字形作:
整理者分別釋為“叟(得)\"\"為”,未對“叟(得)為備(服)出熹(就)\"加以解釋。有學者將第一字改釋為“弁\"或“曼”。③細審圖片,我們認為“備”上兩字似當分別釋為“卑”\"廷”。
先來看“卑\"字。從圖版看,此字上部作“田\"形,與“叟\"字所從“貝\"旁明顯有別。本簡已有“叟\"字,字形作:
因此,此字釋“叟\"不妥。需要說明的是,本簡“卑\"字在“田\"形下部有一條裂痕橫貫簡面,破壞了字形原貌。與簡8比對,我們發(fā)現(xiàn)在大體同等的位置,竹簡也有開裂,圖版如下:
結(jié)合兩處的圖版看,在竹簡析裂處都出現(xiàn)了一道陰影,大概是圖版印刷所致,不應該看作筆畫。我們嘗試將陰影部分消除并拼綴,處理后的字形圖像如下:
事實上,在上博簡的圖版中,這種情形比較多見,如果恰好在文字處,就會致使一些筆畫殘落而不好辨認。如上博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簡7、上博九《舉治王天下(五篇)》簡7,我們將完好的字形與之進行對比如下(表2):
再看“廷\"字。此字筆畫較為清楚,唯右上部稍有漫泐,但明顯與楚文字“為\"字形不符。“廷\"字屢見,舉例如下(表3):
“備”上一字與上舉\"廷\"字寫法較接近,右旁應當為“診”。
簡文“卑\"似當讀為“裨”,與“冠\"連言,指加冠和著裨衣。冠是古代大夫以上行朝儀、祭儀時所戴之首服,冕亦冠也。《說文》閆部:“冕,大夫以上冠也?!薄蹲髠鳌坊腹辍靶?、冕、黻、斑”,孔穎達疏:“冠者首服之大名,冕者冠中之別號,故云‘冕,冠也’。《世本》云:‘黃帝作冕。宋仲子云:‘冕,冠之有旒者。\"故文獻中常見“裨冕”,《儀禮·覲禮》“侯氏裨冕,釋幣于禰”,鄭注:“裨冕者,衣裨衣而冠冕也。裨之為言埤也。天子六服,大裘為上,其余為裨,以事尊卑服之,而諸侯亦服焉?!薄抖Y記·玉藻》:“諸侯玄端以祭,裨冕以朝,皮弁以聽朔于大廟,朝服以日視朝于內(nèi)朝?!庇帧抖Y記·曾子問》“大祝裨冕,執(zhí)束帛,升自西階”,鄭注:“裨冕者,接神則祭服也。\"可見,裨冕既可作朝服,也可為祭服用。
簡文“廷\"字與“朝\"同義互用?!墩f文》:“廷,朝中也。\"清華二《系年》簡51記“襄夫人聞之,乃抱靈公以號于廷”,而《左傳》文公七年作“穆贏日抱大子以啼于朝”,《史記·晉世家》為\"太子母繆贏日夜抱太子以號泣于朝”。在簡帛資料里,“廷\"“朝\"通用的例子也不少。如上博四《柬大王泊旱》簡17“君偕楚邦之將軍,作色而言于廷”,上博八《命》簡2、3“仆既得辱視日之廷,命求言以答”,清華七《趙簡子》簡1“趙簡子既受龔將軍,在朝”,清華九《治政之道》簡6、7\"故天下之賢民皆興,而盜賊無所中朝立”。
簡文“廷服”當即傳世文獻之“朝服”,指君臣百官的朝會之服以及行禮儀所穿之服。傳世文獻多見“朝服”一詞,如:
《論語·鄉(xiāng)黨》:“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薄墩撜Z·鄉(xiāng)黨》:“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薄稘h書·司馬相如傳》:“于是歷吉日以齋戒,襲朝服,乘法駕?!薄墩f苑·修文》:“公冠自以為主,卿為賓,饗之以三獻之禮。公始加玄端與皮弁,皆必朝服玄冕四加,諸侯、太子、庶子冠公為主,其禮與上同。”《晏子春秋》“景公飲酒命晏子去禮晏子諫”章:“公曰:趣駕迎晏子。晏子朝服以至,受觴再拜?!币来?,原釋\"須邦君加冠,得為服出就\"應改釋為\"須邦君加冠卑(裨),廷服出就”。上舉《晏子春秋》朝服以至\"與簡文“廷服出就\"辭例相當。
附記:本文寫作蒙外審專家審閱指正,謹致謝忱!
(責任編輯:楊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