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UMR7041ArScAn實驗室AnTET研究團隊邀請,2024年5月26日一6月2日,我們與導師李英華教授前往法國參加了為期一周的史前工具實驗考古工作坊,隨后與DavidHérisson研究員一同參觀了法國北部的考古遺址和博物館。受巴黎第十大學EricBoéda院士邀請,還參觀了法國南部Font-de-Gaume洞穴巖畫以及法國國家史前博物館(MuséeNationaldePréhistoire)。
守望相助,“狩獵采集部落”
此次工作坊在Arkéos博物館內重建的葡萄牙工匠區(qū)舉行,5個工作組各自搭起帳篷,開展不同類別的工具實驗研究。各個工作組之間緊密相關,如同生活在史前時代的一個緊密配合的狩獵采集部落:打制的勒瓦婁哇(Levallois)石片用作處理動物骨肉,砸碎的骨片來加工制作精致的石器,其中的骨髓還可以為生產黏合劑的火堆助添火力,精美的石器又被裝柄使用。
尋脂(Laquetedugras)該小組的目的是復原各種骨骼的破裂方式,以獲得舊石器時代中期的骨髓和骨制工具的毛壞。在眾人的努力下,數十根骨頭被劈裂,現場處理后被帶回實驗室分析。部分骨坯被Marie-PaulineVignes帶領的小組回收后用于制作復合工具。我們參與了計數工作,也十分好奇石錘使用多少次可以將如此厚重的肢骨破裂。
進行刮骨膜工作時,起初工作組負責人給我們1件長約8厘米的燧石石片,使用時運動方向為從身體一側推向外側,操作時對肢骨表面進行清洗,清洗后骨膜刮取效率有了一定提升,但總體效率并不高。當石片磨圓到不適宜使用后,選取大石片繼續(xù)刮取骨膜,并將運動方向改為由外向內,石片刃緣與肢骨表面保持在 30°-45° ,大石片在這項工作中表現優(yōu)異,很快骨膜基本被剔除干凈,那件較薄的小石片則被用來處理極小面積的骨膜清理工作。
石刻尋蹤 (Sur la trace des pierres gravé es)該小組使用不同工具、不同姿勢和不同雕刻載體,研究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刻劃藝術。負責人NicolasMelard向我們展示了他的刻劃工作,在一塊事先涂抹了赭石的石灰?guī)r板上,他使用刻劃工具隨手在表面刻出史前野牛的形象,刻劃出的白色線條惟妙惟肖,他解釋涂抹赭石是為了使刻劃線條更清楚。這不禁讓人思考,涂抹赭石的藝術品是否都具有儀式性行為,也許只是為了給畫面上個底色
四分五裂(Se fendre enquatre)該小組目的是通過觀察工具與中間介質劈裂產生的痕跡,與考古出土的材料進行對比,以研究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劈裂技術。小組負責人MargotDmery對動物骨骼和木材進行劈裂,用中間介質去除骨頭或者木頭的長段,而后這些材料被用于制作其他工具。
石灰石、石英甚至火成巖中都能找到可以作為工具的原料。負責人SophieClément、AmélieDaCosta與LouisDeWeyer不使用巖性工具對一只死于動物園,并且冷凍多年的河馬腳進行了切割,將河馬趾骨加工為工具。剝下的河馬
多樣的工具原料(Silex tailléou pierre taill )非洲大陸的打制石器原料多樣,除燧石外,砂巖、皮被其他組的成員用裝柄的勒瓦婁哇石片工具剔除脂肪,曬干后用作打石器的腿墊。
勒瓦婁哇的裝柄與套筒工具(Manche,manchonetoutilLevallois)舊石器時代中期并非所有工具都是拿在手里直接使用的,但是由于裝柄或套筒的介質多為有機物,很難保存下來。小組成員工作時需用樺樹焦油將燧石工具與手柄固定在一起,我們在河灘搭建礫石火塘,之后處理事先收集好的樺樹皮,用烤“叫花雞”的方式制備樺樹焦油。與此同時,DanieleAureli帶我們去遺址公園后山采集新鮮蕁麻以獲取蕁麻纖維,晾干后編成綁縛燧石工具的繩。整個過程十分有趣,我們在雨中編繩,時不時添一些柴火來維護煉制樺樹焦油的火塘,這6天我們都在不停嘗試各種煉制方法。
最后3天,我們也獨立制作了復合工具,從打制矛頭、鋸木柄,到使用自己編織的蕁麻繩將矛頭安裝在木柄上,最后在繩上涂抹樺樹焦油加以固定。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場全新的體驗。
工作坊搭建在Arkeos遺址博物館園區(qū)內,每天都會有游客與當地的學生團隊來此參觀。我們沉浸于打石器中,經常絲毫不知自己已被全面“包圍”,抬頭便能看見一群小朋友和家長露出好奇又疑惑的目光。李英華老師講著流利的法語來“解圍”,同時承擔起公眾考古的任務,向小朋友解釋我們這一小組的主要工作,法國同事為我們記錄下這一生動的場景。
冷暖環(huán)境變化:人類生存的溫度映射
在工作坊期間,我們還參觀了“尼安德特人變溫暖了”( ?N∈ andertal faitsonchaud\")展覽。展館面積不大,向參觀者展示法國東北部舊石器時代中期20萬年期間尼安德特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分為3個部分:第一部分側重于尼安德特人的氣候、地理和生活條件;第二部分帶領參觀者以游戲的方式探索各種環(huán)境科學,觀眾可以在觀察和分析這些環(huán)境科學后,通過擺放操作臺來解開謎題;第三部分是圍繞這一主題的地區(qū)考古發(fā)現,包括考古發(fā)現的電影放映和專家訪談視頻。
參觀者通過了解法國北部的最新考古發(fā)現,認識到尼安德特人及其適應各種環(huán)境的能力。參觀者穿越距今24萬一4萬年間的最后兩個周期,包括兩個間冰期和兩個冰川期。DavidHérisson研究員作為策展人,向我們重點介紹了3個不同氣候環(huán)境下的遺址。
間冰期下尼安德特人的屠宰場Bianche-Saint-Vaast遺址位于法國北部加來海峽省,發(fā)現于1976年Sollac工廠擴建期間,隨后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遺址性質為工具制造場和屠宰場,主要的考古層位出土2個完整尼安德特人的頭骨化石、47155件燧石制品以及189760塊動物骨頭。展示了距今24萬年的溫帶時期,石灰?guī)r沖積層保存一系列沼澤地帶特有的動植物遺存,河流沿岸是山羊牧場和草地。遺址先民在春秋兩季獵殺駝鹿、熊和犀牛,以獲取肉、骨髓、皮毛,用于屠宰活動的燧石工具大多是在現場用幾種勒瓦婁哇石片制作的,數量成千上方。遺址內還出土了大量用于修飾燧石工具的骨質修理器(rechetoire)。
冰期一間冰期的“尼”與貍河貍是國內遺址中比較少見的動物,這個展覽比較有意思的是有古人類與河貍共同生活的展示。河貍有啃咬樹木筑水壩的習性,是真正的“筑壩大師”,它們用門牙啃斷樹木,將粗枝插入河床,用細枝編織形成濾水層。Waziers遺址年代為距今14萬一13萬年,經歷了冰川一溫帶的轉變。遺址中發(fā)現了一處細長的樹叢,有小河貍的骸骨。離該遺跡不遠處發(fā)現了尼安德特人的遺物,并在河貍的頭骨上發(fā)現了切割痕。
冰期的獵馬人Havrincourt遺址位于坎布雷拉(Cambrai)西南部,塞納河北歐運河開挖前發(fā)現,遺址年代包括舊石器時代中期和舊石器
史前史的誕生地 索姐河谷
19世紀中葉,史前史作為一門科學誕生于阿比維爾和亞眠之間。自1863年雅克·布歇·德·佩爾蒂斯(Jacques Boucher de Perthes)在穆林—奎農(Moulin-Quignon)發(fā)現燧石雕刻器,到亞眠—勒南古爾 (Amiens-Renancourt)出土迷人的維納斯(Venuses),索姆河谷已成為史前考古的重要發(fā)源地。這里不僅是歐洲西北部最早的人類聚居地,也是研究過去一百萬年氣候變遷的特殊樣本。從70萬年前北歐最早的人類定居點遺跡,到7000年前農業(yè)出現之前狩獵采集人群的最后表現形式,索姆河谷因其有利于考古遺址保護的環(huán)境被譽為“另一個多爾多涅”。
工作坊結束當天的傍晚,我們趕到索姆省(Somme)省會亞眠(Amiens)參觀了圣阿舍爾遺址(Saint-Acheul),深入了解索姆河谷與阿舍利工業(yè)的過去,我們調侃來到這個遺址算是舊石器考古人的一種“朝圣”。1859年,雅克·布歇·德·佩瑟斯首先在這里發(fā)現了手斧,這些手斧通常體積較大,雙面打制成卵形,1872年莫爾蒂耶(G.deMortillet)將這類遺存命名為“阿舍利”。遺憾的是,由于當時學者出高價請工人尋找手斧,出現了工人仿制手斧以獲取利益的情況,因此當時發(fā)現的手斧真假混雜,并且出土層位不明確。
時代晚期。展覽現場展示了距今6.8萬年的狩獵小屋,從痕跡學的角度來看,遺址的勒瓦婁哇石片被用作屠刀,石片附近只發(fā)現了腐蝕前的馬牙,很可能是用來切割馬匹的,遺址內重建了最后一次冰川期草原上狩獵馬匹的場景。
展覽出口設在Portus遺址公園內。Arkéos博物館團隊帶我們參觀了遺址公園,公園在一處中世紀遺址上重建,復原了當時的聚落,博物館工作人員熱情地為我們講解并重現了房屋建造方式和先民生活情況。隨著參觀的結束,史前工具實驗考古工作坊暫時告一段落,各個實驗小組收獲滿滿,返回各自的工作單位完成后續(xù)的數據整理,而我們則開始了從北至南穿越法國的參觀之行。
6月3一4日,我們去往亞眠市中心,參觀皮卡第博物館(MuséedePicardie)和亞眠大教堂。皮卡第博物館是法國最大的地區(qū)博物館之一,成立于1802年,最初被命名為拿破侖博物館(muséeNapoléon),以紀念《亞眠和約》的簽訂。博物館建筑本身建于1855一1867年,采用了第二帝國風格,藏品從史前時代一直延續(xù)到19世紀。
我們到時博物館正在舉辦名為“史前索姆河——一個地區(qū),我們的歷史”(\"La SommedesPré histoires—Un territoire,notre histoire”)的大型展覽,展覽從中世紀時期人們對史前文明的想象開始,主體部分是距今34萬一1萬年的古氣候交替變化和主要遺存的陳列。
展覽的亮點之一是亞眠一勒南古爾1號遺址(Le sited'Amiens-Renancourt1)。遺址于1910年由維克多-康蒙(VictorCommont)發(fā)現,一個世紀后再次被發(fā)掘,是一處2.7萬年前被遺棄的格拉維特人群的定居點。截至2023年,遺址共勘探180多平方米,收集了近10萬件遺物,包括燧石石器、獸骨、骨頭和猛犸象牙工具,以及罕見的“維納斯”雕像。2014年以來,考古學家在此地發(fā)現了15尊類似雕像,這件法考古資料,還為理解格拉維特文化的傳播和影響提供了新的視角。國史前“維納斯女神”
穿越時空的筆觸:人類文明的初繪
6月5日,我們離開法國北部,前往溫暖熱情的法國南部。在Boeda老師悉心安排下,我們于第二天參觀了MuséeNationaldePréhistoire博物館和Font-de-Gaume洞穴巖畫。博物館緊鄰崖壁而建,面積不大的展廳中陳設了數量龐大的史前工具和藝術品
Font-de-GaumeCave是位于法國南部多爾多涅的一個洞穴遺址,因其內部保存了豐富的巖畫而聞名世界,大多數巖畫可以追溯到馬格德林時期 (距今1.6萬一1.3萬年間),有些年代可能更為久遠。出于保護巖畫的目的,法國的洞穴巖畫遺址幾乎不對外開放,Font-de-GaumeCave是難得可以參觀的遺址,參觀人數受到嚴格控制。
看多了中國西南地區(qū)比較抽象的巖畫,我們第一次直觀地看到如此生動的藝術,紅色、棕色和黑色野牛、馬、猛犸象、馴鹿…它們靜靜待在巖壁上,卻仿佛有著鮮活的生命。只雄性鹿舔舐雌性鹿額頭,洞穴的自然浮雕使鹿的眼睛有了立體效果,參觀者仿佛能與其對視。有的畫作覆蓋在早期的畫作上,可以清晰辨認出繪畫者筆觸。洞內亦有一些抽象符號和手?。ㄟ€有洞熊的抓痕),有的手印“藏”得很好,仰著脖子目光去追著一只鹿或野牛,完全想不到腿邊的巖壁上有幾只手在和你“打招呼”。當你蹲下,向上打光才能看到它們,在最黑暗的地方,萌發(fā)了人類最原始的藝術。
法國之行對我們來說是將書本上平面、僵硬的知識以生動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眼前,真正的勒瓦婁哇石片、教科書式的阿舍利手斧、渴望了許久的燧石原料、活起來的野牛巖畫…此次參觀學習雖時間不長,但何嘗又不是另種記憶與技藝的延續(xù)。
(作者均為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