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文品評
心系家國,抉擇如磐
◎吳奇寧
時代的浪潮奔涌向前,每個人都是湍流中的一葉扁舟,在命運之河中選擇前行的航向。于是,有人隨波逐流,有人逆流而上,而歷史的豐碑永遠鐫刻著那些以家國為錨、以信仰為帆的身影?!鹃_頭將人生抉擇喻為航向的選擇,切合文題,隨后點出家國情懷,立意高遠?!?/p>
何為英雄?是霍去病策馬揚鞭,在朔風中河西走廊的狼煙里,讓“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誓言響徹大漠;是屈原抱石沉江,以汨羅的濁浪為墨,寫下對故土的最后一行絕筆;是錢學森放棄優(yōu)沃生活歸國,在艱難環(huán)境中兀兀窮年,讓羅布泊的驚雷化作東方巨龍的怒吼。他們的抉擇,是刀尖上的舞蹈,是絕壁上的攀援,每一次轉身都震徹山河,每一個腳印都深嵌于國家發(fā)展的道之上?!疽曰羧ゲ?、屈原、錢學森為例,闡英雄之義。語言簡潔,事例精當,再一次明確了以家國為航向的抉擇?!?/p>
抉擇的重量,在于舍與得的淬煉。林則徐虎門銷煙,銷毀的不只是鴉片,更是一隅茍安的怯懦;陳祥榕以身為盾,喀喇昆侖的冰雪不冷,書寫“清澈的愛,只為中國”的熾熱;徐穎在星海中織就北斗的經(jīng)緯,十年如一日的孤燈長明,終讓中國坐標刺破蒼穹;袁隆平俯身稻田,以脊梁為弓、汗水為箭,射落饑饉的陰云,讓稻浪鑄成金黃的豐碑。他們在人生關頭,作出了令人敬佩的選擇,點燃了時代的火炬?!疽粤謩t徐虎門銷煙、陳祥榕英勇獻身、徐穎十年如一日的奉獻、袁隆平俯身稻田解饑餓之困的不懈,闡明了抉擇是舍與得的抗衡。語言精練,人物事例運用得當,貫穿古今,時間和空間在文字中被延展?!?/p>
抉擇的重量,是堅持心中所求的義無反顧。故宮文物修復師王津在十六歲的清晨推開斑駁宮門時,便將自己的一生安放于時光的褶皺里。他俯身于方寸表盤之間,以指尖摩挲百年塵埃,用四十年光陰與時間對話——每一枚齒輪的咬合,都是對“擇一事,終一生”的無聲注解;每一道銅銹的剝離,皆是向文明傳承投下的虔誠砝碼?!疚淖钟镁呦蠡鑼?,如“推開斑駁宮門”“指尖摩挲百年塵?!?,以文物修復的細節(jié)動作,賦予王津的堅守以工匠的溫度?!?/p>
抉擇的重量,亦是無私奉獻、一心為民的付出。就如申紀蘭將青春與共和國的勛章一同熔鑄成犁鏵,犁開西溝村的貧瘠。當城市霓虹在遠方閃爍,她卻以雙腳丈量土地的廣度,以脊梁撐起山村的蒼穹。從青絲到白發(fā),八千個日夜的躬身耕耘,終讓荒山結出金黃的豐年——她不是高飛的鳥,而是深扎進黃土的根,以一生匍匐的姿態(tài),托舉起這片土地上站立的尊嚴?!揪涫介L短交錯,語言風格剛柔相濟?!?/p>
時代的褶皺里,并不只有先輩的付出,現(xiàn)在仍藏著沉默的驚雷。張富清將戰(zhàn)功深鎖箱底,在貧瘠的山坳里種下希望的青苗;黃文秀畢業(yè)后回到家鄉(xiāng),用青春填平扶貧路上的溝壑,直至山洪吞沒最后一程歸途。他們的抉擇,是深埋地下的根脈,無聲卻托起一片森林的蔥蘢?!緯r間線立足當代,以張富清和黃文秀的默默奉獻彰顯抉擇的價值。家國情懷、抉擇之重再次得到升華?!?/p>
顧炎武有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苯袢罩袊?,復興的號角震耳欲聾,每一次抉擇皆是時代的注腳。心系家國者,從不為得失躊躇,只因他們的目光早已越過浮云,落筆在千秋的卷軸之上?!疽妙櫻孜渲?,再次強調(diào)了家國抉擇之重,同時也對上文中所闡述的觀點進行總結,升華了主題。】
抉擇如刀,劈開混沌;抉擇如秤,稱量靈魂。愿你我以家國為硯,以熱血為墨,在時代的宣紙上,寫下無愧山河的鏗鏘一筆?!窘Y尾以刀、秤為喻,再次點題,抒發(fā)了作者的愿景。收束鏗鏘有力,振奮人心?!?/p>
【海南澄邁縣第二中學】
技法提純
這篇作文以“抉擇的重量”為主題,內(nèi)容貫穿古今。選材從歷史英雄到當代楷模,始終緊扣“家國情懷”這一宏大主題。開篇便以“時代浪潮”比喻人生抉擇,結尾以“千秋卷軸”呼應家國擔當,個人選擇與民族命運同頻共振,展現(xiàn)出強烈的時代責任感與歷史縱深感。
作文素材的選取極具代表性:無論是霍去病、錢學森等歷史人物彰顯抉擇的壯烈,還是徐穎、袁隆平等當代榜樣凸顯奉獻的執(zhí)著,抑或是張富清、黃文秀等平凡英雄展現(xiàn)堅守的深沉,無不彰顯出抉擇的重量。
段落間以“何為英雄”“抉擇的重量”“時代的褶皺”等設問與過渡句相勾連,邏輯清晰,層層遞進。
另外,作文還善用比喻、排比、對仗等修辭手法,賦予文字磅礴氣勢與詩意美感。如“抉擇如刀,劈開混沌;抉擇如秤,稱量靈魂”,化抽象為具體,凝練有力;“羅布泊的驚雷化作東方巨龍的怒吼”,以意象疊加渲染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的壯舉;“以脊梁為弓、汗水為箭”,通過擬物的手法,將袁隆平的耕耘升華為史詩般的戰(zhàn)斗。作文中的句式長短交錯,既有“大漠”“狼煙”“金黃的豐碑”等古典韻味,又有“中國坐標刺破蒼穹”等現(xiàn)代意象,語言風格剛柔并濟,畫面描繪波瀾壯闊。
思路點撥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寫作。
《庖丁解牛》中庖丁說“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表示自己避開大骨頭是追求順應自然的“道”。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勇挑最重擔子、敢啃最難啃的骨頭”,強調(diào)好日子不會輕輕松松實現(xiàn),要有事不避難的擔當。
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點撥
這道二元思辨作文題的材料給出了兩則觀點:一則源自《庖丁解牛》,庖丁避開骨頭解牛,追求順應自然之道;另一則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勇挑最重擔子、敢啃最難啃的骨頭”,向最難之處攻堅,彰顯擔當。這兩則觀點看似矛盾,實則有著內(nèi)在聯(lián)系,同學們可從不同角度、不同情境對二者進行思考。
“避”與“啃”是關鍵,前者代表順應規(guī)律、巧妙避開困難,后者代表直面困難、勇 于挑戰(zhàn)。同時,“道”“擔當”也是重要詞匯,“道”可理解為事物規(guī)律、人生智慧;“擔當”體現(xiàn)了責任與使命感。命題者旨在引導考生思考在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時,應如何把握“避”與“啃”的關系,既遵循規(guī)律又要有擔當精神,培養(yǎng)全面、辯證的思維方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參考立意:度勢抉擇“避”與“啃”,智慧擔當須兼有;審時度勢善化解,迎難而上勇?lián)?;犯其至難圖至遠,遵循規(guī)律巧化解。
【楊雪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