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有“以忙為傲、以閑為恥”的人嗎?
社交場合“最近忙嗎”“我太忙了”的對白寒暄,朋友圈動輒出現“致敬努力的自己”等動態(tài)并配發(fā)凌晨辦公大樓燈火通明的圖片。忙得“閑不下來”仿佛成為年輕一代的常態(tài)。某新聞媒體進行的一項社會調查顯示,77.8%的受訪青年感覺自己忙,94.4%的受訪青年坦言,快節(jié)奏的工作生活讓人難以松弛下來。
今天就來聊聊,這屆年輕人為什么“閑不下來”?越忙就越好嗎?
“閑人是非多,一忙解千愁”;“忙碌是治愈一切的良藥”……一直以來,忙碌都被認為是一種積極的生活和工作狀態(tài),而輕閑則恰恰相反,“請假羞恥”“休息羞恥”等話題一度沖上熱搜,引發(fā)廣泛關注。我們不禁要問,當代年輕人究竟為何而忙?
有的是“被迫忙碌”,為了生計而奔波。有人曾這樣形容都市“打工人”的一天:早上7點被鬧鐘叫醒,火急火燎地奔向地鐵站,沿途便利店隨便買個早飯,氣喘吁吁趕在打卡機紅光閃爍前擠進工位,隨即開啟忙碌的一天。
有的是“天選打工人”,把忙碌當作成長的“加速劑”。雖然加班文化遭受不少質疑,“強制下班”“反內卷”等話題頻頻引發(fā)好評與期待,但在職場中還有一類人群經常以自愿加班、主動放棄休假的“人設”出現,被網友形象地稱為“天選打工人”。在這部分人看來,忙碌不僅意味著上進,而且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在這種觀念的驅使下,不少人把忙碌當作一種價值追求,每天演繹現代都市版“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有的是“空閑性焦慮”,一閑下來就會陷入“自我內耗”。對于一些長期處于忙碌高壓狀態(tài)下的“打工人”來說,閑著沒事反而使他們感到焦慮不安,不斷反思甚至責怪自己“不干正事”。比如,約上好朋友出門嗨了一天,晚上回家卻暗自懊悔“這個時間用來學習該多好”;明明已經下班了,卻仍不時打開社交軟件查看工作任務……
有觀點認為,保持忙碌的確是現代人維持良好生活狀態(tài)和生活品質的“必選項”,但過度忙碌也可能陷入“優(yōu)績主義”幻覺,匆匆趕路卻鮮有時間停下來思考,越走越迷茫。當“閑不下來”在部分年輕群體中逐步蔓延的時候,就該想想深層原因了。
大概有三個詞可以概括。
一是“競爭之困”。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現代社會,總擔心落后于他人而被淘汰,是年輕人迫使自己加大學習工作強度的重要動因。比如,步入社會后的年輕人,一方面被買房買車、生活成本攀升等壓得喘不過氣,另一方面還面臨著如何在工作中快速脫穎而出、獲取優(yōu)勢崗位等競爭壓力,只得逼迫自己“比別人努力”,在種種“不確定性”中積累人生和事業(yè)的“確定性”。
二是“社會比較”。人并非生活在真空中,“社會比較”時刻存在,影響著你我的心態(tài)。當看到周圍的人升職加薪,自己難免也會暗下決心;當看到身邊的朋友在社交平臺盡情展現“努力的樣子真美”,而自己卻顯得輕閑時,便會產生一種深深的“羞恥感”和“苛責感”。于是,“比誰更拼”成為一種無形的社會壓力,“迫使”人們忙碌起來。
三是“自我實現”。理想、夢想、成功這些詞,就像隱藏在人們心中的“鯰魚”。每一項任務的完成,每一個目標的達成,總會帶來令人愉悅的“成就感”,激勵人們繼續(xù)努力、勇往直前。正是這種自我實現的沖動,讓許多人渴望通過忙碌的工作,證明自己的能力,從而獲得正向反饋。
我們真正需要反對的并不是忙碌本身,而是盲目攀比且無意義的“閑不下來”,甚至“總是在忙、越來越忙”。
怎樣助力年輕人重拾生活的“松弛感”?筆者有幾點想法與大家分享。
一是保持高質量的“忙碌”。許多“打工人”篤信,只要自己“忙忙忙”,就能叩開成功的大門,卻常常忽略了一個事實——忙碌并不必然帶來成果,低效的忙碌甚至可能阻礙發(fā)展與進步。我們所追求的理想狀態(tài)應該是“做有價值的事情、以自然的速度工作、專注于質量”,應該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重要而緊迫的任務上。同時,方向比努力更加重要。我們要避免低質量的“忙碌”,認真思考“工作的深層價值”等核心、長遠問題,及時調整方向,不斷改進提高,才能更好地前行。
二是允許自己“不如別人成功”。部分年輕人之所以“忙得不可開交”,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很容易受到周遭環(huán)境影響。但事實上,真正的強者是能夠守住自己“節(jié)奏”的人。因此,我們需要專注自身,想清楚自己希望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擅長什么、熱愛什么、目標是什么,并在有了明確的目標之后,耐住性子、穩(wěn)扎穩(wěn)打,不因一時陷入低谷而“懷疑人生”。
三是多一些“反內卷”的舉措。年輕人“忙得停不下來”,職場“別人不走我不走”的表演式忙碌也是誘因之一,且在職場由來已久。對此,社會各界都應該積極推動“反內卷”,呼吁良性競爭生態(tài)回歸,有關部門和用人單位要用心用情關愛年輕人,多為他們提供有力保障。
希望我們都能在這個節(jié)奏不斷加速的現代社會,“忙中有閑、閑中有忙”,輕盈而又堅定地邁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