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指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第四學段“閱讀與鑒賞”中提出:閱讀淺易文言文,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
中考對文言文閱讀鑒賞的要求是:1.能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內(nèi)容,并對其內(nèi)容進行分析和評價。2.能比較閱讀課內(nèi)與課外、課外與課外的文言文,分析不同文本在內(nèi)容、寫法、情感等方面的異同點。3.能對文言文的寫作手法、藝術特色等進行賞析。4.能結合文言文的內(nèi)容和主題,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啟示、感悟或從中獲得的經(jīng)驗教訓等。
主要題型有:
選擇題型。對文章內(nèi)容、寫作手法的比較理解。如:對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簡答題型。對文章內(nèi)容、主旨、人物形象、藝術手法等簡要分析。如:請結合《送東陽馬生序》,簡述王銳和宋濂分別使用怎樣的方法督促后輩學習。
填空題型。根據(jù)對文章內(nèi)容、主旨、寫作手法等的理解完成填空。
例題解析
(2024年黑龍江齊齊哈爾卷)閱讀下列文言文,回答小題。
【甲】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蹦巳胍姟枺骸昂我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惫唬骸盃奚癫ジ壹右?,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惫唬骸靶〈笾z,雖不能察,必以情?!睂υ唬骸爸抑畬僖病?梢砸粦?zhàn)。戰(zhàn)則請從?!?/p>
(節(jié)選自《曹劌論戰(zhàn)》)
【乙】凡與敵戰(zhàn),士卒蹈萬死一生之地,而無悔懼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三國魏明帝自征蜀,遣司馬懿督張郃諸軍,雍、涼①勁卒二十萬,潛軍密進,窺向劍閣②。蜀相諸葛亮時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險要。會兵交換,在者八萬。參佐咸以賊眾強盛,非力不制,宜權停下兵③一月,以并聲勢。亮曰:“吾統(tǒng)武行師,以大信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裝以待期,妻子鵠立④而計日,雖臨征難,義所不廢。”皆催令去。于是,去者皆悅,愿留一戰(zhàn);征者奮勇,思致死命。臨戰(zhàn)之日,莫不拔劍爭先,一戰(zhàn)大克,信之由也。
(節(jié)選自《百戰(zhàn)奇略·信戰(zhàn)》有刪改)
〔注〕①雍、涼:雍州和涼州(今均屬甘肅武威);②劍閣:在今四川劍閣縣北,古時為軍事要隘;③下兵:換下來的士兵;④鵠立:像天鵝一樣伸長脖子站著,引申為殷切盼望。
(1)【甲】【乙】兩文都提到了“信”,從中可以看出信在戰(zhàn)爭中的重要作用。曹劌認為得到“信”的途徑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諸葛亮堅守“信”的原則是
(請用原文回答)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言文關鍵信息的提取與理解,解題思路如下:甲文中“必以情”是曹劌認為在戰(zhàn)爭中得到“信”的途徑,即對待案件能依據(jù)實情合理處置,從而取信于民。乙文中諸葛亮堅持“吾統(tǒng)武行師,以大信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即諸葛亮堅守的“信”的原則是統(tǒng)兵作戰(zhàn)以守信為根本,不貪圖利益而喪失信用。
【答案】“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吾統(tǒng)武行師,以大信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惜”。
(2)請結合選文內(nèi)容分別談談你對曹劌和諸葛亮這兩個人物的認識。
答:
【解析】這道題考查對人物形象的分析,解題思路如下:明確分析依據(jù),從給定的文言文選段中尋找能夠體現(xiàn)人物性格、品質(zhì)、才能等方面的關鍵語句和具體事例。
【答案】示例:曹劌: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政治遠見。從他與魯莊公的對話中,能看出他深知戰(zhàn)爭取勝的關鍵在于取信于民,不認同魯莊公以小惠和祭祀求勝的想法,而是強調(diào)公正處理案件以得民心,體現(xiàn)出他對戰(zhàn)爭本質(zhì)的深刻理解。諸葛亮:重信重義、善于治軍的軍事家。在面對敵軍強大而己方兵力不足的情況時,仍堅持以信為本,不貪圖一時之利而改變換防計劃,從而贏得士兵的忠誠和奮勇作戰(zhàn)的決心,最終取得勝利,展現(xiàn)出他的高尚品格和卓越的軍事領導才能。
試題演練
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南陽劉子驥,好游山水。嘗采藥至衡山,深入忘反。見有一澗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閉一開。水深廣,不得渡。欲還失道,遇伐薪人問徑,僅得還家?;蛘f囷中皆仙方靈藥及諸雜物。子驥欲更尋索,不復知處。
長沙醴陵縣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見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跡,異之,乃相謂曰:“可試入水中,看何由爾?!币蝗吮阋泽易哉希胙?。穴才容人。行數(shù)十步,便開明朗然,不異世間。
(選自陶淵明《搜神后記》)
〔注〕①囷(qūn):古代一種圓形的谷倉,這里指似圓形谷倉的石門。②斫:砍伐。
1.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記”是一種古代的文體,以記敘、描寫為主,《桃花源記》第二到四段就是以記敘故事來抒發(fā)作者的感情和主張的。
B.古人說年齡時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如“垂髫”是指小孩。
C.“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交代了時間、地點和人物身份,“忽逢桃花林”中一個“忽”字使節(jié)奏變快,引起讀者對后文的好奇。
D.桃花源眾人聽到漁人所講的外面的世界后“皆嘆惋”,是因為桃花源的生活枯燥乏味,不如外面的世界精彩有趣,他們向往外面的生活。
2.《搜神后記》中的“開明朗然”與《桃花源記》中的“" " " " "”一詞相仿。
3.《桃花源記》寫劉子驥“欣然規(guī)往”“未果”,《搜神后記》寫劉子驥“欲更尋索,不復知處”。作者這樣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留白,是繪畫藝術的一種手法,文學創(chuàng)作中也不乏“留白”,你認為選文何處運用了這種手法?試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