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孩子有自私、狡黠的一面,但是不等于他就是壞孩子。問題的根源是家長的力量感太弱,無法對孩子形成有效約束
為啥人家的孩子那么乖巧聽話,我的孩子稍不如意就又吼又叫?
我在廚房忙活一個多小時,做了四菜一湯。剛端上桌,兒子就抱怨:“怎么沒有炸雞腿?我要吃炸雞腿?!?/p>
我有些生氣:“想吃炸雞腿,你倒是提前說啊。做飯前不說,現(xiàn)在飯做好了,你開始提要求了?!?/p>
老公從沙發(fā)上站起來打圓場:“有什么吃什么,媽媽辛辛苦苦做出來,你小子還嫌棄,有良心沒有?”
兒子頓時來了脾氣:“我不管,我就要吃炸雞腿!”
我一聽,提高了嗓門:“這么多菜,為什么非要吃炸雞腿?那是垃圾食品,吃多了對身體不好!”
兒子不依不饒:“沒有炸雞腿,我就不吃飯。餓死我,你就滿意了!”然后,用筷子把面前的一只空碗敲得叮當響。
看兒子吊兒郎當?shù)臉幼?,老公一揮手:“要吃就吃,不吃一邊兒去!”
兒子一點不怕:“你試試,你要敢打我,我就報警!”
兒子雖然才上小學五年級,對《未成年人保護法》倒是很熟悉。我不想讓老公難堪,希望兒子快點結束他的無理行徑、一家人安安靜靜吃個飯,于是妥協(xié)了:“行了,先吃飯吧,我這就給你點個炸雞腿?!闭f完,我就打開手機點外賣。兒子這才不情不愿地開始盛飯。
飯后,兒子去書房寫作業(yè),老公氣惱地對我說:“你這樣不行!相信我,孩子是需要被管束的!”
其實,我知道這樣不行。
因為兒子用撒潑耍賴的方式逼我按照他的意愿做事不是第一次。
上次他看上一支筆,要求我給他買。因為家里有很多新筆,所以我沒同意,結果他死活不寫作業(yè),還威脅我:“如果你不買那支筆,我就不寫作業(yè)!”
一開始,我對他的威脅嗤之以鼻:“不寫就不寫,你不寫作業(yè),看老師批評誰。”我想試著讓他自己承擔責任,畢竟他不寫作業(yè),老師批評的是他,不是我。結果,他被老師批評后開始發(fā)瘋,還“甩鍋”給我:“都怪你,都怪你!都是你這么摳,才害我被老師批評!連支筆都不舍得給我買,你還是我的親媽嗎?”
說實話,一看兒子蠻橫無理、耍無賴的樣子,我就頭皮發(fā)麻,只想趕快打發(fā)他,把事情解決掉。其實,事后我也后悔,后悔自己不該被兒子拿捏,但等下次事到臨頭,我依然無力做出改變。
所以,這次聽老公說“你這樣不行”,我陷入沉思:為啥人家的孩子那么乖巧聽話,我的孩子稍不如意就又吼又叫?他小小年紀,怎么就變成了潑皮無賴?
親子關系是最親密的一種關系,但其中也存在著較量。你雖然是媽媽,但力量感太弱,無法對孩子形成有效的約束
為了解決這一困擾,我找到好友劉瑞,她是一位家庭教育指導師。
我把自己的苦惱告訴了劉瑞,她幫我分析:“親子關系是最親密的一種關系,但其中也存在著較量。你雖然是媽媽,但力量感太弱,無法對孩子形成有效的約束。孩子在一次次的試探中明白怎么拿捏父母,從而占據(jù)了較量中的主導權。就是說,在心理博弈中,孩子似彈簧,你弱他就強?!?/p>
我聽了有些生氣:“我們不是說孩子是天使嗎?”
劉瑞笑了:“話雖這么說,但孩子是你生的,你是普通人,孩子自然也是普通人。孩子身上有善的一面如天真、可愛,也有惡的一面如自私、狡黠。為了一己私欲,孩子是會反向操控父母的?!?/p>
然后,她話鋒一轉:“雖然孩子有自私、狡黠的一面,但不等于他就是壞孩子。問題的根源是家長的力量感太弱,無法對孩子形成有效約束,導致孩子身上的惡有了發(fā)展壯大的機會。就拿你說的吃雞腿事件為例,你不答應孩子吃雞腿的要求,孩子就行動升級,用筷子敲碗,進一步刺激你。其實,這就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的一場心理較量或者說心理博弈?!?/p>
我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有些家長比如我,一遇到這種情況,就情緒崩潰,只想趕緊擺脫這種糟糕的感覺,于是妥協(xié),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孩子在較量中取得勝利,下次遇到類似的情況,還會用同樣的方法拿捏家長。如果這成為常態(tài),孩子的行為得不到約束,那么他人性中惡的一面必然會發(fā)展壯大,結果就是越來越不受家長管束。等孩子長大,日后走上社會,說不定會出現(xiàn)更加嚴重的后果。
孩子變成無賴,根本原因是家長沒有守住底線。孩子經(jīng)過試探,發(fā)現(xiàn)底線可以突破,就會放肆起來
“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我焦急地問。
劉瑞說:“還是要從根本上想辦法。”
在她的建議下,我從這3點做起。
1."提升內在力量感
以前,在兒子面前,我?guī)缀跏菦]有力量的。他想吃巧克力,如果我不買,他就撒潑打滾。因為我的內在力量感很弱,很容易被激怒,而一旦被激怒就會無所適從,想趕快擺脫這種糟糕的感覺,只好對兒子妥協(xié)。所以,我的首要任務是提升內在力量感。
力量感分兩種:
一種是武力,即在體力上對孩子形成震懾。
在武力上對孩子形成震懾,對規(guī)范孩子的行為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這種方式要慎用:一是如果用錯了,會對孩子造成嚴重心理傷害;二是家長一旦習慣于體罰,那教育孩子時就會不想動腦而直接動手,孩子一旦出錯就打罵孩子。孩子總被打罵,慢慢麻木了,家長打罵的震懾效果就會漸漸減弱。同時,孩子心里會積壓強烈的對抗情緒,到了青春期可能爆發(fā)嚴重的逆反問題。
一種是擁有強大的內核,即情緒穩(wěn)定。
情緒穩(wěn)定的家長,內心力量強大,不容易被激怒。他一眼就能看穿孩子的伎倆,因而能始終控制局面,不會被孩子牽著鼻子走。而這,正是我要學習的。
2."跟孩子明確規(guī)則底線
孩子變成無賴,根本原因是家長沒有守住底線。孩子經(jīng)過試探,發(fā)現(xiàn)底線可以突破,就會放肆起來,所以家長立好規(guī)矩后,必須跟孩子明確規(guī)則底線,讓他知道底線在哪里,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如果家長把基本的為人處世、行為規(guī)范立好,然后花心思讓孩子遵守并養(yǎng)成習慣,那么后續(xù)的教養(yǎng)會比較省心。
立規(guī)矩是有講究的:
①必須民主。給孩子立規(guī)矩,不是家長覺得該怎么立就怎么立,而要跟孩子充分溝通,有商有量。立下的規(guī)矩要征得孩子同意,這樣孩子日后才會愿意遵守。
②先易后難。給孩子立規(guī)矩,不要期望一步到位,不要上來就對孩子高標準、嚴要求。因為上來就對孩子高標準、嚴要求,孩子堅持不了一天半日就會受不了,開始鬧脾氣,之后所有的規(guī)矩都不遵守了。所以,家長要注意,立規(guī)矩的標準要稍微高于孩子的實際水平,但不要高太多,要讓孩子努努力就能做到,這樣他才有信心堅持下去。
解決兒子晚睡問題時,我就嚴格按照劉瑞教我的這兩點去做。通常,兒子睡覺在晚上11點半。我覺得他睡得太晚,影響第二天早起,于是希望他在晚上10點睡覺。但是我一步到位地要求他,顯然他做到有難度。于是,我跟他商量,下周能不能在晚上11點15分睡覺,就比之前提前15分鐘而已。兒子同意了。目標達成后一星期,我再次提出希望他在晚上11點上床,兒子也做到了。就這樣,一次前進一小步,幾次之后,兒子終于如我所愿,在晚上10點上床睡覺。
3."監(jiān)督孩子的執(zhí)行情況
再好的規(guī)矩,沒有好的監(jiān)督,效果也會打折扣。監(jiān)督不是對照計劃表查找孩子的問題,而是要做到兩點:
①看見孩子的好行為,表揚他,讓他體會到成就感。
開始,我見兒子沒按規(guī)矩做事,就忍不住批評他、糾正他,結果不但不能讓他認識錯誤,還激化了親子矛盾,讓他更不愿意遵守規(guī)矩。后來,我改變策略,明白監(jiān)督的目的不是挑刺兒,而是看見孩子的好行為,讓他知道他在進步、在變好,這樣他才有動力堅持下去。所以,我就把注意力放在兒子的好行為上。
一天,兒子想在飯前吃零食。照規(guī)矩,飯前不能吃零食,于是我說:“照咱立下的規(guī)矩,飯前不能吃零食。不過,吃完飯,如果你還想吃零食,可以吃一包?!?/p>
兒子立馬同意。吃飯的時候,他心不在焉,顯然想隨便吃兩口,留著肚子好等會兒吃零食。我明白他的心思,但是我沒有批評他,而是說:“今天你很想在飯前吃零食,但還是按照規(guī)矩先吃了飯,這讓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你以前沒有被發(fā)現(xiàn)的好品質——守信。”
兒子聽完很高興,以后再遇到類似的情況,總是努力抗拒欲望、按照規(guī)矩做事。因為他希望得到我的再次表揚。
②堅決守住底線。
不管孩子如何撒潑耍賴,家長一定要守住底線,這非常關鍵。怎么守住呢?很簡單——立下規(guī)矩后,家長只要做到態(tài)度堅定且情緒穩(wěn)定即可。比如,孩子玩手機游戲,約定一天只能玩1小時,但時間到了他找各種理由繼續(xù)玩。這時,我拿走他的手機,他大喊大叫。因為之前立過規(guī)矩,我批評他有理有據(jù):“我知道收手機讓你很生氣,但我們說好了,每次玩1小時,對不對?現(xiàn)在已經(jīng)超時,所以我必須收手機?!比缓?,我給他提供改進方案:“下次你不想手機被收,就要注意游戲時間,如果剩下的時間不夠開一局,就別玩了?!遍_始的時候,兒子非常生氣,邊搶手機邊找理由辯護,看我無動于衷,就口不擇言地罵人。這時,我心里很生氣,但沒表現(xiàn)出來。我淡定地看著他,語氣平和但又堅定:“既然立了規(guī)矩,就要照規(guī)矩來?!?/p>
當情緒上頭時,想做到表面淡定并不容易,但我知道這是我和兒子的一場心理博弈,如果我輸了,那我們立下的規(guī)矩就全作廢了。所以,我努力抑制內心的憤怒,保持情緒穩(wěn)定。兒子看我態(tài)度堅決、沒有抓狂,試探性地發(fā)了幾次脾氣,可我始終不為所動,最終他無奈地接受了現(xiàn)實。
這場博弈,我贏了!
此后,我不斷調整心態(tài),堅守底線,在和兒子一次次的較量中發(fā)揮穩(wěn)定,終于慢慢奪回主導權。兒子也在一次次的較量中明白大喊大叫沒有用,于是不得不遵守當初我們立下的規(guī)矩,變得懂事、禮貌。我在他有了些許改變和進步后,會立刻表揚他,不斷強化他的好行為。
最近,我?guī)鹤尤コ匈I東西,看到一個小朋友因為爸爸不給買果凍,就躺在地上大喊大叫,周圍人都用看笑話的眼神看著這對父子。我兒子看了兩眼,估計是想起了自己,于是上前把小朋友扶起來:“大喊大叫沒用,你要跟爸爸商量,這樣才能解決問題?!边@時,周圍的人都鼓起了掌,包括我在內。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