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內(nèi)
國家興盛之時,有人居安思危,大膽諫言,防微杜漸;國事艱難之際,有人多方運籌,尋求濟世安民之道——《諫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阿房宮賦》《六國論》等經(jīng)典文本,展現(xiàn)了古人面對社會問題的理性思辨與責任擔當。同學們閱讀古代思辨性散文時,可從“辯證分析、合理推理、理性判斷”三大維度展開,從文本中汲取思辨智慧,并遷移至寫作實踐。
一、辯證分析:多維度拆解矛盾,構建全面認知
辯證分析要打破“非黑即白”的思維定式,從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中探尋深層邏輯。如《答司馬諫議書》,王安石面對司馬光的批評,通過“名實之辯”逐條拆解“侵官、生事、征利、拒諫、怨謗”的指控,抓住問題實質,指責對方錯誤,并進一步明確自己的態(tài)度。同學們可模仿此法,圍繞現(xiàn)實議題,在辯證分析中進一步強調觀點。
二、合理推理:構建邏輯鏈條,強化論證說服力
合理推理需建立清晰的因果鏈與實證支撐。如《六國論》與《阿房宮賦》這兩篇文章,對秦亡原因的差異化闡釋為推理訓練提供了典范。蘇洵從“賂秦而力虧”的視角展開遞進式推理,構建“賂秦→自弱→速亡”的邏輯鏈;杜牧則從“奢靡→失德→離心”的維度歸因,二者雖結論迥異,但均以史實為據(jù),體現(xiàn)推理的嚴謹性。同學們可模仿這種鏈式結構,建立推理框架。
三、理性判斷:立足實證與價值,實現(xiàn)思維升華
理性判斷需以實證為基礎,以價值觀為指引。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提出“載舟覆舟”的論斷,其說服力源于對“德衰”之君的實證分析。他通過對比構建了“德政→民心→國運”的邏輯鏈。同學們可模仿這種方式,運用“多方信源核查→邏輯漏洞識別→價值立場審視”的三步判斷法,進行科學、理性、準確評價。
出乎其外
【選文一】
醫(yī) 說
◎〔唐〕韓 愈
善醫(yī)者,不視人之瘠肥,察其脈之病否而已矣;善計天下者,不視天下之安危,察其紀綱之理亂而已矣。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紀綱者,脈也。脈不病,雖瘠不害;脈病而肥者,死矣。通于此說者,其知所以為天下乎!夏、殷、周之衰也,諸侯作而戰(zhàn)伐日行矣。傳數(shù)十王而天下不傾者,紀綱存焉耳。秦之王天下也,無分勢于諸侯,聚兵而焚之,傳二世而天下傾者,紀綱亡焉耳。是故四支雖無故,不足恃也,脈而已矣;四海雖無事,不足矜也,紀綱而已矣。憂其所可恃,懼其所可矜,善醫(yī)善計者,謂之天扶與之?!兑住吩唬骸耙暵目枷椤!鄙漆t(yī)善計者為之。
(選自《韓昌黎集》,有刪改)
◆賞析
文章以“醫(yī)國如醫(yī)人”的比喻展開論證,借治病之理諷諫時政,揭示了國家治理的本質。作者將“紀綱”(制度)比作“脈象”,指出雖表面繁榮(“肥”)但缺乏制度支撐(“脈病”)終將崩潰。如夏、商、周雖衰微卻因“紀綱存”而延續(xù);秦朝雖武力強大,卻因“紀綱亡”而速亡。通過對比論證,強調綱紀對國家穩(wěn)定的重要性。
【選文二】
名 說
◎〔南宋〕鄧 牧
善譽人者人譽之,善毀人者人毀之,施報之常也。世有好名之士,以其高天下者自負,恐天下之人挾其所長有以軋己,于是毀之為不足道。為不足與吾并,以表見其高。天下之人不堪其毀,爭起而毀之。其始也求得美名,而終也反為天下之惡所歸,是不得取名之道也。是以古之君子道高而愈謙,德尊而愈恭,其于人也,遏惡而揚善,人之有善若己有之,唯恐其不得聞,而以為己所不逮;不幸聞人之過,則亦含容覆護,不忍其不得為君子。故天下之人不堪其譽,爭起而譽之,其始也雖若自貶,其終也乃為天下顯,人是得取名之道也。夫以口勝天下之口,不猶眾乎?
或曰:“吾道高矣,德尊矣,豈天下所得而強毀者?”
曰:“在己有可譽之實,人固不得而毀之,然道誠高德誠尊者,決不至于善毀人,而善毀人未有不為道德之累也,奚其高且尊?”
或曰:“我誠善譽人,不幸人之毀己也。惡聲至,反之如何?!?/p>
曰:“不然,我之譽人也多,則人之譽我也亦多;一人之毀不足勝眾人之譽矣。叔孫武叔毀仲尼,仲尼未嘗毀叔孫武叔;嬖人臧倉毀孟子,孟子未嘗毀臧倉。此孔孟之所以為孔孟,適所以重毀者之惡歟。”
或曰:“君子語默,唯義而已,何暇恤人之是非,必欲為阿世茍容者乎?”
曰:“阿世茍容,固君子所不取,如知語默之為義也,則是非固有分矣。”
夫善譽人者于己為盛德,于人為令名,此之謂兩益;善毀人者于己為薄德,于人為惡名,此之謂兩損。兩損兩益之間,其相去亦遠矣。不可不察也。
(選自《伯牙琴》,有刪改)
◆賞析
文章以“毀”“譽”之道為切入點,指出善毀人者必遭反噬,善譽人者終將收獲贊譽,展現(xiàn)出深刻的思辨智慧。通過對比“好名之士”與“古之君子”的不同行為,論證了真正的名聲源于謙遜包容而非打壓他人:前者因恐懼被超越而詆毀他人,最終適得其反;后者因真誠贊美而贏得敬重,極具說服力。舉孔孟不報復毀謗者的實例,論證了真正德高者“決不至于善毀人”,反而能以德報怨的觀點。針對毀譽是“恤人之是非”“阿世茍容”的指責,則從對方的觀點進行推導,言語和沉默尚有時機適宜的要求,對錯自然有明確的界限。最后提出“兩益”“兩損”,并進行對比,進一步強化了觀點。
【選文三】
非有先生論
◎〔明〕李 贄
遇得其人,則一言以興;遇不得其人,則一言遂死。千載遇少而不遇多,此志士所以在山,仁人所以盡養(yǎng)壽命也。唯其不忍為,是以莫肯為,歌詠彈琴,樂而忘死,宜矣。然則東方生蓋亦幸而遭遇漢武者也。人謂大隱居市朝,以東方生為朝隱。噫!使非武帝愛才知朔如此,敢一日而居市朝之間哉?最先避世而歌德衰者朔也。
(選自《焚書》,有刪改)
◆賞析
這篇文章是作者讀東方朔的《非有先生論》而寫的一篇讀后感,作者贊美漢武帝的愛才、東方朔的得遇,并對“千載遇少而不遇多”的歷史與現(xiàn)實發(fā)出了感慨。全文語言簡潔,直指要害,通過對東方朔與漢武帝關系的分析,暗刺明代朝堂閉塞言路,不愛惜人才,不會使用人才,只會對統(tǒng)治者歌功頌德的丑惡現(xiàn)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