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寫作。
印記,是歲月的詩篇,訴說著過往的點點滴滴;印記,是記憶的畫卷,描繪著時光的斑斕色彩;印記,是夢想的地圖,標記著逐夢的深淺足跡……
對于“印記”你有怎樣的感悟和思考?請寫一篇散文。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對于“印記”,同學們需結合材料,從精神層面的記憶、情感或夢想的承載等方面進行描繪?!皻q月的詩篇”“記憶的畫卷”“夢想的地圖”,提示我們寫作時可以從時間、記憶、成長三個維度展開,既要寫出印記的具象表現(xiàn),又要挖掘其背后的象征意義。
寫作時可以采用“具象載體+時空對話+情感升華”的散文結構。開頭可以運用虛實相生的手法,選取實物等作為記憶錨點,引起讀者共鳴。主體部分可以構建今昔交織的雙線敘事,對比過去與現(xiàn)在;可以通過獨特的細節(jié)傳遞生命體驗。最后,在描寫具體印記后,應融入情感,自然過渡到對存在、記憶、傳承等命題的思考,完成對生命本質(zhì)的哲學升華,使“印記”超越個體經(jīng)驗,成為文明傳承的精神圖譜,避免停留于表面敘事。
原文在線
土地的印記
夕陽斜斜地爬上老屋斑駁的土墻,照在一個閑坐搖扇的老人身上,那是我的爺爺。(缺乏對景物的細膩描寫和情感的自然融入。)
記憶里,老家的土地總是種著玉米,爺爺精心侍弄著玉米苗,他晚歸的身影好像要與夕陽融為一體。爺爺總會對我說:“玉米是土地的印記?!蔽覅s覺得,土地上只有貓腳印、雞屎和我的腳板印兒。爺爺慈愛地摸摸我的頭,笑了。(缺少對周圍環(huán)境的描寫以及情感的自然融入。)
幼時的我常常坐在爺爺腳邊,看著他清點收成。他用強有力的大手把玉米山變成玉米串,再變成玉米粒,再變成玉米糝糝、玉米面面。再經(jīng)過晾曬,用麻袋裝起放進倉庫。爺爺看著滿當當?shù)膫}庫,然后長長吁出一口氣。(對爺爺清點收成的過程進行了詳細描述,還可以適當加入環(huán)境描寫和情感抒發(fā)。)
爺爺還會說:“人是從土里長出來的,得在土地里留下點兒印記,老了,要回到土地里去的。”我說:“我才不是地里長出來的哩,地里長的是草、花、樹,對了,還有玉米呢。地里可長不出人來,就算能長出來,怕是個稻草人模樣,那多嚇人?!睜敔斅犕旯笮?,說:“等你大了,自然就明白地里是咋長出人來的了。”(對話內(nèi)容較為直白,缺乏細膩的情感變化。)
如今,爺爺身體和那時一樣強健,只是歲月把他的額頭和臉頰當土地了,在上面留下了縱橫的溝壑與粗糙的“土壤”。(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爺爺?shù)陌櫦y和蒼老的皮膚比作土地的溝壑和粗糙的土壤,別具新意。)
當最后一行大雁飛過,冬天來了,勞作了一年的爺爺也沉寂了下來。屋里生起爐火,映在火紅的窗花上,也映在爺爺臉上。這時候,爺爺就會給我講故事。故事是單調(diào)的,因為爺爺是農(nóng)民,與玉米地廝守了一輩子,講述的不過是這座村莊的家家戶戶和土地的故事。(對“大雁”“土地”等意象的描寫較為簡單,在情感渲染上不夠充分。)
當田壟的樹冒出新綠,爺爺又開始了新一年的勞作。他彎著腰把一粒粒玉米種子灑進土地,走一步就低一低頭,似乎在向土地行禮。汗水浸濕了衣衫,也肥沃了土地,就這樣,爺爺養(yǎng)活了一家老小……(對爺爺勞作過程的描寫較為細膩,但缺乏對周圍環(huán)境和人物情感的描寫。)
如今,每當我看見那些拔節(jié)的玉米苗時,心底便翻騰著激動。那是爺爺或是像爺爺一樣的人親手栽下的,是在他們翻過的土地上生長出來的,是他們留給土地的印記,是用汗水鐫刻的印記。
我在田野里肆意奔跑,也將自己的腳印留在土地上。(抒發(fā)作者看到土地印記的激動和喜悅。)
◆升格建議
這篇散文以“土地的印記”為線索,展現(xiàn)了真摯的祖孫情,但在融情入景方面存在提升空間。一是要增強景物描寫的畫面感。如開篇“夕陽”“老屋”“土墻”的意象組合缺乏新意,應細化場景描寫,構建立體畫面。二是要把握情感基調(diào),梳理情感脈絡。文中對“土地”多重象征意義的開掘比較單薄,各階段過渡稍顯生硬,如能將勞作過程與“印記”結合,可使情感遞進更自然;三是要挖掘景物內(nèi)涵,建立情感關聯(lián),如夕陽象征爺爺?shù)耐砟陼r光、土地是爺爺?shù)木窦耐?、玉米承載辛勞與希望等。
化蝶之作
土地的印記
◎林梓鈺
秋日夕陽的余暉如蜜般流淌,緩緩爬上老屋斑駁的土墻。墻根處,爺爺坐在那把吱呀作響的竹椅上,手中的蒲扇一下一下地搖著。斜陽透過院角的柿子樹,在他臉上投下細碎的光影,那些深深淺淺的皺紋在明暗交錯間愈發(fā)清晰,每一道都是土地精心鐫刻的印記。
記憶中,爺爺總愛去田間侍弄玉米。他佝僂的背影在金色的余暉中緩緩移動,像一株成熟的莊稼彎向大地。他粗糙的手指拂過一排排玉米桿,臉上滿是即將收獲的喜悅。夕陽為這些碧綠的葉子鍍上一層溫暖的光暈,像是大地最慷慨的饋贈。爺爺?shù)纳碛氨幌﹃柪煤荛L很長,與遠處的山巒、近處的田埂融為一體,構成一幅動人的剪影。
“玉米是土地的印記。”爺爺總這樣說。年幼的我卻不解,蹲在地上數(shù)著那些清晰的貓爪印、零星的雞糞,還有自己光腳踩出的歪歪扭扭的腳印?!斑@些才是印記呢!”我仰著臉反駁。爺爺只是笑著搖頭。到了收獲的季節(jié),玉米桿被割倒,留下一排排茬口。玉米經(jīng)過石磨的碾壓,變成細膩的玉米面,在竹匾里攤開晾曬后,被爺爺一袋袋碼進糧倉。我至今記得他清點收成時滿足的神情,有著說不盡的欣慰。
爺爺還說:“人是從土里長出來的,得在土地里留下點兒印記,老了,要回到土地里去?!蔽椅嬷渑荛_:“我才不是地里長出來的!地里只能長出玉米和野草!”爺爺?shù)男β曌分遗苓^整片田野。如今想來,那些話語里藏著最樸素的哲理,就像他粗糙手掌上的老繭,那是時光和勞作留下的印記。
當最后一行大雁掠過湛藍的天空,它們的鳴叫在田野上空久久回蕩。土地在這悠長的告別中漸漸沉寂,披上霜色的外衣開始冬眠。而爺爺也終于能在火塘邊歇息,讓勞作了一年的筋骨得到片刻舒緩。待到春風拂過,田壟間冒出點點新綠,那些嫩芽在陽光下舒展身姿時,爺爺又開始了新一年的勞作。他彎腰播種的樣子,像是在向土地行最虔誠的禮,每一粒種子落地的聲音,都是對大地最溫柔的告白。
如今,我走在田間,映入眼簾的是整齊的玉米苗,是爺爺用汗水寫在大地上的詩行。我的腳印與爺爺當年的足跡重疊,在這片承載著記憶的土地上,我們都是匆匆過客,卻也都留下了屬于自己的印記——那些關于土地、關于傳承的故事,將在時光的長河中永遠鮮活。
【四川綿陽東辰高級中學】
◆升格點評
作者以秋日夕陽為底色,將爺爺佝僂的剪影、金黃的玉米共同熔鑄成土地的印記,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對話展現(xiàn)了祖孫兩代關于“土里長人”的不同觀點。當破土春芽與爺爺彎腰播種的身影重疊,當糧食的清香與歲月呼吸交織,土地成為流淌著血脈與溫度的生命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