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的近現(xiàn)代建筑通常以清水磚作為墻體砌筑主要材料,同時輔以紅磚用于門楣、窗楣、腰線等處的裝飾。由于磚材料的使用壽命有限,外墻磚出現(xiàn)風化是近現(xiàn)代建筑的通病。浙海關舊址最近一次修繕是在2006年,當時外墻所采用的維修措施主要以貼磚片修復為主。隨著近些年墻體風化的加劇,當時所貼的磚片存在不同程度的剝落現(xiàn)象,同時受周邊施工影響,墻體還出現(xiàn)多處細微裂縫。2021年,我們采用上海地區(qū)較為成熟的修繕工藝(雷馬士磚粉修復技藝),墻體竣工后的質量與觀感均得到驗收專家組的認可。文章以浙海關舊址墻體修繕保護為例,針對其修繕方法、材料、工藝等進行紀實與總結。
關鍵詞:墻體修繕保護;近現(xiàn)代建筑;浙海關舊址
一、建筑概況
浙海關設立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是我國最早設立的四大海關之一。浙海關舊址據載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坐落于浙江寧波甬江老外灘邊。其建筑布局坐西朝東,為三層加閣樓磚木混合式結構,占地面積約42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1068平方米。平面呈長方形,東南兩面布置外廊形式,通面闊15.10米,通進深18.44米,總高16.05米。實砌清水磚墻,元寶縫勾縫,人字坡屋頂蓋機平瓦。東立面設柱廊,為磚砌方形抹角柱子,柱頭采用多立克形式,二、三層的立柱間用寶瓶式車木欄桿連接,西立面外側設混凝土樓梯一部。外墻四周各樓層間用兩皮紅磚作腰線裝飾,門楣、窗楣均用紅磚起券點綴,是典型的西式公署式建筑(圖1)。
1983年9月,浙海關舊址被寧波市江北區(qū)人民政府公布為區(qū)級文保單位。
2005年3月,浙海關舊址與寧波天主教堂、寧波郵政局舊址、英國領事館舊址、謝氏舊宅一并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保單位,并更名為“江北岸近代建筑群”。
二、建筑墻體主要病害
(一)砌筑磚表面風化,呈片狀剝落
浙海關舊址建成距今已有100余年,由于磚材料的使用壽命有限,砌筑磚表面風化、剝落現(xiàn)象非常嚴重。尤其是建筑一層的外墻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墻體風化剝落面積約400平方米,約占外墻總面積的30 %。
(二)墻體裂縫
前些年浙海關舊址周邊項目建設、基坑開挖等,導致其建筑墻體、外廊磚柱出現(xiàn)多條裂縫。經ZT501型裂縫寬度檢測儀對建筑墻磚的裂縫進行測量,其中裂縫最長的達170厘米,裂縫最寬處為4.44毫米。裂縫發(fā)展情況于2019年已基本穩(wěn)定。
三、修繕指導思想與原則
根據“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文物保護方針,以加強文物建筑結構安全和延續(xù)使用壽命作為修繕的指導思想,同時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觀感協(xié)調統(tǒng)一的原則。
四、修繕試驗
在正式開展修繕前,首先組織施工單位進行墻面局部(約2平方米的外墻和一條約長20厘米、寬2毫米的墻體裂縫)修繕試驗工作,目的在于檢驗該修繕成果的觀感、質量以及技術的可行性。試驗內容包括墻面修補、元寶縫制作、墻面憎水保護、裂縫注漿等。其間,還邀請行業(yè)專家進行全過程觀摩評判。修繕試驗結束后經過兩個月的觀察,墻面質量、觀感效果均較好(圖2、圖3),經專家商議可以按此工藝全面開展修繕工作。
五、修繕材料及工藝措施
(一)墻體風化修繕
1.主要材料
德賽堡修復磚粉用于磚表面風化修補;德賽堡無機磚粉用于修復后的磚表面做舊處理;德賽堡磚石勾縫劑用于磚縫勾縫制作;雷馬士芬考巖石增強劑用于提高墻體強度,并增加與修復材料的黏結性及防止泛堿;雷馬士墻面封護劑用于墻面憎水保護。
2.主要工具
小鋼錘、小鋼錐、毛刷、噴水壺以及工匠自制用于拉縫、勾縫的工具。
3.施工工藝及流程
⑴墻面清洗
使用清水清洗,在清洗無效的情況下可根據墻體表面病害(綠苔霉斑、寄生植物草、墻面泛堿等)使用專用清洗劑。清洗前,先將墻面上的后加雜物(如鐵釘、鐵件等)清除干凈,然后對墻面污染狀況進行調查和分析,并經試樣確定清洗材料和工藝。沖洗水槍對壓力須試樣清洗,不得對墻體造成任何破壞。
⑵墻面鑿除與清理
對墻面風化、酥堿、剝落等部位,應采用小鋼錘、小鋼錐等工具進行人工鑿除。風化受損的磚體均應鑿除至堅硬部分,并用毛刷清理干凈,確保磚體表面清潔。
⑶涂刷增強劑
鑿除及清理干凈的部位,采用雷馬士巖石增強劑整體涂刷一道,并保養(yǎng)一周。如此可起到提高墻體強度的作用,并增加與磚修復磚粉的融合度及防止泛堿。
⑷墻面修復
a.墻磚風化深度在3毫米以內的,對其表面清潔后,涂刷雷馬士芬考巖石增強劑兩道,并確保全面涂刷到位,保留墻面風化痕跡,不作磚粉修補處理。
b.墻磚風化深度在3毫米—10毫米的,對其表面實施增強劑保護后,再以德賽堡修復磚粉修復。修復前先用低堿水泥砂漿打底,再用修復磚粉按使用要求與水配比調勻成漿后進行修補。
c.墻磚風化深度超過10毫米但未達整磚厚度二分之一的,對其表面實施增強劑保護后,采用顏色、材質相同或接近的墻磚進行剔補。所剔補的墻磚盡量選用老磚,切割加工后應注意將自然面朝外、切割面朝內放置。
d.墻磚風化深度超過整磚厚度二分之一的,在掏空原磚后,盡量選用老磚進行整體更換。
⑸拉縫與勾縫
a.灰縫殘損、缺失的,全面清理損壞的灰縫,再對磚縫進行澆水濕潤。按原灰縫的形式,采用勾縫劑參照原墻面保留的灰縫做法勾嵌均勻、密實。
b.墻面采用磚粉修復的,待修復完成后約2小時,再根據原灰縫的縫寬與縫深,用專用工具拉(劃)出縫槽,縫槽務必做到平直、光滑。最后進行勾縫。
上述勾縫過程中應遵循先橫后豎的順序,做到平直、光滑、無空鼓、無裂紋。
⑹做舊
墻面采用磚粉修復完成后,為與周邊墻磚在觀感上保持協(xié)調統(tǒng)一,可采用無機磚粉進行做舊處理。
⑺表面憎水
修繕后的墻面全面清潔及干燥后,涂刷雷馬士墻面封護劑進行保護。外墻整體涂刷2次,間隔時間為2天。第一次用軟刷仔細涂刷,尤其注意縫隙部位,確保涂刷到位;第二次可用噴壺距離墻面約20厘米從上至下進行全面噴涂。
(二)墻體裂縫
1.主要材料
包括水泥、砂、聚酯酸乙烯乳液,具體要求如下:
水泥:采用425#硅酸鹽普通水泥,質量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的規(guī)定;砂:粒徑不大于0.5,用窗紗過篩;聚酯酸乙烯乳液:固體含量在50 %,PH值為4—6(見表)。
2.主要設備和工具
空氣壓縮機:壓力為0.4兆帕—0.6兆帕,應設置壓力表及時反映注漿壓力。儲漿罐:罐的頂部應設有進漿、進氣、排氣、壓力表等裝置,罐的容量為20千克,承受壓力大于0.6兆帕。
3.施工工藝及流程
⑴裂縫清理
用吹風機、細毛刷將裂縫表層約20厘米深度內的灰塵等異物清理干凈。
⑵定位標記
為保證漿液充分填滿裂縫內部,可根據裂縫長寬的實際情況,設置多個灌漿嘴,并對其進行定位標記,但在裂縫最頂端處必須設置灌漿嘴。
⑶打孔
在灌漿嘴定位標記處打孔,深度一般在40毫米左右,直徑稍大于灌漿嘴外徑。打孔完成后,應將孔洞處的碎磚、粉末清理干凈,使裂縫保持暢通。
⑷固定
灌漿嘴固定前,先用水沖洗一遍孔洞,然后將灌漿嘴插入孔洞內,再用純水泥漿在灌漿嘴周邊涂刷一道,最后用1∶3水泥砂漿將灌漿嘴固定。為避免灌漿嘴松動,固定時可用專用壓工具擠壓砂漿,確保灌漿嘴安裝牢固。
⑸裂縫封閉
在清理干凈后的裂縫內側用水淋灑1—2次,并以純水泥漿涂刷,最后用1∶2水泥砂漿封閉。
⑹灌漿
待裂縫封閉砂漿硬化至一定強度后即可進行灌漿。灌漿前先把水倒入儲漿罐中,用2—3個壓力灌入適量的水,以保證漿液暢通。緊接著灌漿,將配制好的漿液倒入儲漿罐,以2—3個壓力灌漿,直到不進漿或鄰近嘴溢漿為止。灌漿順序自下而上,邊灌邊用木塞堵住灌過的灌漿嘴。如施工過程中發(fā)現(xiàn)墻體局部冒漿時應停止片刻,并予堵塞后再灌漿,保證漿液繼續(xù)灌進,等全部灌滿時停止。當漿液較稀、磚墻空隙及通道較多時,必須進行二次灌漿。
六、修繕問題總結
(一)門楣、窗楣的拱券拉縫
由于拱券呈圓弧狀,在磚粉修復后必須全面進行刻線拉縫。此項工藝需要借助圓弧模板等專業(yè)定制工具,并通過計算才能較為準確地進行放樣刻線。此項工藝若不能較好掌握,會導致窗楣拱券刻線不勻、線條生硬、美感度較差。
(二)元寶縫修復
元寶縫的修復依賴于勾縫工具與工匠自身工藝水平,勾縫工具應嚴格按照建筑墻體現(xiàn)存的元寶縫進行定制,勾縫的寬度、飽滿度以及與現(xiàn)狀留存元寶縫的結合度、橫縫與豎縫的交接處理,需要通過多次試驗實踐才能找到最佳實施方案。
(三)灌漿嘴定位
灌漿嘴定位標記點應盡量選擇老墻磚,避開用磚粉修復過的磚。因為修復過的磚,其強度在短期內無法抵抗住打孔的沖擊力,容易造成墻面損壞。因此,在工序上也可以安排先對墻體裂縫灌漿,再進行磚粉修復。
上述前兩項內容,在本次修繕過程中的返工次數(shù)較多,是本次施工的兩大難點。
七、結語
浙海關舊址修繕工程主要以外墻風化磚修復、墻體裂縫灌漿處理為主,施工內容單一,但涉及的工藝技術較高。我們在施工過程中還利用科技手段,委托專業(yè)單位分別在開工前與竣工后對建筑外墻進行系統(tǒng)的數(shù)字化掃描。開工前,通過全面、清晰地記錄建筑外墻現(xiàn)狀殘損部位與殘損情況,幫助施工單位在施工組織中有針對性地制定施工措施??⒐ず螅ㄟ^再次掃描,可以直觀地看到施工前后的對比效果。本工程修繕竣工至今已有4年,目前墻體修復質量較好,由此也能說明該套修繕方案的可行性,對于類似近現(xiàn)代建筑的墻體修繕保護具有實際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吾宵,宋吟霞.寧波江北岸外灘浙海關舊址博物館建筑分析[J].建筑與文化,2018(02):103-104.
[2]朱嫣.上海徐家匯天主教堂外墻面修繕[J].住宅科技,2019,39(07):21-26.
作者簡介:
徐航(1986—),男,漢族,浙江寧波人。大學本科,文博館員,研究方向:古建筑、近現(xiàn)代建筑遺產保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