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wǎng)上看到一個小視頻,解讀“懶”的心理成因,我覺得很有道理,于是,試圖寫一點感受,經(jīng)過一番修改獲得如此結(jié)論:原生家庭是迎接每個人來到地球的那一個懷抱,無論溫暖,還是冷漠,它都承接了我們,并由此開啟我們此生的地球之旅。沒有完美,唯有感恩。
“懶”的本質(zhì)是缺愛導致的心理能量不足,缺愛主要指的是小時候缺乏無條件的愛,缺乏支持和鼓勵,導致自我虛弱,所以他的意志力就很容易消耗完。就像一個身體虛弱的人,讓他去跑步,他就跑不遠,很容易精疲力竭,道理是一樣的。
養(yǎng)育者會控制小孩,而小孩會非常認同自己的養(yǎng)育者。一個孩子如果幼時總是不被認可,小孩就會覺得自己啥也干不好。這樣的小孩長大后,會常常深陷于“無力”的泥潭,無力自拔,有可能被貼標簽為“懶”,而“懶”的標簽又會助長“懶”的行為,因此惡性循環(huán)。
然而,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盡管很多原生家庭沒有能力為孩子提供無條件的愛。但是:
有一次在電視里看到幾條剛出生的小蛇,蠕動著脫掉包衣,便走向遠方,從此和母蛇斷了聯(lián)系。
而人類的幼崽,由于沒有能力獨自成活,需要較長時間撫養(yǎng)。也許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原生家庭的養(yǎng)育方式就是一份契約。每個人選擇投生在這個家庭,便是自愿簽署了這份契約,承諾接受他們的養(yǎng)育方式,從而(也許)能夠活下來。至于長大以后如何生活,可以蕭規(guī)曹隨,也可以創(chuàng)新發(fā)展,不是嗎?
將原生家庭作為背鍋俠于事無補。如何改善原生家庭,如何養(yǎng)育出具備良好人格的下一代才是根本。我們應探究父母如何做,才能更好地給孩子提供無條件的愛;每個人自己如何做,才能夠激發(fā)覺察和思考,從而找到自己的缺損,找辦法彌補,從而更好地完成未來的生活。
無論家庭層面,還是個體層面,人類從未停止探索。文獻、著作、方法論浩如煙海,只是需要完成個人體驗,才能真正為我所用。這需要我們通過閱讀、學習、互助、自我成長等,看見家庭與自己的糾纏和脆弱、矛盾和糾結(jié),通過梳理、調(diào)整和修通,使家庭和諧,人格成長,讓自我變得強大,有能力自己愛自己。
那么自愛是怎樣的?
一個人能夠活下來,長大成人,說明成長中資源大于創(chuàng)傷。
就每個人而言,內(nèi)心都由許多部分組成,這些部分有的成熟一點,有的弱小一些,人終其一生都有內(nèi)在小孩。自我關愛,就是學會以自我成熟的部分去關愛照顧自我弱小部分,弱小部分學會尊重并愛自己的成熟部分,這就是自我尊重,自我關愛。當內(nèi)在大部分能夠彼此接納、彼此尊重的時候,內(nèi)在就和諧了,這就是自愛。
有句話說得好,每個人的外在現(xiàn)實就是你內(nèi)在世界的投射。無論是“懶”,還是“勤”,都是外界的評判。只要還在為評判打工,就沒有實現(xiàn)內(nèi)在和諧。本質(zhì)是自己的A面和B面在打仗,于外在的表現(xiàn)是,你難以脫離旁人(特別是父母)的評判和期待,執(zhí)著于獲得或逃避某種評價。比如,一直得不到肯定,擺爛了:這是“懶”。一直想持續(xù)獲得肯定,努力做:這是“懶”。只有受到內(nèi)心喜歡的驅(qū)動做事情,才是欣喜且持久的。
而人很難完全和自己和解,因為每個人都攜帶著祖祖輩輩家族習慣的洪流,大多時候在無意識里隨波逐流,所以,要接納不完美:
被原生家庭浸潤的每個人,如同木樁上拴著的那頭牛。一根細繩把小牛拴成大牛,長大的牛根本都不知道,自己早已有能力掙脫那根繩索的羈絆,或者從沒想過需要掙脫繩索,甚至沒有想過木樁和他不是一體的,因此,生出改變的念頭難,行動更難。
只有強大的覺察力和巨大的改變的驅(qū)動力,才能喚醒自己的生命自己做主的覺醒意識,從而看清現(xiàn)實,啟動改變的發(fā)生。
大多時候,我們絕大多數(shù)人生活在一種洪大的習慣的洪流里,不自覺地走著人生路,就像是走著設計好的程序。那么無力改變就只有接受,雖然不完美,依然積極面對,改變能改變的,接納不能改變的,這便為自我?guī)順O大的滋養(yǎng)、修復以及慈悲。
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在強大的基因(這里面蘊含的是我們所有的祖先密碼)加持下,我們和養(yǎng)育者一起共構(gòu)出一個別樣人生。從宏觀而言,所有的努力都是微調(diào);于個體層面講,念頭和愿力上的改變才是個體此生源頭上的改變。那就是:改變我們對事情的看法,看積極面,找資源,會讓你的人生更幸福。人生漫長,何不自帶祝福前行?凡事只求半稱心。
總之,如果原生家庭給我們提供了更多的無條件的愛,那么,無疑是幸運的;如果沒有,那也養(yǎng)活了我們。原生家庭不欠我們什么。余生好好修行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