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 年來,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在考古學上的應用愈加廣泛,殘存物分析應運而生,它是20世紀70年代在西方學術界發(fā)展起來的一項借助自然科學方法的多種分析技術。目前殘存物分析的對象已經(jīng)比較廣泛,不同載體的殘存物分析,對于某一專題領域學術問題的解決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以往漢墓考古發(fā)掘中妝粉發(fā)現(xiàn)相對較多,種類也較豐富。云南昆明晉寧石寨山23號墓出土可能的白粉、胭脂;河北滿城陵山1號漢墓8個小盒中均殘存黃白色粉狀物;山東巨野紅土山1號漢墓117號奩中2個小盒裝有紅色脂粉;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雙層九子奩內的小盒裝有白色、粉狀、胭脂、油狀化妝品,三號漢墓雙層六子奩內裝有黑色醬狀物;江蘇盱眙東陽小云山漢墓漆奩中格內盛有紅褐色顏料;江蘇連云港霍賀墓一件小盒中盛有紅色粉末;江蘇揚州甘泉101號墓七子漆奩中的小盒殘存有醬褐色、白色稀糊狀粉末、絳色粉末、黑色粉末;陜西咸陽馬泉漢墓一個漆盒內有4個粉包;山東五蓮張家仲圖漢墓七子漆奩中有白黃色粉狀物??梢钥闯?,漢代有白色、紅色、粉狀、褐色、絳色、黑色、油狀脂粉等化妝類物品。
紅妝并不是自古有之,由文獻資料和出土實物可知,漢代妝容雖還是以白妝為主,但西漢時化紅妝的風俗興起并流行開來。此時出現(xiàn)的紅色妝粉并不是以紅藍花為原料的胭脂,而大多是以朱砂為原料。
2019年10月—2020年1月,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對南京市六合區(qū)雄州街道高余村北的新城二期10號地塊及周邊區(qū)域開展了考古發(fā)掘工作,共發(fā)掘漢代墓葬46座。
5號墓(以下簡稱M5)位于發(fā)掘區(qū)中部偏西,內置一槨一棺,槨室被中間隔板分為東、西兩部分,西側置棺,東側為器物箱。出土隨葬品以陶器為主,另有漆木器、鐵器、銅鏡和眉筆。根據(jù)墓葬結構及出土器物特征分析,M5為西漢時期墓葬,墓主為女性。
M5槨內器物箱北側集中擺放有陶器、漆器等隨葬品,其中2件黑色漆盤疊壓放置于陶器上部,保存較好,在上層漆盤內有一層厚厚的淤泥,淤泥上方殘存部分紅色物質,呈粘土狀。根據(jù)出土情境分析,紅色物質集中盛放在某一盛器中,但盛器已完全腐化,故落在下層漆盤里,與漆盤中間夾著厚厚一層淤泥。本次分析檢測的樣品即為該紅色殘存物。
通過超景深顯微鏡,便攜式X射線衍射儀以及手持式X熒光光譜儀系統(tǒng)對出土紅色殘存物進行科學、有效、無損的分析研究,得出結論,該殘存物主要成分為赤鐵礦( α-Fe2O3) ,含有少量白堊、石英、滑石、高嶺土等黏土礦物。
赤鐵礦( Fe2O3 )是自然界重要的鐵礦石礦物之一,其典型呈色為暗紅色或鋼灰色,常具金屬光澤。盡管該礦物可形成板狀、菱面體等結晶形態(tài),但其標志性紅色調多源于隱晶質的土狀變種一—這類無定形結構的赤鐵礦因細分散的氧化鐵微粒而呈現(xiàn)紅褐色,其中赭石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亞種,色棕紅或鐵青,質堅硬,作顏料或入藥。古代文獻中有大量赭石的記載,唐代僧人釋遠年編撰,李增杰、王甫輯《兼名苑輯注·地物類》“代赭”條:代赭石,赤鐵礦石。古時代郡出產(chǎn)之赭石質地最佳,故往往在赭石前冠之以“代”。墓葬中使用赭石在舊石器時代就有,根據(jù)以往考古發(fā)現(xiàn),其被大量使用在葬俗、印染、化妝、繪畫、制藥等領域。
赫石用于葬俗一般是在尸體周圍或是身上撒置,抑或人骨涂朱;用于印染一般適用于織品上;繪畫只適用于彩繪。高余村M5出土的紅色殘存物集中存放,且置于器物箱中,故排除是用于葬俗、印染、繪畫的可能。兩漢雖是中國煉丹術的奠基時期,但丹藥普遍以汞和鉛的化合物為主要原料,赭石、白堊、石英、滑石都只是作為輔料,本次X射線熒光光譜分析結果并不含有汞和鉛,故也可排除該紅色殘存物用作制藥。
M5墓主為女性,出土器物有銅鏡和眉筆等妝扮品,結合X射線衍射分析和X射線熒光光譜分析,該紅色殘存物 Fe2O3 平均含量為44.9% , SiO2 平均含量為 34.8% ,表明該物質被進行了精細加工。且根據(jù)出土情境推斷,該物質被集中存放于某一盛器中,證明該物質得到了細致保管。東漢劉熙《釋名·釋首飾》記載:“經(jīng)粉,赤也;染粉使赤,以著頰也?!痹俳Y合《女史箴圖》等圖像材料,我們認為紅色殘存物應為妝粉,其用途是化妝。
此次發(fā)現(xiàn)和研究證明,在漢代除了以朱砂作為紅色妝粉的原料,赭石也已作為紅色妝粉的原料。A
(作者楊姮為南京市考古研究院文博助理館員;馮志軍為南京市考古研究院文博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