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僅僅盯著某物,眼前之物只是一個無法理解的東西在我們面前?!保ê5赂駹枺?/p>
詩,左邊一個“言”字旁,右邊一個寺院的“寺”,從漢語構(gòu)字的角度看,詩可以理解為語言的寺廟,或者讓人有寺廟感的語言。對此卡夫卡說,寫作是祈禱的形式。阿爾托的說法是,寫作就是把語言變成咒語的形式,讓它表達通常不表達的東西。
詩人因擅長描述而成為詩人,當某種感受被喚起,詩人會對感覺過程認真關(guān)注,不僅僅是看到事物或表達瞬間情緒,而是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秩序使讀者內(nèi)心重復詩人的內(nèi)心體驗,將新的感受帶到更廣闊的時空中——在瞬間消失后的那種持續(xù)性和整體性。
“藝術(shù)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使人恢復對生活的感覺,就是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頭顯出石頭的質(zhì)感。藝術(shù)的目的是要人感覺到事物,而不是僅僅知道事物。藝術(shù)的技巧就是使對象陌生,使形式變得困難,增加感覺的難度和時間長度,因為感覺過程本身就是審美目的,必須設法延長。”(《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論》)
這種神秘力量并非詩人的法術(shù),而來自語言。對語言的理解和使用構(gòu)成我們內(nèi)在生活的全部,人與人的交流由語言完成,語言是描繪世界的工具,詩人在詩歌中所做的工作之一,就是努力使用語言在世界和感受之間建立路徑,避免陳詞濫調(diào)將其堵死。想要“使石頭顯出石頭的質(zhì)感”,或許需要呈現(xiàn)一種不經(jīng)常使用的對石頭的表述,那是你從某個不相干的地方取來的,無論是故鄉(xiāng)、車站或泥石流或者別的什么地方。這需要詩人調(diào)動來自記憶的事物,可能已年代久遠。一種新的對應物的結(jié)合,石頭的空間被打開,是詩人注意到現(xiàn)象并感受到背后的形式,是詩的語言找到“令生活變得神圣的顯像體系”。
阿爾托在《演出與形而上學》中指出:每個字詞都有其封閉的觀念,然而,在它們勾肩搭背組合在一起的過程中,它們又能夠在語言之下創(chuàng)造一股由印象、對應、相似性組成的暗流,這種暗流應該首先努力滿足感覺,又不妨礙在一切可能方向上對意義進行發(fā)揮。這種形式的倒錯、意義的轉(zhuǎn)移可以構(gòu)成空間詩意的基本因素,從觀念出發(fā)(詞)最后抵達觀念的消失(語言),空間的敞開使物與物之間、形式與意義之間的一切關(guān)系變成流動的懸案。
今年十月我在土耳其,為期15天的旅行僅僅是點對點的觀光,觀光不是看見,相反,是赤裸裸的忽視。我們在路過大片棉花田時沒有停車,也沒有在古老的貝爾加馬小鎮(zhèn)住上一晚,更不用說看看安納托利亞高原的手藝人們?nèi)绾尉幙椧粔K地毯。從A到B到C,之間的體驗被忽視了。我們看見了什么?急匆匆花40歐元走進以弗所遺址,那是《圣經(jīng)》中出現(xiàn)過的地方,然而我們真的看見了嗎?看見而不是視而不見,看見是一種關(guān)照,需要內(nèi)心的某種反應。這種反應關(guān)乎一個人的知識結(jié)構(gòu),更關(guān)乎情感。換句話說,看見之物同樣昭示著我們是誰,在一些地方,比我愛你(love)更重要的是我看見你(see)。
自一九七九年三月
特朗斯特羅姆
厭倦了所有帶來詞的人,詞而不是語言
我走入白雪覆蓋的島嶼。
荒野里沒有詞。
空白之頁向四方展開!
我碰到雪地里麋鹿的蹄跡
這是語言而不是詞。
(李笠"譯)
我認為這是詩歌的常識,然而我們時代的常識被摧毀了。
吉爾伯特在《談1965年美國詩壇》一文中寫道:除了最卓越的詩人外,他們對于差不多像詩的作品,就感到滿意了。他們滔滔不絕,寫了些瑣碎的詩,學院詩人常常在寫些不錯而根本不必寫的詩,另外這些人則在處理真正重要的事卻態(tài)度輕率。更有甚者,他們通常把頗為初步的觀念當作很深奧的東西來處理……常常,這些詩人顯露了一種感性上的粗糙和氣質(zhì)上的急躁,使他們除了明顯的事物以外,其他什么都未觸及。常常,對現(xiàn)實的熱情衰退了,代之而起的是喜歡回憶童年閱讀的漫畫書中的細節(jié)。對于不夠重要的事物之“驚識”,它感到著迷,結(jié)果只能寫出新奇但不重要的詩。
如果詩人們拋棄自己的責任,遭受時代的輕視就變得無可厚非,詩人的壞名聲一部分來源于寫作者的不自重,另一部分是讀者的淺薄,無論如何,我們?nèi)鄙僭姼杞逃嬲淖x者寥寥。詩歌存在于詩歌作品中,并且只存在于真正的詩歌作品中,它永遠不可能被給定和轉(zhuǎn)述,這是詩歌的另一個常識。真正的詩歌讀者只能去讀詩,一首一首讀,一位詩人一位詩人地經(jīng)歷,我不相信只讀過顧城和海子的讀者對詩歌的判斷力。
“無法像談論一部電影或現(xiàn)實主義小說那樣去談論一首詩,詩是不能轉(zhuǎn)述的,不能說有一首詩,它講了什么什么。一首詩就是一個語詞的場,像寺院、教堂那樣的場,每一個詞都在生成著。
談論詩必須知行合一。我的意思是我們只能在路過一首詩的時候指著它說,這就是詩。就像指著一棵蘋果樹說,這就是蘋果樹一樣。關(guān)于蘋果樹的一切描述都與蘋果樹無關(guān),而且越精確距離蘋果樹越遠。”(于堅)
“如果你讀了數(shù)千首詩,你就知道什么是好詩?!保ㄓ趫裕?/p>
讀者的閱讀續(xù)寫了所讀到詩歌的持續(xù)生命,他的經(jīng)驗隨時期待被喚醒,再現(xiàn)一個對詩歌文本補充的、互動的內(nèi)在性時刻,讀者也是“待召的詩人”,我們已經(jīng)很難擁有那種心心相印的讀者了。
如果一定要說詩的實用功能,詩歌帶給人的充實豐沛確實能夠疏解生活的虛懸焦灼,迷惘反復和不確定是生活最長久的伴侶,但好的詩歌總能提醒人們生命中那些美好的細節(jié),詩歌可以讓我們在一個小小的情感領(lǐng)域和世界建立一種聯(lián)系,使現(xiàn)代社會細碎的絕望感變得稍稍可以承受。一個人獲得存在的途徑在于生命力得到展現(xiàn),詩歌連接了無數(shù)經(jīng)驗,這些詩人們從日常生活提取的元素如同光線一樣照亮我們——西西弗推著石頭上山,父親在劈柴。
我心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另一首詩是拉金的《割草機》。拉金以冷靜著稱,但讀這首詩你會感到他的聲音的顫抖,第一句他就控制不住地把整件事說出,一種急切的懺悔——一只刺猬因卷進割草機的刀片而死亡——這是一次意外,但這意外是人為的,拉金無法釋懷。無法釋懷還因為他和這只刺猬是“相識”的,他們見過,甚至喂過,之前的互動無法忽視,甚至變成無法承受之重。因死亡造成的不可逆轉(zhuǎn)的空白在詩人心中無法修補。最后詩人說:當還來得及時,我們應當仁慈。這兩句話從此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我的心中,通過這首詩,詩人擴展了我內(nèi)心的悲憫,也給我?guī)戆参浚瑑?nèi)心可承受的限度。
割草機
菲利普·拉金
割草機停下來兩次。我跪著,
發(fā)現(xiàn)一只刺猬卷進刀片,
死了。它一直在這高高的草中。
我以前看見過它,甚至喂過它一次。
現(xiàn)在我打碎了它退避的世界
無法修復,埋葬也無濟于事:
下一個早晨我醒來,而它已不會。
一次死亡之后的第一天,這新的消逝
仍然在那兒;我們應當
彼此在意,當還來得及時
我們應當仁慈。
(冷霜 譯)
威尼斯雙年展上有過這樣一件作品,一個蘋果,用世界上不同的語言寫下關(guān)于這個蘋果的解釋,再用這些解釋一頁一頁地把這個真實的蘋果包裹起來,最終這個真實的蘋果消失了,取而代之是關(guān)于這個蘋果的無盡的闡釋。從字形上看,漢字“詩”可以代表一座語言的寺廟,擴展到一種給人如宗教般安慰的形式,我們可以把精煉過的語言稱為詩,詩是精神和語言的結(jié)合,而精神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精神永遠對精神起著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