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酷熱,當我們驅(qū)車進入川西北高原,來到距成都三百多公里的阿壩藏族自治州松潘縣城進安鎮(zhèn)時,炎暑好像被遠遠地拋在后邊。迎面而來的千里岷山,立刻使人感到?jīng)鏊K膳斯懦莾?nèi)的古建筑鱗次櫛比,梧桐成行,街上行人熙來攘往。
松潘的前世今生
松潘為史載“古用兵之地”,“扼岷嶺,控江源,左鄰河隴,右達康藏”“屏蔽天府,鎖鑰西陲”,對“成都實有建瓴之勢”,故歷代統(tǒng)治者特別注重此地,重兵嚴戍。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設(shè)松州都督府?!缎绿茣氛f,吐蕃首領(lǐng)松贊干布勒兵二十萬入寇松州,都督韓威輕出迎戰(zhàn),反為所敗。太宗乃詔吏部尚書侯君集為引軍大總管,統(tǒng)領(lǐng)大軍進達松州,擊潰吐蕃軍。松贊干布遣使獻黃金五千兩和其他寶物,求通婚和好。太宗以民族團結(jié)為重,遂以文成公主嫁與松贊干布為妻。往事越千年,如今,松潘城北門外的川主寺半坡有一塊大巖石,上有一雙腳印,相傳就是文成公主入藏途中留下的。當?shù)夭?、漢群眾奉文成公主為菩薩,燒香朝拜,紀念這位女性。
唐代將這里命名為松州,是因為古城四周的山上長滿高大的松樹。到明代,因這里轄境遼闊,分置松州衛(wèi)、潘州衛(wèi),后合并為松潘衛(wèi),松潘由此得名。清代,改稱松潘廳,設(shè)總兵署。鴉片戰(zhàn)爭時,有川軍四千名轉(zhuǎn)戰(zhàn)廣東、浙江,屢戰(zhàn)皆捷。其中西寧炮臺一役,幾乎活捉英國侵略軍指揮官義律,而這批英勇善戰(zhàn)的川軍之中,即有松潘千名的英雄好漢。現(xiàn)存松潘城的東西南北城門和基本完整的城墻,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總共修了六十年才竣工。我們沿城墻漫步,城門洞厚達十五丈左右,條石上刻有古樸花紋;城墻和巍峨壯觀的一道道古城門,經(jīng)歷六百多年的滄桑仍堅牢穩(wěn)固。
奇幻的瑤池
松潘城東五十多公里就是黃龍風景區(qū)。風景區(qū)背倚岷山主峰雪寶鼎,下臨涪江源流的涪源橋,是一個長7.5千米、寬約1.5千米的緩坡溝谷。整個山谷有3400多個玲瓏秀麗的彩池,層層相連,參差錯落,讓人想起《西游記》中的西天瑤池。彩池最大的數(shù)畝之巨,最小的如巴掌一般,狀若寶瓶、花盆、荷葉、菱角、葫蘆、燈盞、蓮花、蘑菇、馬蹄、柳葉等;深者不見底,淺者僅盈尺。最令游人忘情傾倒的是,這么多的彩池,雖是碧水同源,但在不同的池中卻顯出不同的水色,或呈寶石藍,或漾玻璃綠,或蕩紅帶紫,或泛金聚銀。即便兩池相連,水的顏色也截然不同。當我們用雙手捧起池水來看時,怪得很,竟然一點顏色也不見了。
我們在黃龍風景區(qū)盤桓兩日,了解黃龍奇景的成因。先說雪寶鼎,此山是藏區(qū)的佛山,海拔5588米,終年積雪。金字塔形的雪寶鼎四周,尚有小雪寶頂、四根香山、洞日志米山、黃龍山和門洞山等十座五千米以上的高峰,環(huán)拱著東方海螺山。傳說它是東海觀音的仙童遺落在此,召喚仙鶴、仙鹿的海螺變成的。每年農(nóng)歷六月十六,川、藏、青、甘、滇等省區(qū)的藏族香客,都要來這里趕黃龍廟會,朝拜圣山雪寶鼎。三天會期,近萬平方米的草甸上帳篷云集,人歡馬叫,通宵歌舞,可說是藏族人民的一次“狂歡節(jié)”。近年來,此類活動已集合了觀光游覽的元素,吸引了許多慕名而至的游人。
再說黃龍奇景,其成因是雪寶鼎、黃龍山及四周高山上的冰雪融水,滲入地面松散的石灰?guī)r塊石層下部,形成淺層潛流,在流向下游的過程中,溶入了大量碳酸鈣物質(zhì)。潛水自黃龍寺望鄉(xiāng)臺一帶涌出地面后,呈無數(shù)小溪散流而下,由于水溫、氣溫及水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急劇變化,水里的碳酸鈣以樹枝、根莖、落葉為媒介,很快結(jié)晶析出,沉積凝結(jié),沿山溝形成一道道乳黃色池壁,堅硬猶如玉雕石琢一般。地質(zhì)學家稱其為“巨型灰華景觀”。因各個池內(nèi)的水底衍生出各種色彩的苔蘚藻類,摻雜著不同的礦物質(zhì),倒映天光云影、山林花草,水色就變幻無窮了。
相傳,大禹治水行至此山,船路中斷,一條黃龍游來為之負舟疏導了岷江。黃龍精力用盡,無力返回東海,長眠于雪寶鼎下的黃龍山。明代,松潘各族人民修建了前、中、后三座黃龍寺,以紀念這條功高蓋世的黃龍。前寺惜已不存,中寺、后寺前些年相繼恢復(fù)。
魅力黃龍洞
黃龍后寺右前方約三十米處,有著名的黃龍洞。我在同行者的鼓動下,撥開洞口的杜鵑花,從木梯緩緩下到豎洞中。估量洞口直徑10米,深6米左右。洞外陽光燦爛,洞底卻結(jié)滿冰晶,如大塊的水晶石??磥?,這是古代冰川的落水洞吧。洞底平坦向南傾斜,于南壁底部有一形若鯨嘴的斜洞,順坡盤旋而下10多米,豁然開闊,出現(xiàn)一個溶洞大廳,大廳頂部及四壁有無數(shù)形態(tài)萬千的石鐘乳,還有石柜、石床、雪白細膩如粉的石面。有神話傳至今日:當年黃龍真人在洞中煮豆?jié){時,豆?jié){騰溢出洞,沿地表順溝而下,黃龍真人急抓石面拋撒,方使?jié){汁沿黃龍溝凝固而成眾多的五彩梯池;余漿順涪江流入松潘小河場,故有今日小河場所產(chǎn)豆腐又細又嫩的佳話。
出得黃龍洞,東行兩千米,是有名的十八神女山,海拔4300米。相傳古時九寨溝久旱無水,18名勇敢的藏族婦女跋山涉水,經(jīng)此山到黃龍洞向黃龍真人借水。借得水去,九寨溝才成了今日童話般的碧水翠海世界,她們則在此山成仙而去。今日,山上仍有18座石堆,藏人年年來插經(jīng)幡祭祀。
十八神女山東坡3800米處有褡褳海,又稱“幻海”,有數(shù)十畝,每當春夏,水光云影,變幻莫測,藏民喜游牧于此,引吭高歌。傍“幻?!蔽鱾?cè)有一高15米、由石灰?guī)r組成的垂直陡崖,雨季,有地表水自崖頂飛灑而下,狀似珠簾。人站到兩米遠處高聲呼喊,飛濺而下的水會噴到人身上,藏人稱為“觀音灑水崖”。究其原因,可能是喊聲穿過水簾后,振動的空氣受崖壁阻擋,反射沖擊飛水,使其向外運動而噴到人的身上,這是一種物理力學現(xiàn)象,絕非神的作用。
循著掩藏在高山杜鵑花林和云杉、冷杉、落葉松、枸樹林中的小徑往回走,溫馨潮濕的林子里,松蔓如絲,地衣如毯,陽光瀉流,獸走禽飛,加之遠山如屏,活脫脫一幅天然油畫。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