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柯專欄
沈嘉柯,男,著名作家、文化學者,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教育學會會員、全國青聯(lián)委員。代表作《生命擺渡人》《人生是一場雅集》等。
文友發(fā)了一則吐槽的微文:“又一個莫名其妙的書名……倒是媒體報道時用的這個標題,準確而生動。換了這個書名,銷量有望翻一倍。”
我一看報紙上的標題,果然更有意思,直截了當,讓人忍不住想看。
文友吐槽的那個書名,老氣橫秋,不知道到底在說什么,且有一股腐儒的氣息。
這樣的事情,我算是深有體會。
許多年前,我就在報紙副刊和文學雜志上發(fā)表了很多散文、隨筆,有的報紙副刊編輯轉告我,她的領導很喜歡讀我那些文字。
寫得多了,打算結集出版,問題就來了。我整理好書稿,取了很文雅的書名。面談時,出版社編輯搖頭否定:“書名標題都得改。”
“為什么?原先的哪里不好了?”我問道。
“如今,人心浮躁,文學隨筆,大家都看不進去,即便給你出了,銷路也一般?。e看市面上一大堆這種書,文化圈吹捧得不得了,也就三五千冊銷量,出版社說不定還賠本。”
這就是退稿的意思。面對這么赤裸裸的拒絕,我哪里還好意思聊下去。
再有外地出版界朋友約稿,我就不再啰唆了,稿子備齊交給編輯,至于書名叫什么,就由出版方自己去定。后來,我看到出版方定出的名字,都是很溫暖唯美、很直白的書名。我忍不住問編輯:“真的有用嗎?”
編輯告訴我,真的有效!內容再好,也要有個好書名。
就這樣,我的書居然暢銷起來,這令我覺得不可思議。之前編輯的話,言猶在耳。
很多讀者喜歡有生活氣息、平易近人的書名,他們愿意買。
細想,我又理解了。難道不是因為太多作家端起有文化的架子,高高在上嗎?就如同過去的我一樣,偏好文縐縐的書名。
事實上,我唯一的損失是會遇到同行的風言風語,“取這樣的書名,嘖嘖。”
然而讀者真正讀到的,還是過往刊發(fā)于文學雜志、報紙的文字。
這世上的作家,各有各的在乎。有些人在乎同行的評價,有些人在乎有更多讀者去閱讀。
這世上的書,有些不依賴讀者購買。還有一些書,要推出到市場上去,全憑讀者掏錢購買,代表出版社的成績。
這層窗戶紙捅破,一切都透明了。書名的玄機,盡在其中。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