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樹”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長江流域的三星堆可以告訴你,說得更具體、更精準一點兒,恐怕只有三星堆博物館文物修復師郭漢中說得最清楚。他曾用8年的時間,日復一日地將雜亂無章的殘破青銅碎片,精心修復成一棵笑傲古今的“中華第一青銅神樹”。
1986年7月18日,地處成都平原東北部、龍泉山脈西麓的廣漢一家磚廠的工人在掘土時,深埋地下的十幾件殘缺不全的玉器,以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崇高氣節(jié),用自己的軀體與鋒利的鋤頭發(fā)生頂撞,以期發(fā)出金玉之聲,喚醒人類的考古意識。果然,金玉聲振奮人心,一個震驚世界的考古發(fā)現橫空出世。
聞訊趕來的考古人員在兩個巨大的祭祀坑內,出土了上千件鑄造精致、冶煉成熟、造型怪異、風格獨特的青銅器文物,這些文物的價值、品質和存放密度,令眾多見多識廣的考古學家嘖嘖稱奇,嘆為觀止。
57尊青銅人頭像有著共同的造型特色,它們雙眼炯炯如炬,眼珠微微凸起。而它們的頭像又各有特點,無一完全雷同。這也許是一個神秘部族的立體譜系,或是這個部落的各階層代表形成的“套裝”,那金黃色面飾的典雅高貴,顯然是部落首領或高層領導人物的人像。這些人物面容或凝神深思,或端莊威嚴,或兇悍怪誕,或沉靜平和,他們以不同表情集合在三星堆博物館的展廳內,無聲勝有聲地演示著這個地下軍團跨越時空的威武雄壯、喜怒哀樂。
而其中肢體最為健全和碩大的當屬那尊青銅立人像,它高2.608米,比巨人穆鐵柱還高出0.328米。這個高度是當時人類的常見高度,還是設計者有意拔高的?沒有答案。這位高個子雙臂向前伸,左小臂向上抬,右小臂朝下,不知是在向人演示著什么。他面容端莊,身段挺拔,衣冠楚楚,風度翩翩。
那尊青銅立人像的縱目面具形態(tài)威武,頭飾精致,那一雙從眼眶中平行伸出的眼珠,被設計成圓柱狀,仿佛從眼睛里伸出兩根銅棍,使這尊寬達1.38米的碩大頭顱凜然生威,讓人望而生畏!
在三星堆出土的商青銅神樹共有8株,其中木秀于林、鶴立雞群的至尊至高者,就是那棵令天下考古學家和億萬觀賞者注目仰視、肅然起敬的1號神樹。它是同時期全世界已發(fā)現的最大的單件青銅文物,高3.96米,由基座和主體兩部分組成,樹頂因找不到相應殘件而只能空缺,這反而調動了每個觀賞者的審美意識,讓人進行合理或不合理的想象。基座有如三山相連,詮釋著古蜀國先民對大山的崇敬與依賴。神樹主干分為三層,似有節(jié)節(jié)攀升、步步登高之意。樹枝亦為三層,每層三枝,優(yōu)美的弧線如美人的玉臂在無聲地搖動。枝上分杈,一條優(yōu)雅地向上逸出,托起一個個碩果;一條自然下垂,盡顯灑脫。神樹高大巍峨而又不失俊俏瀟灑,端莊威嚴而又不失雍容華貴,碩大剛勁而又不失搖曳多姿,古樸典雅而又不失晶瑩剔透。九只鳥含情脈脈地棲息在樹上,使神樹更具生命力。1號青銅神樹,你是神與樹的統一,你是力與美的交響,你是遠方與詩的融合,你是溝通人間與天上的使節(jié),你是站立在長江上游的一座日夜放射中華文明之光的耀眼燈塔!
商青銅神樹的造型是一種仿生的設計。西蜀自古多佳木,神樹既有銀杏的筆挺和高貴,又有梧桐的清高和優(yōu)雅,還有金絲楠的沉穩(wěn)和雍容,更有鴿子樹和桫欏的靈秀與俏麗。
商青銅神樹的“枯木逢春”是中華智慧孕育的人間奇跡。無數的殘破碎片,是曾經亭亭玉立的神樹五千年的痛,每一塊銅片都是破碎了的生命的一部分,每一部分生命都夢想著浴火重生。它們渴望有一雙慧眼發(fā)現這些被撕裂的生命,繼而用特級護理的醫(yī)療措施,小心翼翼地將它們連成一個有血有肉,能自由呼吸、血液通暢的肌體。因為它們懂得自己擔當的使命,那就是驕傲地復活,豪邁地立起,展示中華文明的光輝燦爛。
青銅1號神樹也許曾經聽過人類的這句話——“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也許岷江的濤聲向它們講述過自己歷盡劫難、勇往直前的故事,它們從一句話里,一段故事里,汲取生命的能量,靜靜地等待一雙手把它們一一扶起,默默地與文物修復師完成心靈感應,直到同頻共振,心心相印。
這一組青銅神樹還是一群浴火重生的涅槃鳳凰。它們以身殘志不殘的意志,熬過漫漫長夜,等待一個偉大而光明的時代到來。郭漢中團隊用8年的時光,一頭鉆入深不見底的時光隧道,用大國工匠的雄心與匠心,用古蜀國先民遺傳的五千年的堅韌與堅定,將雜亂無章散布在泥土里、毫無頭緒攤在地板上的碎片,以為國寶鑄魂的精神和智慧,讓臨風玉樹昂然立起。
三星堆的青銅器既有泱泱中華禮器的富麗堂皇,又嵌入了西南少數民族地區(qū)文化的瑰麗浪漫,正如萬里長江一路挽起無數支流,百川同流奔向浩瀚東海。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人們還驚異地發(fā)現,先民在青銅器中竟然融入了中亞、西亞和古印度的文化元素,三星堆出土的象牙可能來自印度和緬甸,大量的白色齒貝是先民與印度貿易往來的見證。這讓我們作如此遐思:在遙遠的青銅器時代,在偏遠的古蜀國地區(qū),偉大的先民以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的胸襟去擁抱世界,強大自我,涵養(yǎng)和推進著中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