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破解本土人才“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成長通道狹窄等問題,近年來,房縣聚焦賽事搭臺、多元培訓、環(huán)境優(yōu)化三大抓手,著力構建“選、育、留”一體化人才培育體系,推動本地人才破“土”成才,為縣域發(fā)展注入強勁動能。
賽事搭臺,變埋沒為閃亮
2024年7月20日,“遇見十堰”文旅推介官海選房縣專場在百戲樓上演,30名文旅新秀通過朗誦、演講、歌舞等形式展示才能,角逐“文化傳播大使”稱號。
“比賽給了我展示的舞臺,也提升了我的專業(yè)技能?!蓖M決賽的西關印象景區(qū)講解員小月激動地說,“通過觀看比賽,我也發(fā)現了自己的不足,我將不斷努力,爭當金牌導游。”
“技能競賽是發(fā)現人才的伯樂場,也是激勵人才的大舞臺?!狈靠h縣委人才辦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賽事搭臺,不僅拓寬了識才渠道,更讓本土人才榮譽感倍增。”
以賽促學、以賽促技。近年來,從“神農貢”茶王爭霸賽到大曲酒品酒技能大賽,從中醫(yī)康復技能大賽到詩經文化傳播大使選拔賽,房縣累計舉辦了30場各類特色賽事,吸引了超過3000名專業(yè)技術人才參與,一批批“土專家”“田秀才”從田間地頭走上領獎臺,成為行業(yè)標桿。
多元培訓,變短板為優(yōu)勢
“院士專家手把手教種植,菌菇產量翻了一番!”在青峰鎮(zhèn)下河村,面對來村現場指導小花菇種植的國家食用菌產業(yè)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譚琦、華中農業(yè)大學教授邊銀丙,種植大戶李大爺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房縣堅持“缺什么補什么”,在摸排本土人才技能需求的基礎上,構建“引進來+走出去”雙向賦能機制,通過“點單式”培訓補齊知識短板:針對食用菌產業(yè)技術瓶頸,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菌物學家李玉等現場授課;組織企業(yè)經營管理人才、專業(yè)技術人才赴華東師范大學、華僑大學“充電”;黃酒釀造科普、高素質農民CEO培訓等34場專項課程惠及2000余人,“房縣黃酒釀造師”作為全省唯一勞務品牌亮相全國舞臺……通過鄉(xiāng)村振興院士行、北京院士專家十堰行、“三區(qū)”科技人才惠農下鄉(xiāng)等活動,房縣引進400余名院士專家、科技特派員等高端人才為本土人才講經指路,推動本土人才實現從“會干”到“精干”的跨越。
優(yōu)化環(huán)境,變留住為吸引
“免租金入住的人才公寓解決了住房難題,生活津貼制度緩解了生活壓力。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房縣對人才的關心關愛,堅定了我留下來的信心。”在房縣2024年人才生活補貼集中發(fā)放儀式上,通過人才引進來房工作的小馬激動地說。
“2024年我們共兌現人才生活補貼122.5萬元?!狈靠h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2025年我們繼續(xù)追加人才預算,發(fā)放人才生活補貼同比翻番,確保各類人才補貼資金足額、及時發(fā)放到位?!?/p>
留住人才,既要“硬保障”,也要“軟服務”。房縣出臺“青衿薈萃·才聚房陵”政策包,2024年縣級財政投入人才經費4000余萬元,發(fā)放創(chuàng)業(yè)擔保貸款4966萬元,累計減免1.17億元購房款,分配人才公寓17套,為16名人才解決家屬隨遷問題。同時,舉辦惠及1200余人的青年讀書會、情定房陵等交友活動,讓人才既安身更安心。
本地人才有奔頭,外地人才愿意來。從技能賽場到田間課堂,從政策保障到情感紐帶,房縣以“土”為基,構建起近悅遠來的人才生態(tài),以本土人才的蓬勃發(fā)展進一步增加對外部人才的吸引力。如今,房縣黃酒釀造師、詩經文化傳播大使等品牌日益響亮,人才“造血”能力持續(xù)增強。
“人才興,則縣域興。我們要讓每一粒‘種子’都能在房縣這片沃土上茁壯成長,長成參天大樹!”房縣縣委主要領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