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八大前后,毛澤東為了將新中國建設成為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更加適應新的歷史時期的需要,對如何健全和完善中央領導體制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增設黨的副主席和中央總書記
新中國成立后,為適應大規(guī)模經濟建設的需要,同時也是為了國家的安全考慮,毛澤東和中共中央開始醞釀加強和改進中央領導體制的問題。1953年底,毛澤東提出中央領導分為一線二線、自己退居二線的設想。當時還就是否增設中央副主席或總書記的問題,在黨內征詢過意見。
1955年起,籌備中共八大的工作逐步展開,加強和改進中央領導機構的問題再次提上議事日程。1956年4月28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了機構改革問題。他說:“中央究竟是設一個副主席還是設幾個副主席,也請你們討論。少奇同志提出設幾個副主席,現在的這個黨章草案上是說設一個副主席。”
毛澤東的這個意見,很快被吸收到黨章修改稿里。8月22日,中共七屆七中全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毛澤東就中央領導機構的組成作了說明。他說:“主要為了國家的安全,為了工作的有利,準備設幾層屏障,有總書記。中央政治局準備向新的中央委員會建議,推舉鄧小平當總書記。想組織一個書記處,這個書記處是一個機關,管日常工作。政治局還設一個常委,常委相當于過去的書記處。還有主席、副主席?!?/p>
中央領導體制改革的目的,是為了加強黨的集體領導和國家的長治久安,防患于未然。同時,毛澤東提議進行改革,也可使黨中央高度集中的權力適當分散,并互相監(jiān)督。9月13日召開的七屆七中全會第三次會議上,在討論選舉問題時,毛澤東再次就增設幾個中央副主席和總書記的問題講了話。他說:“上一次也談過,中央準備設四位副主席,就是少奇同志、恩來同志、朱德同志、陳云同志。另外,還準備設一個書記處,書記處的名單還沒有定,但總書記準備推舉鄧小平同志。四位副主席和總書記的人選是不是恰當?當然,這是中央委員會的責任,由中央委員會去選舉?!?/p>
關于中央領導機構的班子設置,毛澤東也重點作了說明,他說:“請你們在代表里頭醞釀一下,因為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主席、副主席要一道提出一個整個的名單,要一道選。至于常委,準備就由主席、副主席和總書記組成。還要設一個書記處,書記處的人數可能要多幾個,書記、候補書記可以有十幾個人。很多事情要在那里處理,在那里提出議案。政治局委員的名額也要擴大,不是13個,要擴大到20人左右。”
毛澤東關于中央領導體制改革的建議,得到了八大代表的一致贊成和全黨的擁護,寫入了八大通過的新黨章。陳云在中共八大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鄧小平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總書記。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就此形成。
提出建立“科學中央\"的設想
1956年9月,毛澤東在中共八大預備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針對黨的中央委員會“沒有多少科學家,沒有多少專家”的缺點,鮮明地提出了建立“科學中央委員會”的設想。他說:“現在的中央委員會,我看還是一個政治中央委員會,還不是一個科學中央委員會。所以,有人懷疑我們黨能否領導科學工作、能否領導衛(wèi)生工作,也是有一部分道理的。”他坦誠地說,“現在我們這個中央的確有這個缺點,沒有多少科學家,沒有多少專家”,因此“中央委員會中應該有許多工程師、許多科學家”。
毛澤東在八大前提出建立“科學中央”的設想,不是偶然的,他曾指出,“嚴重的經濟建設任務擺在我們面前。我們熟悉的東西有些快要閑起來了,我們不熟悉的東西正在強迫我們去做”“我們必須克服困難,我們必須學會自己不懂的東西。我們必須向一切內行的人們學經濟工作”。
這就對中央領導機構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決定了黨的領導機構一一中央委員會必須盡快實現向“科學中央委員會”的轉變。毛澤東“科學中央”的設想是黨加強對科學技術工作領導的必然要求。
1955年3月,他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指出,“我們進入了這樣一個時期,就是我們現在所從事的、所思考的、所鉆研的,是鉆社會主義工業(yè)化,鉆社會主義改造,鉆現代化的國防,并且開始要鉆原子能這樣的歷史的新時期”“現在我們面臨的是新問題一社會主義工業(yè)化、社會主義改造、新的國防、其他各方面的新的工作。適合這種新的情況鉆進去,成為內行,這是我們的任務”。
1956年1月,毛澤東在知識分子會議上,號召要造就大批的高級知識分子,以求經濟上的獨立和科學上的獨立。毛澤東認為,中央委員會應該有許多科學家和專家,以適應全面經濟建設的要求。這是他對知識分子作用和地位認識的更進一步深化。
毛澤東“科學中央”設想的遠期目標是使中央成為“科學委員會”,即組成以堅持馬列主義的科學家為主體的中央委員會,實現中央領導機構成員的知識化、專業(yè)化和科學化,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yǎng),能夠領導大規(guī)模的經濟建設和科技進步。
提出實行黨的代表大會常任制
如何發(fā)揮黨的各級代表大會的作用,使黨的代表大會召開正?;⒅贫然?,是毛澤東在八大前后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毛澤東曾提出明確的解決辦法,就是建立黨的常任代表,實行黨代會常任制。
黨的全國代表會議閉幕后,毛澤東關于經常性地、定期地召開黨的全國代表會議的想法,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發(fā)展為將黨的代表大會改為常任制的思想。
1956年4月28日,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總結講話中,講到八大要修改黨章時指出:“是否可以仿照人民代表大會的辦法,設黨的常任代表。我們有人民的國會,有黨的國會,黨的國會就是黨的代表大會。我們已經有十年沒有開黨的代表大會了,有了常任代表制度,每年就非開會不可。是不是可以考慮采用這個辦法,比如五年一任。”
雖然毛澤東在這里講的主要是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但將黨的代表大會改為常任制的基本思想在這里都講到了。在毛澤東看來:“定期召開會議,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這是一種同志間的互相監(jiān)督,促使黨和國家事業(yè)迅速發(fā)展進步的好辦法?!痹诖嘶A上,毛澤東還進一步建議各省、市委的同志們也可以這樣做,認為這一點可以向中央學習。
毛澤東的這一建議,得到了中央領導集體的一致贊同。9月16日,鄧小平在八大所作的《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指出,為了徹底克服長期不召集黨代表大會這個缺點,“把黨的民主生活提高到更高的水平,黨中央委員會在黨章草案中決定采取一項根本的改革,就是把黨的全國的、省一級的和縣一級的代表大會,都改作常任制,多少類似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那樣”。即全國代表大會每屆任期五年,省級代表大會每屆任期三年,縣級代表大會每屆任期二年。這三級黨代表大會一律每年開會一次,即實行年會制。每隔五年、三年、二年換屆時才改選代表,即實行代表常任制。
(摘自《黨的文獻》王欽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