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dāng)代文壇的星空中,史鐵生始終是一顆獨特的星辰。他的文字不追求璀璨奪目,卻在苦難的淬煉中閃耀著永恒的人性光輝。這個21歲就被命運釘在輪椅上的作家,用半世紀(jì)的生命完成了對宿命的突圍。
地壇:苦難的圣殿
1972年的北京,積水潭醫(yī)院走廊里回響著輪椅碾過水泥地的聲響。青年史鐵生在確診終身癱瘓后,第一次獨自搖著輪椅來到地壇。這座皇家祭壇,從此成為他與命運對話的圣殿。
地壇的四季輪轉(zhuǎn)中,史鐵生見證著生命的奇跡:春日里倔強(qiáng)破土的野草,夏日暴雨中搬運食物的螞蟻,秋風(fēng)中盤旋的落葉,冬日暖陽下相濡以沫的老夫妻。這些日常圖景在史鐵生的凝視中升華為哲學(xué)意象,他在散文集《我與地壇》中寫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p>
在地壇,史鐵生看見母親躲在古柏后的身影,聽見石階上孩童的笑聲,觸摸到時間在古墻青苔上刻下的年輪。地壇成為他“精神分娩的產(chǎn)床”,《我與地壇》中那些流淌著溫度的文字,正是生命痛感轉(zhuǎn)化出的結(jié)晶。
病榻:思想的原野
1998年的某個深夜,史鐵生寫下:“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zāi)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這成為《病隙碎筆》的思想原點。
在《病隙碎筆》中,史鐵生用手術(shù)刀般的筆觸解剖著信仰的本質(zhì)。他說“上帝不許諾光榮與福樂,但上帝保佑你的希望”,這種充滿悖論的思考,源自透析床上對生命極境的體驗?!懊恐苋蔚难和肝?,每一次都將全身血液洗濾幾十遍,那是一種浹入骨髓、常人難以感知的疼痛,月月年年,透析濾去毒素,同時體內(nèi)營養(yǎng)、種種元素也被濾走,使他身心異常疲憊,然而,史鐵生向以陽光面貌示人時卻又十分本真。”(引自《文聯(lián)故事》,作者章德寧)病痛將他推入深淵,卻也讓他在黑暗中觸摸到信仰的星光。
“這部在病痛間隙寫就的隨筆集,飽蘸生命的膽汁,對超越自然之上并獨立于萬物的生命終極意義,進(jìn)行艱苦卓絕的追問,為中國文學(xué)最重要收獲之一,并獲首屆老舍散文獎一等獎。”(引自《文聯(lián)故事》,作者章德寧)
寫作:生命的救贖
史鐵生的創(chuàng)作始終在挑戰(zhàn)表達(dá)的極限。當(dāng)疾病使他無法握筆時,他用嘴叼著木棍敲擊鍵盤;當(dāng)透析消耗掉最后體力時,他在意識清醒的間隙口述創(chuàng)作。這種寫作早已超越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范疇,成為對抗宿命的精神儀式。
在《病隙碎筆》中,史鐵生提出了“寫作之夜”的概念:當(dāng)白晝的喧囂退去,殘疾的肉身反而能更清晰地聽見靈魂的震顫。他的文字始終保持著這種午夜獨白的氣質(zhì),既是對命運詰問的回應(yīng),也是向永恒發(fā)出的請柬。
這種寫作最終通向的是大愛的境界。史鐵生說:“愛,就是重新走向那被分離的?!彼奈淖质冀K飽含著對眾生的悲憫,當(dāng)讀者走進(jìn)《我與地壇》,不僅能看見一個殘疾作家的精神跋涉,更能觸摸到人類共有的生存困境與超越可能。
史鐵生離開我們十五年,但他用輪椅碾出的精神軌跡依然清晰可辨。在消費主義狂歡的今天,重讀《我與地壇》與《病隙碎筆》,我們依然能聽見那個坐在輪椅上的思想者說:“人的命就像這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边@或許就是史鐵生留給世界最珍貴的遺產(chǎn)——在命運的殘缺中,奏響完整的生命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