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9月,“潛意識廣告”首次登場。當時的調研專家維卡瑞在美國新澤西的一家電影院做了一次實驗,他準備了一部特別的放映機,在電影放映過程中,用很弱的強度在銀幕上不時映出“請喝可口可樂”以及“請吃爆米花”的字樣。這樣,人們雖然無法有意識地注意到疊印在電影情景上的這些廣告信息,卻已經無意識地“讀到”了這些信息。
這項實驗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整個夏天,當地可口可樂的銷售額上升了17%,爆米花的消費量則上升了50%左右。通過這個實驗可知,雖然潛意識廣告的刺激落在消費者的感知范圍之外,只能被潛意識接收,但是通過對潛意識的刺激,同樣能夠引起消費者的某些廣告行為或認知。
因此,很多業(yè)內人士將潛意識廣告運用到電視上,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比如,如果某一天你正在看電視節(jié)目,突然因想喝啤酒而去打開冰箱,或者是因突然想到某種化妝品更加適合自己而迫不及待想要購買,這種行為與認知則表明你有可能已經被“催眠”了。
除了視覺,聽覺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對你進行催眠暗示。當你在商場購物時,音樂節(jié)奏越緩慢,你的心情舒適度就越高,逗留的時間也就越長,購物的概率也就越大。所以,許多超市和小零食店有意播放慢節(jié)奏的爵士樂和拉丁舞曲,以此種方式向消費者傳遞信號:“別擔心花錢,這東西物有所值?!边@種音樂能為商家?guī)碇辽?5%的額外銷售額,同時失竊率也降低了58%。
類似的商業(yè)催眠術還有很多:很會說話的推銷員、熱情洋溢的電視購物節(jié)目、影視節(jié)目中的時尚裝飾……
(張秋偉摘自古吳軒出版社《一看就懂的催眠術》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