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建立小黑杪(Gymnosphaera meteniana)組織培養(yǎng)繁殖體系,優(yōu)化其繁殖過程,通過小黑杪羅孢子萌發(fā)后的原葉體作為外植體,研究不同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對配子體增殖、分化及孢子體生根的影響。結果表明;配子體增殖,在 蔗糖
瓊脂
中增殖效果最好,增殖倍數(shù)為14.84 倍,增殖后鮮重為
,直徑為
;配子體分化,在
蔗糖
瓊脂
中分化率最高,分化率為 8 5 . 9 3 % ;孢子體生根,在
蔗糖
瓊脂
中生根率最高,生根率達 7 7 . 7 8 % ,平均生根數(shù)為1.42根。
關鍵詞原葉體;配子體;孢子體;小黑杪中圖分類號Q813.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0517-6611(2025)08-0100-05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8.021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TopeliiiltablishisueulurepropagtionsstemforGymoserameeianandoiizeitseprdutioproe prothallderdfrospegeaoeedaseantstdtsoffeusdsoholfaddferentiatinofmetssellasigofspropts.eulsevealedatfoametopteproliferatiotstsultwas tained in 1/2 MS medium with kinetin(KT),
sucrose,and
agar,with a proliferation multiplier of 14.84 times.The fresh weight after proliferation was
,and the diameter was
The highest diferentiation rate of the gametophyte was achieved in 1/2 MS medium with
KT,
sucrose,and
agar,with adifferentiationrate of 8 5 . 9 3 % .The best rooting of sporophytes occurred in 1/2 MS medium with
indole-3-butyric acid(IBA),
sucrose,and
agar,with the highest rooting rate of 7 7 . 7 8 % and an average of 1.42 roots per sporophyte.
Key words Prothallus;Gametophyte;Sporophyte;Gymnosphaera metteniana
小黑杪(Gymnosphaerametteniana)屬杪科(Cya-theaceae)黑杪屬(Gymnosphaera),國內(nèi)主要分布在貴州、云南、四川、重慶、廣東等地[1]。相對于杪(Alsophila spinulosa)而言,小黑杪植株矮小且孢子囊群位于小脈中部[2]小黑杪羅富含多糖、有機酸、黃酮等活性物質(zhì),并具有一定觀賞價值[3-6]。杪科各物種自然雜交現(xiàn)象十分普遍,雜交種已占總數(shù)的 5 0 % 以上,其中,小黑杪是粗齒杪(Alsophiladenticulata)和大葉黑杪(Alsophilagigantea)的雜交種[7]。小黑杪稷存在一個變種光葉小黑杪,與小黑杪稷具有相同的生境,二者的區(qū)別在于光葉小黑秘稷小羽片背面和腹面均光滑,且無針狀長毛[8]。野外自然環(huán)境中,小黑杪和其他蕨類植物一樣,借助水的作用,通過孢子實現(xiàn)繁殖。但伴隨著亂砍濫伐和建造房屋等人為因素,小黑杪在野外適宜的生存環(huán)境不斷縮小。其生長條件苛刻,自然條件下小黑秒孢子繁殖周期長,生長緩慢且存活率不高。有研究發(fā)現(xiàn),小黑杪孢子的萌發(fā)受多種環(huán)境因素影響,包括光質(zhì) 、光照強度和溫度等。其中,光照強度維持在
時,對孢子的萌發(fā)效果最佳。此外,藍光環(huán)境下孢子的萌發(fā)率最低,藍光對孢子的萌發(fā)還存在顯著的抑制作用[9]。小黑杪孢子萌發(fā)和配子體發(fā)育也受到無機鹽濃度影響,低濃度下孢子萌發(fā)時間短且萌發(fā)率高,而較高的無機鹽濃度可促進配子體的發(fā)育[10]。近年來,在赤水杪國家級保護區(qū)內(nèi),發(fā)現(xiàn)小黑杪葉片易被綠帶妒尺蛾(Phthonolbaviridifasciata)和杪葉蜂(Rhoptroceroscyatheae)幼蟲取食,影響小黑杪正常生長發(fā)育與繁殖[]。通過探究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劑對配子體增殖、分化、孢子體生根等過程的影響,可實現(xiàn)蕨類植物的高效繁殖體系。如王宏航等[1]以12種觀賞蕨類作為材料,發(fā)現(xiàn)在針對蕨類植物配子體增殖方面,MS培養(yǎng)基添加
和
NAA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而對于蕨類植物孢子體的生根, 1 / 2 MS培養(yǎng)基搭配
IBA效果最佳。王曉倩[13]在對闊鱗鱗毛蕨(Dryopterischampio-nii)的研究中,將孢子通過
赤霉素處理后,蕨類植物在含有
蔗糖和
瓊脂的培養(yǎng)基中,孢子的萌發(fā)率超過 6 0 % 。此外,原葉體在相同培養(yǎng)基條件下具有最大的增殖系數(shù)。而在含有
蔗糖和
瓊脂的培養(yǎng)基中,原葉體的誘導效果最佳,且孢子體在不同生根培養(yǎng)基中均能生根。
蕨類植物組織具有多樣化培養(yǎng)途徑,可以劃分為2種,即孢子作為外植體和孢子體作為外植體2個途徑。孢子作為外植體主要通過不同激素促進孢子萌發(fā)和原葉體生長,進而形成孢子體,最終形成完整植株。孢子體途徑又可以分為3種:一是孢子體形成愈傷組織,再分化形成植株;二是外植體直接形成芽;三是綠色小體(greenglobularbody,GGB)途徑,通過形成原葉體球狀體,經(jīng)過誘導、分化等步驟形成孢子體[14]。孢子可作為外植體,但有的蕨類孢子存在休眠現(xiàn)象,需要打破休眠孢子才能正常萌發(fā)。有研究表明,杪楞孢子成熟后一定概率陷入休眠現(xiàn)象,通過赤霉素處理后可打破休眠,且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也有利于孢子萌發(fā)[15]。不同蕨類植物可采取不同的組織培養(yǎng)途徑,如張冬瑞等[6]對香鱗毛蕨(Dryopterisfragrans)的研究,通過孢子體形成愈傷組織途徑,發(fā)現(xiàn) 為最佳愈傷組織誘導培養(yǎng)基。葉秀仙[17]以鹿角蕨(Platyceriumwal-lichii)孢子作為外植體,誘導形成GGB,探究6-BA、KT、NAA和IBA對GGB增殖等關鍵環(huán)節(jié)的影響,并建立了鹿角蕨快繁體系。李慧[18]通過革葉蕨(Rumohraadiantiformis)莖段直接誘導形成不定芽,建立革葉蕨的離體培養(yǎng)和快速繁殖體系。筆者探究不同種類激素及濃度對小黑杪組織培養(yǎng)過程的影響,包括不同濃度的IBA、IAA、KT等激素對小黑杪楞配子體增殖、分化、孢子體生根過程的影響。通過對鮮重、分化率和生根率等指標的分析,構建最適條件的繁殖體系,進而為小黑杪繁殖、育種提供技術支撐,為建立小黑杪的繁殖體系并對其種質(zhì)保存、物種開發(fā)提供科學依據(jù)。
1材料與方法
1.1原葉體獲得小黑秒楞孢子于2021年9月采自位于貴州赤水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將成熟孢子葉放于干凈塑料袋中,干燥環(huán)境下放置一段時間后輕輕振蕩,孢子脫落,收集于 冰箱中備用。試驗前取一定量小黑杪孢子,放于離心管中浸泡
,離心后去除上清液。之后用 7 5 % 乙醇充分振蕩,無菌水洗4次;加入 5 % NaCIO溶液充分振蕩,無菌水沖洗6次,制成無菌孢子懸浮液。將無菌孢子接種至
蔗糖
瓊脂
培養(yǎng)基中進行萌發(fā)培養(yǎng)。培養(yǎng)條件為溫度
,光照強度
,光照時間
(下同)
后獲得小黑杪原葉體。
1.2配子體增殖將小黑杪楞原葉體切割成鮮重約為 的
方塊,接種到1/2MS培養(yǎng)基中,分別添加
)
),TDZ(
),IAA(
,IBA(0.3、0.5、
),NAA
,蔗糖
,瓊脂
。每瓶接種3個原葉體,18組各接種15瓶,重復3次,培養(yǎng)
后,統(tǒng)計原葉體的鮮重、增殖倍數(shù)和直徑。
1.3配子體分化把增殖成功且生長狀態(tài)良好的原葉體切割成直徑約 的小球,接種于
培養(yǎng)基,分別加入
)
,IAA(0.3、
),
,蔗糖
,瓊脂
。將噴壺消毒后每隔10d在配子體表面噴施適量無菌水。每瓶接種一定數(shù)量的原葉體,每組接種3瓶,重復3次。培養(yǎng)
后統(tǒng)計配子體分化率。
1.4孢子體生根將分化成功且生長狀態(tài)良好的孢子體接種在1/2MS培養(yǎng)基中,分別加入IAA( 和
,添加蔗糖
瓊脂
5.8。每瓶接種12個,每組接種3瓶,重復3次,培養(yǎng)30d后統(tǒng)計生根率和生根數(shù)。
1.5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分析所有初始數(shù)據(jù)均使用Excel統(tǒng)計,采用SPSS26.0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分化率和生根率等數(shù)據(jù)均以平均值 ± 標準誤差表示,利用單因素ANOVA檢驗進行方差分析,顯著性水平 。
增殖倍數(shù) 增殖后原葉體鮮重/0.102式中,0.102為原葉體初始鮮重。
配子體分化率 配子體分化個數(shù)/接種總數(shù) × 1 0 0 % 孢子體生根率
孢子體生根個數(shù)/接種的孢子體總數(shù) × 100 %
平均生根數(shù) 孢子體生根總數(shù)/孢子體總數(shù)
2 結果與分析
2.1不同激素對小黑杪楞配子體增殖的影響 將小黑杪原葉體接種到 處理中(表1),原葉體鮮重、增殖倍數(shù)、直徑有顯著差異(
(表2)。隨著KT濃度上升,原葉體鮮重、增殖倍數(shù)和直徑呈下降趨勢,說明較低濃度的KT對小黑杪羅原葉體增殖起促進作用。隨著6-BA濃度上升,原葉體鮮重、增殖倍數(shù)和直徑呈上升趨勢,說明較高濃度的
BA對小黑杪原葉體增殖起促進作用。當TDZ濃度為
時,原葉體鮮重、增殖倍數(shù)和直徑分別為
、13.33倍2 . 0 9c m ,當TDZ濃度為
時,原葉體鮮重、增殖倍數(shù)和直徑均下降,分別為
倍、
;當 TDZ濃度為
時,原葉體鮮重、增殖倍數(shù)和直徑均上升,分別為
倍
,反而均增大??傮w來說,當培養(yǎng)基中加人低濃度TDZ時,小黑秒原葉體長勢優(yōu)于高濃度TDZ,說明較低濃度TDZ對小黑秒原葉體增殖更有利。KT、6-BA和TDZ均為細胞分裂素類物質(zhì),但同等濃度下加入KT的培養(yǎng)基,小黑秒配子體鮮重、直徑和增殖倍數(shù)均高于6-BA和TDZ組,說明KT更有利小黑秒楞原葉體增殖,
當IBA濃度為 時,原葉體鮮重、增殖倍數(shù)和直 徑分別為
倍" 2 . 2 5 c m ;當IBA濃度為
時,原葉體鮮重、增殖倍數(shù)和直徑均下降,分別為
倍
;當IBA濃度為
時,原葉體鮮重、增殖倍 數(shù)和直徑均上升,分別為
倍 2 . 2 9" c m" 。當IBA濃 度為
和
時,小黑杪原葉體長勢相差不 大。當IAA濃度為
時,原葉體鮮重、增殖倍數(shù)和直 徑分別為
倍、
;當IAA濃度為
時,原葉體鮮重、增殖倍數(shù)和直徑整體上升,分別為
9.94倍
;當IAA濃度為
時,原葉體鮮重、增 殖倍數(shù)和直徑均下降,分別為
倍、
??梢?, 當IAA濃度為
時,更有利于原葉體增殖。隨著 NAA濃度從
上升到
,小黑杪原葉體鮮 重、增殖倍數(shù)和直徑呈下降趨勢,說明低濃度NAA更有利于 原葉體增殖。綜合來看,培養(yǎng)基為
T時, 最有利于原葉體增殖(表2)。
2.2不同激素對小黑杪配子體分化的影響將生長狀態(tài)良好的原葉體接種至 分化培養(yǎng)基上,分化率存在顯著差異(
)。隨著KT濃度的升高,配子體分化率表現(xiàn)出先降后升的趨勢。當KT濃度小于
時,配子體分化率隨KT濃度升高而降低;而當KT濃度大于
時,配子體分化率則隨著KT濃度的升高而升高,即當KT濃度為
,分化率最高,達 8 5 . 9 3 % 。但隨著TDZ 濃度上升時,配子體分化率逐漸下降,且當TDZ濃度為0.3、0.5和0.7mg/L時,分化率均低于KT3個濃度下的最小值 5 4 . 0 6 % 。隨著IBA濃度升高,配子體分化率先降后升,當IBA濃度為
,分化率最低,為 6 0 . 0 0 % ;當IBA濃度為
時,分化率最高,達 6 3 . 8 9 % 。當IAA濃度為
時,配子體分化率為 5 6 . 8 5 % ;當IAA濃度為
時,配子體分化率升高至 6 0 . 0 4 % ;然而當IAA濃度為
時,配子體分化率降低到 5 0 . 0 3 % 。綜上所述,配子體在
處理培養(yǎng)基中,即選取
作為配子體分化的最佳培養(yǎng)基,并且
處理與其他處理(除
處理)間存在顯著差異0
(表3)。0.3和
KT配子體增殖和分化情況如圖1、2所示。
2.3不同激素對小黑杪楞孢子體生根的影響將長勢良好的孢子體接種于 生根培養(yǎng)基中,隨著IBA濃度升高,生根率先上升后下降,且各處理生根率間不具有顯著差異(
。IBA濃度為
時,孢子體生根率達到最高水平,為 7 7 . 7 8 % ;隨著IAA濃度上升,生根率逐漸降低,當IAA濃度為
時,生根率達到最大值,為 6 6 . 6 7 % ,顯示出較低濃度的IAA更有利于孢子體的生根(表4)。隨著IAA濃度升高,平均生根數(shù)先上升后下降,
濃度時達到最高值(0.89)。隨著IBA濃度升高,平均生根數(shù)也呈先上升后下降趨勢。在相同濃度下,IBA處理的平均生根數(shù)始終高于IAA處理(表4)。綜上所述,小黑杪楞孢子體生根的最適培養(yǎng)基為
。
IBA下孢子體生根情況見圖3。
3討論
該研究探究不同濃度的細胞分裂素和生長素對小黑秒稷組織培養(yǎng)的影響,以小黑秒稷原葉體作為外植體,優(yōu)化配子體增殖、配子體分化、孢子體生根3個階段,以提高原葉體增殖倍數(shù)、配子體分化率和孢子體生根率,建立小黑杪楞快速繁殖體系。研究揭示,在蕨類植物的繁殖和生長階段,包括原葉體的增殖、配子體形態(tài)的演變以及孢子體扎根等過程會受到多種外部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涵蓋了溫度、濕度水平、照明強度與日照時長、所選用的培養(yǎng)基類型、無機鹽的濃度比例、各類糖分及其濃度、植物生長素的品類與濃度以及環(huán)境的 等[19-20]。蕨類植物的組織培養(yǎng)中,植物生長激素發(fā)揮著關鍵作用,對生長和發(fā)育起著重要作用。細胞分裂素6-BA和KT是其中重要的植物生長激素。KT能夠促進芽的分化,而6-BA則有利于綠色小體GGB的形成。有關二歧鹿角蕨(Platyceriumbifurcatum)的研究表明,在
圖1 KT下配子體增殖情況
或者
培養(yǎng)基中,綠色小體GGB的誘導率達到 9 0 % 。未添加6-BA的培養(yǎng)基中,綠色小體GGB的產(chǎn)量減少且體積較小[21]。在莢果蕨(Mat-teucciastruthiopteris)的組織培養(yǎng)中,莢果蕨根狀莖作為外植體,KT濃度為
時,能夠?qū)崿F(xiàn)莢果蕨芽的最佳增殖效果[22]。不同激素對蕨類組織培養(yǎng)有著不同的作用,往往不同的激素配比在不同階段也會發(fā)揮不同的功效。王輝等[19]研究表明,最適合杪配子體增殖的培養(yǎng)基為
NAA
蔗糖
配子體增殖率為 2 0 . 3 1 % ;最適合配子體分化的培養(yǎng)基為
NAA
蔗糖
。對過山蕨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雖然對過山蕨GGB的誘導和增殖均使用BA、NAA和活性炭(activatedcarbon,AC),但由于濃度不同,
是誘導形成GGB的最佳培養(yǎng)基,而1/2MS
NAA
0.1g/L+AC 0.3g/L是最佳的GGB 增殖培養(yǎng)基[23] 。
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均能刺激細胞,促進細胞進行有絲分裂。韓汶雨等[24]在對東北對開蕨(Phyllitis japonica)組織培養(yǎng)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KT和6-BA對原葉體增殖具有促進作用,且伴隨著KT濃度上升,增殖倍數(shù)逐漸下降;隨著6-BA濃度上升,增殖倍數(shù)逐漸下降,且相同濃度下,加入KT的培養(yǎng)基比加入6-BA的培養(yǎng)基增殖倍數(shù)高,都說明低濃度的KT更有利于蕨類植物原葉體增殖,這與該試驗研究結果一致。張薇等[25]研究報道了細胞分裂素 和生長素NAA對瘤蕨(Microsorumscolopendria)原葉體增殖有促進作用,且發(fā)現(xiàn)最適合瘤蕨原葉體增殖的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劑為
KT,與該試驗不同之處在于隨著KT濃度上升,原葉體增殖倍數(shù)先上升后下降,這可能是由于不同蕨類植物對不同濃度、不同激素的適應性存在一定差別。試驗中發(fā)現(xiàn),6-BA和
TDZ雖然能誘導配子體增殖,但是誘導時間長,原葉體有絨毛,且顏色呈現(xiàn)黃綠色。然而,當激素為 ,不僅誘導時間短,長勢良好,且原葉體顏色呈碧綠色,這與顧德峰等[26]對東亞對開蕨原葉體發(fā)育的研究結論相似,在KT濃度為
時,最有利于促進原葉體增殖。
小黑杪稷配子體分化最關鍵的步驟是精子器和頸卵器的形成,只有這2個結構的成熟才能產(chǎn)生精子和卵細胞,最后通過受精作用形成孢子體,進而完成世代交替,開啟新一輪的生命周期。相關研究已證實,無機鹽離子、赤霉素和光質(zhì)等因素對配子體分化有影響,這些因素在蕨類植物的生長和發(fā)育中起重要作用,在組織培養(yǎng)中能夠調(diào)節(jié)配子體的發(fā)育。戴雙[27]研究表明,鈣離子和赤霉素會影響荷葉鐵線蕨(Adiantumreniforme)頸卵器的形成,當鈣離子濃度為0.2mg/L時,最有利于頸卵器的形成,且對分生區(qū)的形成具有促進作用;赤霉素對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金毛狗蕨(Cibotiumbarometz)精子器的形成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但對頸卵器的形成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28]。筆者研究發(fā)現(xiàn),KT是影響小黑杪稷配子體分化的因素之一,當KT濃度為 時,配子體分化率明顯高于IAA、IBA組,這與朗月婷等[29對陰生杪( A l -sophilalatebrosa)的研究存在一定區(qū)別。當KT濃度低于
時,二者配子體分化率均隨著KT濃度的上升逐漸下降,但當KT濃度大于
時,小黑秒配子體分化率隨著KT濃度上升而增加,而陰生杪相反,說明杪稷屬配子體分化對激素具有一定的種間差異性。TDZ和KT、IBA、IAA對比之下,各濃度分化率均偏低,試驗中還發(fā)現(xiàn)TDZ誘導分化時,會出現(xiàn)配子體莖葉分化少、葉片發(fā)黃、孢子體矮小等現(xiàn)象,但KT組各濃度下的長勢均處于良好狀態(tài)。
蕨類孢子體分化階段,誘導生根是重要操作之一,IBA和IAA都是常見的生根誘導激素。付偉等[30]研究發(fā)現(xiàn),IBA對河北峨眉蕨(Lunathyriumvegetius)孢子體生根起促進作用,孫曉丹[31]報道了生長素IBA對桂皮紫萁(Osmundacin-namomeavar.asiatica)孢子體的生根具有促進作用,同時孢子體根數(shù)多,長勢好。這與該試驗一致,當IBA濃度為 ,孢子體生根率最高。陳習等[32]研究發(fā)現(xiàn),IAA對狹葉金星蕨(Parathelypterisangusti-frons)孢子體生根起促進作用,生根率為 100 % ,且當IAA濃度低于
時,根數(shù)、冠幅、株高和根直徑均隨著濃度的升高而上升。筆者研究表明,IAA和IBA對小黑杪孢子體生根并不具備顯著差異,說明2種生長素均可作為小黑秒孢子體生根的誘導激素,但陳習等[32]卻發(fā)現(xiàn)IAA和IBA對狹葉金星蕨孢子體的生根具有顯著差異。這可能是由于小黑杪對于不同種類的生長素敏感度不如狹葉金星蕨。
4結論
該研究建立了小黑杪的組織培養(yǎng)繁殖體系:小黑杪原葉體在 培養(yǎng)基中生長效果最佳;1/2
是促進小黑秘稷配子體分化的最適培養(yǎng)基;小黑杪孢子體在
培養(yǎng)基中誘導孢子體生根效果最佳。
參考文獻
[1]張憲春,沈哲昊,董仕勇.西藏蕨類植物增補(II)[J].植物研究,2004,24(3):274-277.
[2]劉仁林.小黑楞Alsophila metteniana Hance[J].南方林業(yè)科學,2017,45(6) :2.
[3]YAN N N,ZHANG HF,ZHANG Z H,et al.The extraction,antioxidant andagainst β -amyloid induced toxicity of polyphenols from Alsophila spinulosaleaves[J].Arabian journal of chemistry,2022,15(4) :103707.
[4]PEI Y H,YAN N N,ZHANG HF,et al.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a fern polysaccharide from Alsophila spinulosa leaf and its anti-aging activi-ty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J].Chemistry amp; biodiversity,2O22,19(10):e202200156.
[5]HONG YF,WANG Z,LI M H,et al.First multi-organ full-length transcrip-tome of tree fern Alsophila spinulosa highlights the stress-resistant andlight-adapted genes[J].Frontiers in genetic,2022,12:1-21.
[6] WU S L,LI S H,LIU F.A new organic acid derived from the stem of A l Lsophila spinulosa (Hook.) Tryo[J].Asian journal of chemisty,2013,25(4) :2317-2318.
[7]嚴岳鴻,莫日根高娃,楊東梅,等.杪科植物引種保育及系統(tǒng)分類學研究[Z].上海:上海辰山植物園,2020-12-10.
[8]莫日根高娃.國產(chǎn)杪科植物系統(tǒng)發(fā)育及生殖的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
[9]杜紅紅,李楊,李東,等.光照、溫度和pH值對小黑杪孢子萌發(fā)及早期配子體發(fā)育的影響[J].生物多樣性,2009,17(2):182-187.
[10]王紫娟,張武,蔡菲菲.不同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對白杪孢子萌發(fā)及其配子體生長發(fā)育的影響[J].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2016,31(5):839-843.
[11]肖佳興.綠帶妒尺蛾和杪葉蜂的寄主選擇機制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23.
[12]王宏航,李朝森,劉慧琴.觀賞蕨類植物組培快繁及其移栽技術[J].江西農(nóng)業(yè)學報,2006,18(5):125-126.
[13]王曉倩.闊鱗鱗毛蕨組織培養(yǎng)技術和耐蔭性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2014.
[14]尹鐵龍,孫平平.蕨類植物組織培養(yǎng)研究進展[J].園藝與種苗,2012,32(3) :59-61.
[15]鄭若仙.彩葉鳳尾蕨孢子離體繁殖與組織培養(yǎng)(封四說明)[J].植物雜志,1992(2) :8,50.
[16]張冬瑞,卜志剛,陳玲玲,等.香鱗毛蕨的組織培養(yǎng)和快速繁殖體系構建[J].植物學報,2020,55(6):760-767.
[17]葉秀仙,陳藝荃,方能炎,等.鹿角蕨孢子萌發(fā)與快速繁殖技術研究[J].南方農(nóng)業(yè)學報,2020,51(11):2773-2780.
[18]李慧.革葉蕨的離體培養(yǎng)和快速繁殖[D].南京: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05.
[19]王輝,秦建蓉,植爽,等.杪原葉體增殖及幼孢子體形成試驗[J].林業(yè)科技開發(fā),2013,27(5):86-88.
[20]張銀麗.蕨類植物的繁殖與配子體發(fā)育研究[D].杭州;浙江林學院,2008.
[21]黃執(zhí)纓.二歧鹿角蕨組織培養(yǎng)的研究[J].生物學雜志,2004,21(5):22-24.
[22]DYKEMAN B W,CUMMING B G.In vitro propagation of the ostrich fern(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J].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1985,65(4) :1025-1032.
[23]關麗霞,白禹萱,李陽,等.過山蕨組織培養(yǎng)技術研究[J].黑龍江農(nóng)業(yè)科學,2019(7) :39-42.
[24]韓汶雨,劉建星,徐鈺童,等.東北對開蕨孢子離體快繁技術研究[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研究,2020,26(6):38-39.
[25]張薇,王強,陳國華,等.瘤蕨孢子的不完全組織培養(yǎng)與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學報,2020,56(4):856-862.
[26]顧德峰,李東升,王蕾,等.東亞對開蕨離體快繁的研究[J].園藝學報,2008,35(9) :1373-1376.
[27]戴雙.外源物質(zhì)對荷葉鐵線蕨配子體發(fā)育及性器官分化的影響[D].武漢: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1.
[28]余蓉培,汪國鮮,阮繼偉,等.不同環(huán)境因子對珍稀觀賞蕨類金毛狗配子體性別分化的影響[J].西北植物學報,2018,38(6):1058-1064.
[29]郎月婷,馬長旺,于靖,等.兩種杪屬植物組培快繁技術研究[J].熱帶作物學報,2021,42(6):1579-1588.
[30]付偉,葉嘉,焦云紅,等.河北峨眉蕨孢子組織培養(yǎng)與繁殖技術研究[J].北方園藝,2010(10):178-180.
[31]孫曉丹.桂皮紫萁孢子繁殖技術的研究[D].長春:吉林農(nóng)業(yè)大學,2019.
[32]陳習,何美娜,莊卉卉,等.狹葉金星蕨的快速繁殖[J].植物研究,2015,35(6) :819-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