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末的維也納,天藍得耀眼,陽光如金色的絲線般從樹葉間穿過,灑在茵茵的綠草上。美泉宮如同迷宮般的花園依舊美麗壯觀,而再次來到這里的我卻并沒有向繁花深處走去,而是沿著沙漠館右手邊一條不起眼的碎石子路前行。
這條小路與美泉宮花園寬敞的林蔭道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以至于我上一次來到這兒時完全沒有探索的欲望,回去之后才知道,小路的盡頭是仍在運營的最為古老的動物園——美泉宮動物園。這次重返維也納,我專程來到美泉宮,為的不再是華麗的宮殿和精美的花園,而是直奔上一次被忽略的傳奇動物園。
美泉宮動物園的格局就像一個縮小版的法國巴黎戴高樂廣場,動物園以一個圓為中心,道路呈輻射狀向外延伸。只不過戴高樂廣場的中心是凱旋門,而美泉宮動物園的中心,則是一個洛可可風(fēng)格的八角亭。這個亭子名叫帝國亭(Imperial Pavilion,也被稱為皇家亭或帝王閣),這座亭子1759年完工,是美泉宮動物園的創(chuàng)始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一世(Francis I)為他的妻子奧地利女大公(兼任匈牙利女王和波希米亞女王)、哈布斯堡家族的瑪麗亞·特蕾莎(Maria Theresia)設(shè)計的。如今,這座亭子成了動物園的標志,也是整個動物園歷史的見證者。帝國亭的亭身是淡黃色的,上面遍布著繁復(fù)的雕刻,綠色的屋頂在陽光下格外顯眼,清新中透著皇家威嚴。
來自洛林公國的弗朗茨一世曾在法國和意大利接受自然科學(xué)的熏陶,這也是他修建這座動物園的初衷。1745年,他委托設(shè)計師在美泉宮修建這座動物園時,就向設(shè)計師闡述了自己的理念:動物園不應(yīng)該只作為展示權(quán)力、讓貴族獵奇享樂的消遣場所,更應(yīng)該成為“丈量自然的標尺”。設(shè)計師完美地領(lǐng)會了弗朗茨的意圖,人們普遍認為,以帝國亭為中心的圓形道路象征著理性的中心,而放射性的道路則是隱喻著自然的秩序。
這種將自然史研究與園林藝術(shù)結(jié)合的理念,讓美泉宮動物園成為啟蒙運動的重要實踐場。1752年動物園正式建成,雖然只對王室和貴族開放,但全新的理念依然引起了轟動。 瑪麗亞·特蕾莎一直對這座動物園十分關(guān)注,她十分支持丈夫的計劃。在她的推動下,動物園的規(guī)模迅速擴大,成為歐洲貴族和學(xué)者爭相參觀的熱門地點。據(jù)史料記載,瑪麗亞·特蕾莎曾在動物園舉辦盛大的宴會,邀請來自法國、英國和俄羅斯的貴賓前來觀賞動物。這些活動不僅展示了哈布斯堡王朝的財富與影響力,也促進了國際間的科學(xué)與文化交流。
推開帝國亭的大門,富麗堂皇的裝飾仿佛讓人一下子回到了哈布斯堡王朝時代。原本帝國亭的內(nèi)部被漆成綠色,直到1765年弗朗茨一世去世,瑪麗亞·特蕾莎命令將這里翻新,作為已故丈夫的紀念室,綠色的墻面才被換成了深棕色的木鑲板,墻壁上掛著昂貴的鏡子和12幅動物的畫像。球形的穹頂上繪制著奧維德《變形記》中的場景,展示了人變成動物的各種故事??梢哉f,整個帝國亭就是瑪麗亞·特蕾莎對丈夫最深情的紀念與告白。
這座亭子建成的時候,是作為弗朗茨夫婦和貴族的餐廳使用的,今天,這里依然是一間餐廳,只不過客人從王宮貴族變成了尋常百姓。坐在窗邊,點上一杯咖啡,像200多年前的這對夫妻一樣欣賞著窗外的景色,這時候,帝國亭也許不再只是一間餐廳,而是哈布斯堡王朝夢境的錨點。
雖然美泉宮動物園擁有數(shù)千種來自全世界的動物,但是對于游客來說,占據(jù)“C位”的只有一種,那就是來自中國的大熊貓。
作為世界上少有的擁有大熊貓的動物園,自從2003年大熊貓“陽陽”和“龍徽”來到這里,就當(dāng)之無愧地成為動物園的“排面”。很多游客從歐洲其他國家專程前來,一進動物園就直奔熊貓館。美泉宮動物園對熊貓的照顧也堪稱盡心盡力,“陽陽”和“龍徽”成功繁育了5個孩子,創(chuàng)造了通過自然交配成功繁育4胎5崽的歐洲紀錄。5個大熊貓寶寶回中國的時候,不少維也納市民更是傷心不已。
好在剛剛過去的5月14日,來自中國的大熊貓“荷風(fēng)”和“蘭韻”在美泉宮動物園正式亮相了,受到了維也納市民的熱烈歡迎,奧地利政要出席了歡迎儀式。
令我驚訝的是,在動物飼養(yǎng)方面,這個古老的動物園卻是建立起歐洲首個科學(xué)飼養(yǎng)體系的地方:每個圍欄配備溫度記錄儀、飼料成分分析表,甚至還設(shè)置了動物行為觀察日志。帝國風(fēng)情、建筑文物與科學(xué)的動物飼養(yǎng)方式的巧妙融合,使美泉宮動物園具有獨特的魅力。我想,第一批普通游客來到這里時,也曾有過同樣的感受。1778年,原本只屬于王公貴族的美泉宮動物園,正式向普通人開放,在每周日,只要“穿著得體”,就可以進入動物園參觀。到了19世紀,動物園不僅成為維也納市民休閑娛樂的重要場所,更是成為一種共享的科學(xué)景觀、一種現(xiàn)代性的象征。
距離動物園大門不遠的長頸鹿館中,幾只長頸鹿仰著長長的脖子,優(yōu)雅地踱著步子,它們是與這座動物園最有淵源的動物之一。1828年,奧斯曼帝國的埃及帕夏送給動物園第一只長頸鹿作為禮物,動物園連夜將一個展館擴建,以迎接這位“高大的客人”。這只長頸鹿的到來在維也納引起了轟動,甚至成了這座城市的流行文化:印有長頸鹿圖案的衣服、鞋子和首飾成了人們追捧的時尚穿搭,因長頸鹿產(chǎn)生靈感而誕生的發(fā)型、香水也廣受青睞,甚至還誕生了關(guān)于長頸鹿的戲劇和音樂作品。直到今天,很多維也納的本土品牌還會選用長頸鹿作為自己的商標和吉祥物。
隨著越來越多的動物來到這里,美泉宮動物園的理念也在逐步更新。19世紀末期,動物園向東南方進行了擴建,而原本的“動物房”也進行了更加現(xiàn)代化的改造——大量的墻壁被拆除,讓參觀者可以更清晰地欣賞這些美麗的生靈。隨之而來的還有更新的飼養(yǎng)技術(shù)和理念,1906年,世界上第一頭在動物園中孕育而生的大象就是在這里誕生的。到了1914年,美泉宮動物園已經(jīng)擁有3500只動物,成為當(dāng)時世界上最大也是最著名的動物園之一。
可惜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對動物園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只有不到400只動物得以幸存。二戰(zhàn)時期維也納滿目瘡痍,美泉宮動物園的建筑都成了殘垣斷壁,但動物園的工作人員不顧危險,穿梭在廢墟之間搶救動物,為它們提供庇護。市民們也節(jié)衣縮食,自發(fā)捐助物資,用微薄的力量支撐起重建的希望。
市民們對動物園的熱愛不僅讓這里浴火重生,還促進了動物園理念的變革——1926年,美泉宮動物園正式將名稱從“menagerie”(獸苑)改成了“zoo”(動物園)。名稱的改變預(yù)示著對動物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動物園這個概念完成了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進化”。而作為引領(lǐng)這次“進化”的先驅(qū)者,美泉宮動物園并沒有停下腳步,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動物園不僅改善動物們的居住條件,創(chuàng)造更貼近動物原產(chǎn)地的生存環(huán)境,還大力加強動物研究和保護的投入,多次獲得了歐洲最佳動物園的殊榮。在這個古老的動物園里,精彩還在繼續(xù)……
(責(zé)編:昭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