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跨文化視域下的中國形象研究

        2025-05-28 00:00:00姜禮福張隆溪
        山東外語教學 2025年2期
        關(guān)鍵詞:研究

        [中圖分類號] 1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獻編號] 1002-2643(2025)02-0001-09

        On the Study 's Image from the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 An Interview Pressor Zhang Longxi

        Abstract: This is an interview with Zhang Longxi, an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scholar in the fields compaative literature world literature about 's image. In this interview, Pressor Zhang Longxi reveals his interest in studying the image , emphasizes the necessity analyzing the “truthfulness” the national image, disclose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western writers ' representation . In addition, Pressor Zhang gives his comments on the methodology studying 's image, expou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udy on 's image reshaping the image , puts emphasis upon the aim mission the intercultural studies, gives his suggestions on the relevant researches.

        Key words: Zhang Longxi; imag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tercultural studies

        姜禮福(以下簡稱姜):張老師,您好!感謝您接受此次訪談。比較文學以及跨文化視域下的中國形象研究對您而言是一個熟悉的話題。早在1988年您便曾撰文《他者的神話:西方眼中的中國》探討中國形象問題。您當時為什么會對這個話題感興趣?

        張隆溪(以下簡稱張):《他者的神話》是1987年我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參加第二次中美比較文學研討會時提交的論文,1988年發(fā)表在頗有影響的學術(shù)刊物《批評探索》上。1982年在北京召開的中美比較文學研討會是首次舉行,美國方面由普林斯頓大學邁納教授(EarlMiner)擔任團長,斯坦福大學劉若愚教授擔任副團長,共十位學者。中國方面則由錢錘書先生組織,有李賦寧、楊周翰、王佐良、周玨良等十位知名學者參加,我是其中年齡最小的一位。我1983年離開北京大學到美國,在哈佛大學讀比較文學博士學位。我的興趣和志向是做中西文學和文化的比較研究。但到美國之后,我很明顯地感覺到在西方整個學術(shù)氛圍中,最流行的思想傾向都非常強調(diào)差異。不僅是種族、性別的差異,更有東西方的差異。當時在整個人文學科領(lǐng)域影響極大的法國理論家??潞偷吕镞_,都不是研究中國的專家,可是在他們的論述里,都拿中國來做西方的陪襯和對立面,對我希望做的中西比較形成很大的障礙。??略谒苡杏绊懙摹对~與物》一書里,一開頭就引用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作品中出自所謂《中國百科全書》的一段話,說那是中國人的動物分類法,但那段話荒唐無稽,毫無理路,令人覺得可怪可笑而不可思議。博爾赫斯文學的虛構(gòu)并非構(gòu)想一個不合邏輯、不可理解的中國,但??聟s不顧博爾赫斯的本意,以之代表與西方人邏輯思維方式完全不同的另類思維方式,由此來論述文化作為一個自足的系統(tǒng),都各有獨特的\"認識型”,并創(chuàng)造了“異托邦”這個新名詞,來指稱與西方完全不同的中國。德里達的觀點也存在相似的問題。他批判西方哲學和整個思想文化傳統(tǒng),認為那是“邏各斯中心主義”,在思維與語言之關(guān)系中的表現(xiàn),就是以內(nèi)在思維為最高,接近內(nèi)在思維的口頭語言次之,書寫文字最受貶責,形成所謂“形而上學的等級秩序”(O'Sullivan,2012:81)。德里達并不懂中文,但他依據(jù)美國詩人龐德的說法,認為中文以圖畫式象形字為主,而非表音的文字,所以中國代表了與西方拼音文字和整個邏各斯中心主義完全不同的文明。德里達批判邏各斯中心主義,說中國沒有這種主義,看起來像是在贊揚中國,但邏各斯中心主義也包含了邏輯、理性、真理、抽象思維等基本概念。所以在德里達影響之下,有不少學者,包括一些漢學家,都強調(diào)中西語言、文學和文化傳統(tǒng)的根本差異,甚至認為中國人沒有抽象思維能力,沒有真理的觀念,沒有哲學。這和十九世紀輕視和貶低中國的黑格爾有什么區(qū)別?

        我在觀察西方學者對中國和中國文化態(tài)度的時候,著重思考他們的褒貶在學理上是否有依據(jù),是否站得住腳。黑格爾也好,德里達也罷,他們都既不懂中文,也不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卻又信口開河,對中國文化做一個大而化之的判斷,而那個判斷本身卻完全是謬誤。文化之間當然有區(qū)別和差異,可是同一文化內(nèi)部也有區(qū)別和差異,強調(diào)中西文化的差異而抹殺文化內(nèi)部的差異,最終造成的結(jié)果,就必然是東西文化之間的對立。我于是針對這種中西對立傾向提出批評。1984年我應(yīng)邀在普林斯頓大學做\"1915級艾伯哈特·法貝爾紀念講座”的演講,便以“道與邏各斯”為題目,批評了德里達把中西對立起來的理論。那次演講后來經(jīng)過整理,發(fā)表在《批評探索》1985年春季號上,也成為后來我第一部英文專著《道與邏各斯》的基礎(chǔ)。1988年那篇《他者的神話》是我在《批評探索》上發(fā)表的第二篇文章,其中梳理了歷史上,尤其是明末耶穌會傳教士到中國以來,西方人眼里中國的形象。這種形象有褒有貶,或美化或丑化,于是我做了一些梳理,也提出自己的批評意見。

        姜:21世紀以來,在外國文學和比較文學研究領(lǐng)域,中國書寫和中國形象受到國內(nèi)學者的高度關(guān)注,比較文學形象學曾一度被廣泛運用于國家形象解讀中。根據(jù)比較文學形象學的觀點,異國形象無非是意識形態(tài)或烏托邦想象。對此您持怎樣的觀點?

        張:文學的表現(xiàn)多姿多彩,不同的作家有各自不同的情感、思想和風格,在不同的作品中表現(xiàn)的內(nèi)容也會變化萬千,很難一概而論。但與此同時,一個時代和一定環(huán)境中的文學創(chuàng)作,或?qū)δ骋粐一蛎褡宓拿鑼?,又存在一些共性。對異國的想象的確有偏于理想化或偏于污名化的傾向。例如我上面提到,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國,往往是正面的形象占據(jù)主導,而十九世紀以來,則變得完全不同,負面的形象往往多于正面的描述。這取決于整個世界格局和現(xiàn)實情形的變化,但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只有一種形象。當伏爾泰和萊布尼茲十分贊賞中國的同時,盧梭和孟德斯鳩對中國就頗有微詞。西方文學中有一個自我批判的傳統(tǒng),往往借用外國人的看法,或虛構(gòu)一個外國人來批判歐洲社會。十六世紀法國作家蒙田就有一篇文章,討論當時剛發(fā)現(xiàn)的新世界中巴西的食人族,可是蒙田在文章里通過對自然概念的美化,最終論證巴西的食人族比歐洲人更近于自然,所以比歐洲人更純樸;而看起來更文明的歐洲,其實越來越脫離了自然,其兇狠殘忍遠比巴西的食人族更加野蠻。孟德斯鳩的《波斯人信札》虛構(gòu)兩個波斯貴族與朋友通信,報道他們對法國社會的觀察,其中對法國社會及風土人情多有譏諷和批評。英國作家戈德史密斯(OliverGoldsmith)的《世界公民》則虛構(gòu)一位中國哲人,寫信描述十八世紀的倫敦和英國社會,也是借外國人之口來批評英國的社會習俗。但十八世紀英國作家笛福寫《魯濱遜漂流記》,就虛構(gòu)魯濱遜來到中國,把中國描繪成一個極為貧弱的國家。二十世紀西方人對中國往往敵視而且視,但也有像英國人狄金森(GoldsworthyLowesDickinson)所著《中國人約翰信札》(LettersfromJohnman)那樣,借虛構(gòu)的中國人之口批判西方社會的作品。這正是我國習語所說的那種“借他人酒杯,澆自己胸中之塊壘”。這類作品往往不是真正在描述和認識外國,而大多是借外國來表現(xiàn)作者自己對本國情形的看法,所以的確是意識形態(tài)多于對異國風土人情的認識。其結(jié)果不是把異國描繪成美好的烏托邦,就是將之貶責為窮困落后、甚至可怕的罪惡之淵,這兩者都不可取。我們應(yīng)該做的是盡量破除這類“他者的神話”,認識世界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真實的情形,促進不同國家和不同傳統(tǒng)之間跨文化的理解,這樣才可能消除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誤解和猜忌,促進人類社會的共同發(fā)展與世界和平。我一向認為,雖然我們做的是不同文學和文化的比較研究,是學術(shù)的工作,但這種學術(shù)研究并不完全是在象牙塔里不聞世事,并非無關(guān)乎現(xiàn)實,無關(guān)乎人類的命運,而是恰好在促進不同文學和文化的相互理解,有助于國家和人類的未來。

        姜:傳統(tǒng)的比較文學形象學并不是特別重視外國文學中異國形象的真實性問題。但從跨文化角度,文學文本中的國家形象在多大程度上呈現(xiàn)出一個國家的真實形象恐怕是繞不過的話題。在您看來,我們是否應(yīng)當關(guān)注外國文學中中國形象的真實性問題?

        張:如前所述,應(yīng)著眼其能否認識中國的真正現(xiàn)實,而不是把中國作為他者。把中國美化成理想的烏托邦,或者把中國視為貧窮落后、停滯不前的古老文明,甚至把中國視為西方的反面,這些都是不可取的。我那篇《他者的神話》就是批評西方人眼里這種不是美化就是丑化的偏見,因為我們現(xiàn)在做東西方的比較研究和跨文化研究,最終目的是要促成不同國家和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共同繁榮。這不單單是文學研究的問題,而且也是其他人文學科比較研究的問題,包括比較哲學、比較歷史、比較政治學等各方面的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外國文學中表現(xiàn)中國的形象,其目的不一定是描述中國的真實,尤其是會借頌揚中國來做自我批判。但如果不注意其真實性,這樣的描述終究會滋生誤解甚至偏見,而正確的認識才是跨文化理解的目的。

        姜:國內(nèi)學者往往采用從后殖民主義或者意識形態(tài)視角對外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開展研究,存在的突出問題是,諸多的研究成果研究思路和結(jié)論往往“千文一面”,這也是比較文學形象學研究的困境。您如何看待這種困境或者我們應(yīng)當如何擺脫這種困境?

        張:我一向認為對西方理論,我們應(yīng)該深人了解,但不應(yīng)該盲從,這當然包括后殖民主義的文化批評。按照這種批評主導的意識形態(tài)分析方法,產(chǎn)生出來的論文“千文一面”,我毫不感到意外或者奇怪。任何一種理論都有其產(chǎn)生的理由,但按照單一的理論,像流水線作業(yè)那樣生產(chǎn)出來的論文,當然難免雷同而千篇一律。無論是形象學還是別的研究,都是如此。所以問題不在于形象學或別的什么研究,而在于對理論的基本認識和態(tài)度。歸根結(jié)底,文學理論應(yīng)該加深我們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認識,幫助我們深人了解作品本身,提高我們的鑒賞力和解釋能力。如果盲從一種理論或某位理論權(quán)威,那就會失去自己的判斷力,到頭來只能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所以說到底,一個研究者應(yīng)該盡量多讀書,多思考,包括閱讀理論書籍,思考理論問題,在盡量豐富的知識積累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文本和文本的語境以及其他方面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解釋。這才是文學研究和廣義的人文學科研究的正確途徑。倘若機械套用某種理論,盲從某些理論權(quán)威,尤其是按照政治化的意識形態(tài)分析,用文化研究取代文學研究,關(guān)心的都是身份政治問題,就會越來越離開文學作品本身,這正是西方文學研究陷人的一個困境。機械模仿或挪用西方理論,不做具體的文學批評和文本分析,其結(jié)果必然就會使比較文學研究陷入同樣的困境。我在《中國比較文學》2022年第一期有一篇文章,就專門討論了在當前這個“后理論時代”,我們應(yīng)該怎樣做中西比較文學。我對后現(xiàn)代主義和后殖民主義理論,都有相當?shù)谋A艉团u。我認為作為中國學者,我們應(yīng)該充分了解西方的理論,但充分了解也就包含了了解其局限和弊病的意思在內(nèi)。獨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這是做學問和做人都要堅持的原則。

        姜:文學文化研究中“作為方法”成為一種重要的話語建構(gòu)方式。竹內(nèi)好(TakeuchiYoshimi)《作為方法的亞洲》、周寧《跨文化研究:以中國形象為方法》等皆為代表。在西方文學的中國形象研究中,您認為能否運用“中國形象作為方法”?

        張:我理解的“作為方法”,是在研究的角度和立場上,從亞洲或中國出發(fā),以區(qū)別于從歐洲或西方出發(fā)來觀察和理解問題。不同學者在學術(shù)研究中,都脫離不開自己的立場或曰“視野”,這是不言而喻的,但強調(diào)“作為方法”,也就自覺地突出自己所處的立場和觀察理解問題的方式。研究西方文學中的中國形象,涉及到西方作家筆下描繪的中國或中國人,是正面還是負面的形象,是美化還是丑化,但更重要的是對具體作品需要在其產(chǎn)生的時代和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進行具體的分析。人文研究是非常個人化的研究,兩個人研究同一個文學作品,寫出的論文也不會完全一樣。注重研究方法和所謂范式,往往是自然科學和某些社會科學研究的特點,而人文研究,包括比較文學研究,不是沒有方法可循,但更重要的是學者個人的知識積累是否豐厚,思路是否清晰,論證是否合乎情理而具說服力。要說方法,也許可以用“法無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來說明。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研究都有方法,但作為人文學科的研究者,我認為最重要是知識的積累和思路的清晰,在具體的研究和分析中才有可能做出獨特的貢獻。

        姜:21世紀以來,國內(nèi)有關(guān)外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研究的成果可謂數(shù)不勝數(shù),但錢書可視作系統(tǒng)研究外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之第一人。您對錢錘書先生撰寫的《17、18世紀英國文學中的中國》一文頗為熟悉,您能否評論一下錢先生的研究方法,及其對今天外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研究的啟示意義?

        張:錢錘書先生的《17、18世紀英國文學中的中國》是他在牛津大學留學時寫的畢業(yè)論文,詳細梳理了那兩個世紀英國文學中涉及中國的所有篇章,幾乎無一遺漏。但錢先生的論文不僅止于材料的羅列,而是在文本證據(jù)的基礎(chǔ)上,見出英國人對中國認識的逐漸改變。錢先生認為,尤其與法國相比,十七世紀是英國人把中國視為理想國度的時代,而當十八世紀的法國人十分向往中國之時,英國作家已經(jīng)開始貶低中國。這個結(jié)論也是回應(yīng)德國學者利奇溫(AdolfReichwein)《十八世紀中國與歐洲文化的接觸》一書中的論述,并進行了更細致的調(diào)整。錢書先生做學問一貫是博覽群籍,最大限度地掌握文本證據(jù)。這使他的研究和論述有極堅實的基礎(chǔ),而這是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長期耐得寂寞、坐冷板凳才可能做到的。現(xiàn)在大家都覺得生活在一個急躁的時代,很多人急于求成,不愿花時間去認真讀書,仔細思考。越是在這種時候,錢先生博覽群書、在掌握材料的基礎(chǔ)上做研究、提出自己看法的治學之道,尤其能作為范例對我們具有啟示意義。

        姜:正如您剛才所言,對外國文學中的中國書寫開展研究需要根植于作品所創(chuàng)作的具體語境,也就是“具體的作品需要在作品產(chǎn)生的時代和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做具體的分析”。另外,您在《比較與17、18世紀東西方的相遇》一文中指出,“由于意識形態(tài)因素,中國的崛起被大多數(shù)歐洲人和美國人當作對西方民主體制的挑戰(zhàn)甚至威脅”(張隆溪,2022:17)。在您看來,影響西方作家中國形象書寫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張:就像我在那篇文章結(jié)尾說的那樣,在當前歐美不少人都把中國的崛起視為對西方的挑戰(zhàn)甚至威脅的時候,世界的未來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東西方之間的跨文化理解和相互之間更友善的關(guān)系。此時回顧十九世紀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時代之前歐洲與中國的關(guān)系,就不只是為懷古而懷古,而是把歷史作為鏡鑒,來反觀今日之世界。

        現(xiàn)在西方有一些眼光敏銳的學者,也看到這樣回顧歷史的重要性。例如美國密歇根大學的包華石(MartinPowers)教授,他研究中國藝術(shù)史的著作曾經(jīng)兩度獲得美國亞洲研究學會的列文森圖書獎,是非常著名的學者。他在2018年出版了一部名字看起來很普通、內(nèi)容卻很不尋常甚至具有顛覆性意義的書,題為《西中有東:前工業(yè)化時代的中英政治與視覺》( Engl: The Preindustrial Struggle for Justice in Word Image)。這本書以大量圖像和文本的證據(jù),探討工業(yè)化之前的英國在建立平等、公義及相關(guān)社會制度的過程中,中國曾經(jīng)起過多么重要的作用,而這個作用在十九世紀之后被抹殺甚至完全被遺忘了。這本書通過歷史的回顧和探討,不僅說明中西之間有許多共同之處,而且顛覆了許多人通常接受的觀念,例如以為社會公理和正義等等,都是現(xiàn)代西方獨有的觀念。而包華石教授卻指出,這些觀念在十八世紀,往往是西方人從中國的政治制度和翻譯的政論文章中得來或受其啟發(fā)而形成的。目前已有一些西方學者在做這方面的研究,這種研究與當前的國際局勢有相當重要的關(guān)聯(lián)性,對世界的未來有相當重要的意義。不過這是學者的歷史研究,和當代西方文學沒有什么關(guān)系。一般說來,西方作家寫中國,都和他們要表現(xiàn)的主題有關(guān),與當時的政治社會環(huán)境有關(guān)。媒體的報道和宣傳往往直接反映西方社會的政治態(tài)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一般人的政治態(tài)度;但作家們卻往往不會簡單跟隨社會上的流行觀念和一般人通常的看法,反而可能跟一般看法唱反調(diào)。

        姜:您一直從事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長期致力于中國優(yōu)秀文化在世界的傳播,被譽為“中西方文化的擺渡者”。近些年,我國提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gòu)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xiàn)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在您看來,比較文學研究在形塑中國形象、強化\"中國學者的國家立場”方面可以發(fā)揮怎樣的作用?(姜禮福,2022:121)比較文學視域下的中國形象研究如何助力“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建構(gòu)?

        張:世界上有許多文明古國,但所謂古國就因為那種文明后來沒有延續(xù)下去,與現(xiàn)代國家有斷裂。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都是如此?,F(xiàn)代的埃及無論宗教、語言、社會等各方面都與古埃及全然不同。雖然歐洲人把希臘羅馬文明作為歐洲文明的起源,但他們也和古代的希臘羅馬很不相同,一般歐洲人不能直接讀古希臘文或拉丁文的古代典籍,就是一個證據(jù)。而相比之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長達三千多年。相對于埃及和歐洲而言,中國的語言雖然也經(jīng)歷過很大變化,但現(xiàn)代的中國人只要受過教育,就可能直接閱讀先秦時代的典籍,欣賞歷朝歷代的詩詞歌賦。在這個意義上說來,中國古代文明一直延續(xù)至今,具有極為悠久而豐富的傳統(tǒng)。

        我自從走上學術(shù)道路這四十多年以來,一直做東西方文學和文化的比較研究,近十多年來,更尤其注重世界文學研究。我研究西方文學,也熱愛中國的古典傳統(tǒng),我之所以注重世界文學研究,是因為我們現(xiàn)在生活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西方學界開始批判并拋棄西方中心主義,對西方以外的文學和文化傳統(tǒng)逐漸產(chǎn)生了真正的興趣。所以我們現(xiàn)在講世界文學,就不只是西方的重要經(jīng)典,而有可能擴大到西方以外的經(jīng)典,使十九世紀初德國詩人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學”這個概念,成為真正名副其實的世界文學。歌德是在讀到一本中國小說的時候,說出一段關(guān)于世界文學有名的話,即“民族文學這個詞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什么意義了;世界文學的時代就在眼前,我們每個人都應(yīng)該促成其早日到來”(Pagan,2018:23)??墒鞘攀兰o是歐洲向外擴張的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時代,歌德說的世界文學并沒有成為現(xiàn)實,而十九世紀許多歐洲學者,尤其是法國學者,都把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學理解為歐洲文學。但今日的世界已經(jīng)不是、也不可能是歐洲為中心的時代。非西方文學,尤其歷史如此悠久、經(jīng)典著作如此豐富的中國文學,完全有可能成為世界文學的一部分,得到世界上不同國家和不同語言的讀者共同欣賞。然而目前的實際情形又完全不是這樣,在西方和非西方之間,由于力量的不平衡,也就存在知識的不平衡。我最早在北京大學教過書,后來在美國任教十多年。東西方這種知識的不平衡是個顯而易見的事實。西方重要的思想家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黑格爾、海德格爾,重要的文學家如荷馬、但丁、莎士比亞、塞萬提斯、歌德、狄更斯、巴爾扎克、雨果、華茲華斯、波德萊爾、卡夫卡、喬伊斯,重要的藝術(shù)家如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琪羅、丟勒、巴赫、莫扎特、貝多芬、倫勃朗、凡·高、畢加索等,一個中國的大學生,甚至一般讀者,都至少聽說過這些名字,甚至可能讀過他們的著作,欣賞過他們的作品??墒且粋€歐洲或美國的大學生,甚至專門研究文學的學者,也許除了孔子這個名字之外,大概都沒有聽說過李白、杜甫、陶淵明、蘇東坡,更不必提中國其他許許多多偉大的詩人、戲劇家和小說家的名字了。在數(shù)十年的研究當中,我深感西方人對中國的文學和文化缺乏基本的了解,由于無知而容易滋生誤解和偏見,所以我用英文寫了一部近二十萬字的《中國文學史》,2022年11月由倫敦的勞特利奇出版社出版。我寫此書有很明確的目的,就是要用明快流暢、淺顯易懂的語言,盡量全面地介紹中國文學的發(fā)展脈絡(luò)和眾多的經(jīng)典作品,讓完全不懂中文和中國歷史的讀者,了解中國文學的基本狀況。雖然這是一部中國文學史,和我以往比較文學的著述不同,但寫此書又完全是研究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有感于東西方知識的不平衡而作。書稿完成之后,我寫了一首絕句抒發(fā)自己的感懷:“二十萬言嘗作史,三千歷歲述先賢。先賢不識君莫笑,鶴立蛇行域外傳?!蔽疫@部書雖然敘述三千年中國文學麗藻華章之史,講述歷代先賢的文學經(jīng)典,但我所寫的先賢們卻不能讀,因為這是寫給外國人看的書?!苞Q立蛇行”語本唐玄宗《字贊》又名《題梵書》一詩:“鶴立蛇行勢未休,五天文字鬼神愁。儒門弟子無人識,穿耳胡僧笑點頭”。唐代的君主的確有開闊的胸襟和宏大的氣魄。這首詩描寫佛教經(jīng)典傳人中國,那橫七豎八的梵文中國的讀書人全不認識,而外國來的和尚看在眼里,不禁得意地點頭微笑。這是多么可愛的一幅唐代社會的風俗畫!我這本書用英文寫,因為當今世界英語是在國際交往和通信中使用最多、傳播最廣的語言。用英文寫作,就可以做到在國際上有中國人的聲音,讓中國以外更多的讀者了解中國文學豐盛燦爛的歷史,也就是更能夠在國外講好中國的故事,讓其他國家的讀者欣賞中國文學的諸多經(jīng)典。由于中國文學的眾多經(jīng)典還沒有超出自身語言文化的范圍,在世界上成為廣為人知的世界文學經(jīng)典,翻譯和介紹還只是邁出的第一步,還需要有文學批評和學術(shù)研究跟上去,幫助國外的讀者讀懂中國文學的經(jīng)典,讓他們將來能夠理解和欣賞中國文學經(jīng)典,就像他們理解和欣賞但丁和莎士比亞的作品一樣。文學經(jīng)典的形成都是批評和研究的成果,所以在這方面,比較文學還有大量的工作可做,有許多拓展的空間。

        姜:21世紀外國文學作品中的中國書寫是國內(nèi)學界研究熱點之一,西方白人作家呈現(xiàn)的中國往往是“以近代西方霸權(quán)國家為原型塑造出來的一個文化他者”(張莉,2022:71),亟須進行批判性思考。在您看來,外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研究的未來在哪里,您能否可以為國內(nèi)研究者提一點建議?

        張:我現(xiàn)在同國內(nèi)的同仁接觸越來越多,在交流中,我注意到大家非常關(guān)注外國文學中的中國描寫以及中國形象這個議題,我覺得這源于我們?nèi)宋膶W者的研究自覺和獨特的文化自覺。隨著中國的發(fā)展和強盛,中國自然會引起其他國家的注意,相信也會有更多的外國作家把中國或中國人放進他們描述和表現(xiàn)的范圍。研究者當然應(yīng)該隨時留意有什么新作出現(xiàn),其中對中國的描述有什么新意,這似乎有點像守株待兔,缺乏主動性,但是無疑也是必要和重要的,因為正是不斷涌現(xiàn)的新作品為外國文學研究不斷注入新活力。

        關(guān)于中國形象研究的建議,我簡要提幾個方面。在研究策略上,我認為做任何問題的研究,都必須對那個研究領(lǐng)域有全面的了解,對過去的歷史有深人的認識。所以,研究歷史上外國文學里所描述的中國和中國人,在其中尋找尚需進一步發(fā)掘的問題,還有許多工作可以做,需要廣泛閱讀、深人思考。在新的社會和時代語境下,西方經(jīng)典文學作品中的中國書寫研究需要深化研究,進一步梳理中國形象的整理流變以及深層原因。這些研究可為當代世界文學中的中國書寫研究提供重要內(nèi)容及方法論的借鑒。在研究范疇上,當代外國文學,尤其21世紀世界文學中的中國形象研究具有獨特意義。在21世紀,中國的崛起成為人類歷史和文明發(fā)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世界范圍內(nèi)的作家都或多或少對中國有所關(guān)注,并將其融人到故事中,形成了關(guān)于中國“眾聲喧嘩”的狀態(tài)。凡是描寫,皆有意義。在研究中,不僅要關(guān)注歐美最新的文學作品對中國的想象,也要打破“西方中心主義”思維,注重對世界其他地區(qū)、國家,非西方主流語種作品中的中國再現(xiàn)。研究者還應(yīng)當注重中國描述研究的系統(tǒng)性,做到點線面的結(jié)合,這樣既能系統(tǒng)觀察,又能深入考究。研究者應(yīng)探索具有本土特色和運用價值的批評范式,大膽進行概念和話語創(chuàng)新。另外,作家關(guān)于異域國家的想象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這些背后的因素也是值得探討的內(nèi)容。總之,外國文學中的中國書寫研究仍然有很大空間,研究方法不一而足,但正如我上面說過的,如錢錘書先生那樣的前輩學者,他們的研究可以為我們提供典范,如果我們能夠像他們那樣既能廣博又能精深,寫出他們那樣高水平的論文,我們的研究也就一定會很有價值。

        姜:感謝張老師分享了這么多富有啟迪意義的建議!

        參考文獻

        [1]O'Sullvan, M. Weakness: A Literary Philosophical History [M]. New York: BloomsburyPublishing,2012.

        [2]Pagan, N. O. Liu Hsieh Mark Turmer: The Elucidation Literary Minds [A]. In S. P. Gabriel amp;N.O. Pagan (eds.). Literature, Memory, Hegemony: East/ West Crossings[C]. London: PalgraveMacmillan,2018.23-36.

        [3]姜禮福.人類世批評話語體系的建構(gòu)——21世紀西方氣候小說研究面面觀[J].當代外國文學,2022,(3):116-123.

        [4]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sh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jié)奮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http://www.news.cn/politics/cpc20/2022-10/25/c_1129079429.htm.[2025-04-09]

        [5]張莉.《米與鹽的年代》中的中國形象與共同體想象[J].山東外語教學,2022,(3):71-78.

        [6]張隆溪.比較與17、18世紀東西方的相遇[J].張煉譯,郝田虎校.中世紀與文藝復興研究,2022,(1) :3-19.

        (責任編輯:翟乃海)

        猜你喜歡
        研究
        FMS與YBT相關(guān)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nèi)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shè)計中的應(yīng)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關(guān)于遼朝“一國兩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基于聲、光、磁、觸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側(cè)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guān)于反傾銷會計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層脫落的攻關(guān)研究
        電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
        国产超碰人人做人人爽av大片| 在线观看日韩精品视频网站| 日本免费影片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he| 精品免费看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播放| 中文字幕成人精品久久不卡| 亚洲国产精品区在线观看| 猫咪av成人永久网站在线观看| 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成人综合五月天在线观看| av免费在线播放观看| 国产极品视觉盛宴| 越南女子杂交内射bbwbbw| 亚洲va欧美va人人爽夜夜嗨| 女优av性天堂网男人天堂| 国产av国片精品jk制服|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人妻红杏1 丰满人妻妇伦又伦精品国产 |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直播| 国产午夜精品久久久久免费视| 在线国产视频精品视频| 亚洲美女主播内射在线| 中文字幕人妻熟女人妻| 日本强好片久久久久久aaa| 狠狠亚洲超碰狼人久久老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免费| 热久久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 | 青青草手机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日产亚洲系列最新|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中文| 国产自拍在线观看视频| 色777狠狠狠综合|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 午夜少妇高潮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一线岛国| 大香伊蕉国产av| 久久午夜无码鲁丝片直播午夜精品| 男女调情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www日韩熟女人妻|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尤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