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有些聰明才智,然后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事業(yè)上的成功,為此他引以為傲,看上去這沒有什么問題,甚至值得鼓勵。相對于不平等的社會,這是一種進步。在貴族社會,出身決定了一個人的前程,人與人之間的地位天生就不平等。另一個極端是平等主義,一些人不勞而獲,結(jié)果只會大家都很窮,換句話說就是效率太低。
哈佛大學哲學教授桑德爾在《精英的傲慢》一書中說:“唯才是舉并沒有錯,通常這樣做很合理。假如我需要水管工或牙醫(yī),我會努力找到最適合這份工作的人……這種社會不僅促進效率、摒棄歧視,也讓人們相信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優(yōu)績至上原則可能會發(fā)生轉(zhuǎn)變,走向暴虐?!?/p>
簡單來說,推崇聰明才智與個人努力到了一定的地步,會造成階層固化,社會將會變得分裂、敵對。
“優(yōu)績至上準則讓成功者變得狂妄自大,看不起那些不幸的人,讓失敗者感到屈辱、心懷怨恨。精英階層、成功人士傾向于過度沉醉在自己的成功中,而不記得有助于他們成功的時機和好運,相信他們的成功是自己贏得的報酬,那些居于底層的人是咎由自取?!?/p>
精英認為自己的成功是自己通過努力獲得的,窮人貧窮是因為他們不聰明、不勤奮,咎由自取。美國人認為,只要努力工作,發(fā)揮才能,任何人都可以出人頭地。這種信念已經(jīng)不再符合現(xiàn)實。
桑德爾說,一個人取得了成功,不能認為全是靠自己的天賦和努力。他可能只不過生活在獎勵他碰巧擁有的才能的社會,而這只是運氣好而已。
“勒布朗·詹姆斯打籃球賺了數(shù)千萬美元,因為籃球運動非常受歡迎。除了驚人的運動天分,勒布朗很幸運生活在重視和獎賞籃球運動才能的社會。當今時代人們熱愛籃球運動,但文藝復興時期需要的是壁畫畫家。他活在當代而不是文藝復興時期,這并不是他的功勞?!?/p>
哈佛大學經(jīng)濟學家曼昆說,對社會貢獻更大的人應該得到更高的收入。比如喬布斯和羅琳,這兩個人賺到那么多錢是他們應得的,因為他們的高收入反映了蘋果手機和引人入勝的冒險故事對社會的巨大價值。
奧地利經(jīng)濟哲學家哈耶克反對這一觀點,他說,人們的收入取決于變幻莫測的供應和需求,而一個人提供的才能是稀有還是豐富的,這不是他自己能決定的。
美國哲學家羅爾斯說,擁有天分不是你自己的功勞,你只是運氣好,你并非理應得到運氣帶來的好處。哈耶克說,一個人的收入和財富只是反映了他提供的產(chǎn)品和服務的價值,這種價值是由供需的偶然性決定的,與優(yōu)績或美德無關(guān)。我們的市場價值是由我們無法控制的因素決定的,因此不是衡量我們個人作為的標準。而且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的價值可能是他的市場價值以外的東西。
桑德爾寫道:“《絕命毒師》中的高中化學老師,利用自己掌握的化學專業(yè)知識,制造了備受追捧的高純度冰毒,盈利數(shù)百萬美元,收入遠遠超過了他作為教師的微薄收入。然而大多數(shù)人認同,他作為教師的貢獻遠比他作為毒販的貢獻更有價值?!?/p>
桑德爾說,“聰明”(smart)一詞的使用量從1975年到2008年穩(wěn)步攀升,增長了近3倍。聰明還是愚蠢開始取代道德或意識形態(tài)的對比,希拉里說智能實力的核心是聰明人。談聰明和愚蠢,是從道德爭議中退出來,主要看政策聰明與否、謹慎與否。奧巴馬曾說:“我不是反對所有戰(zhàn)爭,只反對愚蠢的戰(zhàn)爭?!?/p>
高收入者不一定就智商高?!罢J為從事金融行業(yè)、商業(yè)和精英職業(yè)的人收入高是因為他們卓越的基因,這樣的觀點讓人難以置信。愛因斯坦等天才或莫扎特等藝術(shù)大師的成就可能確實是天分的結(jié)果,但認為對沖基金經(jīng)理收入高于高中教師是由于超凡的天分,這很荒謬。”
桑德爾把奧巴馬視為“優(yōu)績至上思想”的標志性人物。奧巴馬對高學歷人士的喜愛,貫穿了他的整個總統(tǒng)任期。他任命的內(nèi)閣成員中有三分之二曾就讀于常春藤聯(lián)盟高校。
“但歷史表明,聲望顯赫的學術(shù)資歷與實踐智慧或追求公共利益的本能之間,幾乎沒有什么聯(lián)系?!泵绹浾叽笮l(wèi)·哈伯斯伯塔姆在《出類拔萃之輩》中,描述了文憑主義帶來的巨大破壞性,肯尼迪總統(tǒng)組建了一支擁有耀眼文憑的團隊,盡管他們擁有技術(shù)官僚的才華,卻帶領(lǐng)美國陷入了愚蠢的越南戰(zhàn)爭。
奧巴馬的經(jīng)濟顧問們也干了蠢事,堅持以對華爾街友好的方式應對金融危機。良好的治理需要實踐智慧和公民美德,但這兩種能力在今天的大多數(shù)大學中都沒有得到很好的發(fā)展。學歷高的人并不一定具有政治判斷能力(包括道德品質(zhì)和洞察力)。拉什莫爾山上四位標志性的美國總統(tǒng)中,有兩位(華盛頓和林肯)沒有大學文憑,美國最近一位沒有文憑的總統(tǒng)杜魯門也是美國最出色的總統(tǒng)之一。把國會和議會變成有學位階層的專屬領(lǐng)地,會導致政府缺乏代表性。
現(xiàn)在,出生于貧窮家庭的美國人在成年后往往會一直貧窮。隨著收入差距的擴大,有錢人擔心自己的地位階層下滑,所以努力去鞏固自己的優(yōu)勢,并將這些優(yōu)勢傳給子女。有錢人不惜成本地想讓子女上名校,因為著名大學在每個學生的教育上花費更多,而且名校站在了新興的精英等級制度的頂端。大學賦予了精英教育最大的聲望,上名校就業(yè)前景也更好。
然而美國高考SAT并不平等。SAT成績與財富高度相關(guān),家庭收入越高,SAT分數(shù)越高。有錢人可以參加私人備考課程、聘請輔導老師,在曼哈頓等地,一對一指導的收費高達每小時1000美元。許多高校優(yōu)先錄取校友的子女,校友子弟獲得錄取的可能性是其他申請人的7倍。
名校偏愛錄取運動員,這也對富家子弟有利,因為精英大學招收的大多數(shù)體育項目主要是富家子弟熱衷的項目:壁球、曲棍球、帆船、賽艇、高爾夫球、水球、擊劍、騎馬。精英為了進入名校,也經(jīng)受了痛苦的鍛造、靈魂的摧殘。高中時光充滿壓力和焦慮,睡眠不足,要讀大學預修課程、備考輔導、體育、舞蹈和音樂課。一些招生顧問會給學生設計暑期國外旅行計劃,為撰寫大學申請論文積累素材。
精英大學的入學政策助長了對成績的狂熱,以至于進入大學后,比拼仍在繼續(xù)、日益極端,結(jié)果一些學生在大一的時候就要去修讀“遭拒入門課”,學習如何應對比賽未能晉級的失望。
桑德爾建議高校錄取部分采用抽簽制,能不能上名校聽天由命,然后加大職業(yè)教育的投入,讓藍領(lǐng)的工作也受到尊重,馬丁·路德·金對罷工的清潔工人發(fā)表演講時說:“替我們撿起垃圾的人歸根結(jié)底和物理學家一樣重要。如果清潔工人不干活了,疾病就會蔓延?!?/p>
(晨湘摘自《教師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