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楊鳳田,1941年6月出生,中共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殲-8多個型號飛機總設計師、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副所長、沈陽航空航天大學校長,現(xiàn)任遼寧通用航空研究院首席科學家、航空工業(yè)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首席專家,是我國電動、氫能新能源飛機研發(fā)的先行者。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國防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等榮譽。
【編者按】為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本刊編輯部與省科學技術協(xié)會合作,共同宣傳在遼寧工作的兩院院士,展示他們的精彩人生軌跡和不懈奮斗歷程。在此,對省科學技術協(xié)會及相關高校、科研院所的支持表示誠摯的感謝。
從大學畢業(yè)從事飛機總體設計工作開始,楊鳳田已經在航空事業(yè)一線奮戰(zhàn)了61年。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楊鳳田每天仍堅持工作6小時以上,奮斗在新能源飛機研發(fā)和通航產業(yè)推廣的第一線。
干將發(fā)硎 有作其芒
1964年,楊鳳田以優(yōu)異的成績從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畢業(yè),走進航空英才的搖籃——沈陽601所。1965年,他滿腔熱情地投入到殲-8飛機的設計工作中。
1969年7月5日,殲-8飛機首飛成功!看著自己參與設計研制的飛機一飛沖天,楊鳳田心情無比激動。他在2007年成為院士接受記者采訪時,動情地說:“我來所里工作40多年,最難忘的還是殲-8飛機首飛,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我參與設計的飛機從地面上飛起來。”
20世紀70年代后,面對西方國家第三代戰(zhàn)斗機的成功研制和全球航空科技的迅猛發(fā)展,中國的飛機設計師把殲-8飛機的大改視為歷史性的機遇,全力以赴地投入研發(fā)工作之中。
1980年9月4日,殲-8Ⅱ飛機正式立項。楊鳳田組織探討給殲-8增加外掛的方案,并建議將殲-8由機頭進氣改成兩側進氣,加裝大口徑雷達,增加掛彈點,從而使飛機具有超視距作戰(zhàn)能力,并可攻擊地面目標。這一建議得到了總設計師顧誦芬等領導的支持。
在飛機研制期間,楊鳳田先后擔任總體室副主任、主任,型號總設計師助理、型號副總設計師,為他日后獨立主持飛機型號研制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提出的新的武器布置方案,不僅解決了系統(tǒng)與結構的矛盾,而且提高了作戰(zhàn)性能。他又協(xié)助總設計師顧誦芬,采取高度平行交叉作業(yè)的有效措施,使殲 提前一個季度首飛。從1989年起,殲
先后裝備空軍、海軍作戰(zhàn)部隊,成為我國國防的主力作戰(zhàn)機種之一。
砥柱中流 擊水三千
20世紀60年代末,我國南海海域探明蘊藏豐富的油氣資源,引來一些國家的凱。為了生存與發(fā)展,我國必須向海洋進軍。殲-8Ⅱ雖然增加了作戰(zhàn)半徑,但還是不夠用,去不了南沙地區(qū)。1988年,中央軍委緊急啟動空中受油機工程,楊鳳田臨危受命,成為受油機的型號總設計師。
這項任務技術難度大、協(xié)調關系多、研制周期短,可謂困難重重。面對極大的風險和壓力,楊鳳田沒有一絲膽怯。在缺乏技術資料、國外技術封鎖的條件下,他以頑強的斗志、創(chuàng)新的精神、開拓與務實的態(tài)度,帶領攻堅團隊攻堅克難、闖關奪隘。
1989年下半年,受油機的研制進入設計發(fā)圖階段。發(fā)圖會戰(zhàn)的日日夜夜,楊鳳田與設計人員同甘共苦,夜以繼日奮戰(zhàn)在現(xiàn)場,給大家以極大的鼓舞。當最后一批圖樣送往沈飛公司后,他如釋重負,回到家中時,臉上仍然掛著笑容。老伴兒疑惑地問:“今天太陽從西邊出來啦,臉色怎么‘陰轉晴’了?”得知發(fā)圖會戰(zhàn)結束了,老伴兒心疼地說:“這回你該睡個好覺了!”然而,楊鳳田還是沒有睡上一個安穩(wěn)覺——還有那么多的試驗工作等著他去指揮呢。
1991年12月23日下午,加油機、受油機首次實現(xiàn)空中對接,兩架飛機飛行平穩(wěn),對接、脫開正常。這一重大成果,結束了國產飛機不能進行空中加油的歷史,標志著我國打破了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為我軍航空兵遠程作戰(zhàn)提供了技術支撐,對于增強我空軍、海軍作戰(zhàn)能力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
耄耋之年的楊鳳田院士(右一)仍然奮斗在航空事業(yè)一線。
厚德載物老驥伏
與楊鳳田一起工作,大家很少稱呼他“楊總”,總是稱他為“老爺子”。在大家心目中,楊鳳田是工作的帶路人,更是可敬可愛的長輩?!爱敶蠹胰〉贸煽儠r,老人家像孩子一樣與我們一起歡呼。跟他干,值!”一名參研人員激動地說。
當研制工作遇到挫折時,參研人員上火,楊鳳田更著急,但他總是耐心地勸慰大家靜下心來,幫助大家想辦法解決問題。“成了是你們的,失敗了我擔著。”質樸的話語,讓大家丟掉了思想包袱,一次又一次攻克難關。
楊鳳田參與和主持研制的飛機型號之多,在現(xiàn)有的中國航空史上是史無前例的,因此被大家譽為“高產總師”。歷經風雨磨煉,他就像沈陽所的一棵參天大樹,為新一代航空人遮風擋雨,為祖國的航空事業(yè)立下汗馬功勞。
“工作時光是最快樂的時光,解決問題后的笑聲是最開心的笑聲。跟這些年輕同志在一起,我從沒有感覺到老,看著咱們的戰(zhàn)斗機起起落落,我心里舒坦。工作就是快樂的,我真離不開飛機!”時光輪回,四季變換,深耕航空領域61年的楊鳳田院士,雖已是耄耋之年,卻始終堅守初心,以無私奉獻的行動弘揚并踐行著航空報國精神、科學家精神
2011年遼寧通航研究院成立后,古稀之年的楊鳳田再度追夢,帶領團隊系統(tǒng)開展了新能源通航飛機關鍵技術的攻關與型號研制,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題,帶動了我國航空鋰電池、電推進系統(tǒng)、復合材料結構設計等技術的發(fā)展。楊鳳田說:“如今我雖然已加入‘80后’,但身體、精力尚好,我將繼續(xù)為航空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