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活躍于當代藝術與攝影領域的中國藝術家,尹航的創(chuàng)作實踐展現(xiàn)出獨特的藝術視角。他的作品游走于攝影與裝置藝術之間,通過構建富有戲劇性的場景,深入探討社會秩序、權力機制與人類情感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在其創(chuàng)作中,電影語言、舞臺藝術與哲學思辨的影響清晰可見,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
“我試圖通過影像創(chuàng)造一個介于真實與虛構之間的空間,”尹航在談及其創(chuàng)作理念時表示,“在這個空間中,日常與戲劇性、社會規(guī)訓與個體意志之間的界限被模糊化,從而揭示出更深層的人性真相?!?/p>
本次“升格火焰”展覽聚焦于尹航近年來的重要創(chuàng)作,以“規(guī)訓”與“共謀”的象征性互動為核心主題。藝術家通過精心設計的場景布置,將原本對立的概念重新組織,創(chuàng)造出令人深思的視覺體驗。展覽中的作品以獨特的方式呈現(xiàn)了懲罰作為社會行為和心理狀態(tài)的普遍性,同時也展現(xiàn)了將懲罰浪漫化的特殊機制。
在展覽空間中,觀眾將看到藝術家如何運用充滿暗示性的道具,營造出介于真實與虛構之間的視覺氛圍。這些作品不僅質疑既定的社會規(guī)范與觀看習慣,更創(chuàng)造出一種雕塑與攝影疊加的新領域,挑戰(zhàn)觀眾的觀看經驗與感知方式。
尹航的創(chuàng)作實踐展現(xiàn)了影像藝術的無限可能。他不僅僅將攝影視為記錄工具,更是制造和組合被攝對象之間沖突的媒介。通過精心設計的場景構建和曝光技術,藝術家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視覺語言,探索道德模糊和權力異化潛在交匯的意象。
“在當代藝術語境下,影像已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攝影的范疇,”展覽策展人表示,“尹航的作品完美詮釋了這一點。他通過創(chuàng)新的手法,將攝影、裝置、戲劇等多種藝術形式融為一體,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視覺體驗?!?/p>
尹航的作品不僅展現(xiàn)了其對藝術形式的探索,更反映了他對社會現(xiàn)實的深刻洞察。通過將勞動、物質及情感的運作方式轉化為戲劇性場景中的共謀表現(xiàn),他揭示了個體與羞辱、服從和挑釁之間的復雜關系。這種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為觀眾提供了思考當代社會中權力關系與情感結構的新視角?!吧窕鹧妗闭宫F(xiàn)了中國當代影像藝術的創(chuàng)新活力。展覽期間,觀眾將有機會深入體驗尹航獨特的藝術世界,在影像的“裂隙”中重新思考觀看的本質與情感的邊界。
A“升格”指代的是電影語言中的“慢鏡頭”。我的作品中有很多描述介于運動和靜止之間狀態(tài)的鏡頭,比如蒼蠅被壓在塑料杯子中從呼吸到窒息的過渡、合二為一的火焰在燃燒時將融化的蠟燭逐漸分離等等,這種結合了運動和靜止的狀態(tài)在我看來是相互流動的灰度部分。就像道格拉斯·戈登(Douglas Gordon)曾把希區(qū)柯克的《驚魂記》從 109 分鐘減速成 24 小時進行播放,導致很多敘事和情緒狀態(tài)的細節(jié)因此無限放大。在影片中的浴室謀殺戲里,遭遇突然襲擊的演員從放松到痛苦,其手指的血管擴張,指尖抓撓過一個接一個瓷磚與瓷磚之間的縫隙。這種合并了極度緩慢和異常激烈的狀態(tài),完美放大了恐懼與痛苦。
“升格火焰”指的是一個被設想為極度緩慢燃燒的火焰,以緩慢到趨于靜止的狀態(tài)燃燒著。這些暗含在狀態(tài)中的動勢相互輔助又相互鉗制?!吧窕鹧妗闭褂[作品中的物體間相互連接又相互排斥所表現(xiàn)出的灰色地帶,正如社會機制和權力結構中“規(guī)訓與共謀”的互動,規(guī)訓是通過各種社會手段塑造個體行為和思想的過程,而共謀則是個體或團體在某種默契下共同維護現(xiàn)有權力的行為?!吧窕鹧妗闭菍τ诂F(xiàn)代社會權力與控制結構的散射呈現(xiàn)。
A我的作品中有顯而易見的虛構成分,其中包含了荒誕、奇幻和不可思議。但這些元素的計量通常都被控制到非常微小,它們更多地源自真實、被放大的真實,或是被轉述的真實,而在這些放大和轉述的過程中就會產生一種虛構,但是其本源還是真實。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作品的出發(fā)點大都起始于抽象的互動預設,比如拉扯、擠壓、膨脹或封閉等,然后是推敲和選取恰當?shù)乇磉_意象的道具。我會在布景的過程中加入一部分奇幻的構思,但會很有意義地限制奇幻的走向,以免發(fā)散為一種不真實的境況。在我看來,奇幻可以衍生出無數(shù)種奇幻,但真實的標準精確又具體,對于真實標準的一以貫之是我對于真實和虛構之間有效的平衡方法。
A首先,我想強調“浪漫化”總是在日常語境中被誤讀。人們會把“浪漫化”誤解為美化或理想化的方式。“浪漫化”固然涵蓋美化的意思,但同時具有通過夸張表達所傳遞的批判性態(tài)度和對于習以為常的反叛精神。
在“升格火焰”展覽里的畫面中,物體無一例外都是接近衰敗、萎靡、傾頹和分崩離析的,通過展現(xiàn)一種狂歡隕落后的場景,物體被扭曲、撕扯、用盡、丟棄的狀態(tài)則流露出當代社會中人們精神狀況的真實處境,它從曾經的飽滿自然走向枯萎,并被永恒地定格在朽敗的無限延伸之中。
A在作品《兩支癱軟的蠟燭》中,兩股火焰合并成一股火焰,看似是在共筑同一個希望,但火焰會讓蠟燭熔化得更快,火焰越炙熱就越會導致它們相互遠離。在合并與分離的若即若離中,無論是激烈還是孱弱都同樣直觀,如果權力是需要共謀去得到實體性呈現(xiàn)的話,那么消逝的起點便是對于共謀以至于權力的漸進式瓦解。《兩支癱軟的蠟燭》展現(xiàn)了火焰燃燒的靜幀,既涵蓋了兩股火焰的匯合,又展現(xiàn)了它們燃燒的接近鼎盛的炙熱,同時涉及了兩股火焰即將分離的預兆,在同一時刻涉及這些開放性空間正是攝影這個媒介最吸引我的特性之一——在展示和隱喻之間形成一道透明的屏障,無論你靠近哪一邊,另一邊同樣洞若觀火。
A首先,我會將考慮不到的因素稱之為“意外”。而在“考慮到的因素”里,我則更關注意象層面的邏輯性推導。比如去年年初,我得知了一個很古老的傳統(tǒng)知識,伊朗人的春節(jié)諾魯茨會持續(xù) 13 天,人們需要在第一天傍晚在餐桌上布置很多象征物,其中有象征新生命的雞蛋、象征健康和守護的大蒜、象征和平的橄欖、代表耐心和智慧的醋、象征美麗的蘋果等等。但擁有美好意象的事物在現(xiàn)實中必須也是完美無缺的嗎?比如美麗的蘋果必須是飽滿的嗎?而蘋果又必須代表美麗和純真嗎?于是我試圖探索一個形象丑陋和猙獰的蘋果所具備的可能性。 我為蘋果添加了一個類似口腔的空間并且給它安上了一排參差不齊的假牙,蜂蜜滴灑在假牙上,我希望能制造出一種蘋果類似在貪婪地吮吸的感覺,其他剩下的蘋果下面的紙巾、后面的背景布、勺子的角度和反光等等也都同樣交給了即興,即興可以創(chuàng)造出很多意想不到的意外,其中有你想要的也有你不想要的,但是你擁有一直嘗試直到你想要的出現(xiàn)為止的機會。
A在當代生活中,懲罰的作用遠遠超出了社會的規(guī)則和制裁,它與人的內心世界密切相關。個體不僅在面對外部懲罰時感受到壓力,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內心中“內化”了這些懲罰,換句話說,個體不僅是因外部壓力而遵守規(guī)則,更多的是因為他們已經在內心深處建立起了對這些規(guī)則的認同,并用它們來審視和約束自己的行為。這種內化機制使得社會規(guī)則能夠在個體身上保持有效,即使在沒有外部制裁的情況下,個體也能通過自我審查和自我懲罰維持固有的秩序。而在展覽中展示的個體屈辱、服從和挑釁,在我看來是基于個體對于秩序的遵從和懲罰機制的公允之下形成的最下意識的回應。
A在生活中,我喜歡收集看著不起眼的東西,然后把它們進行拼湊,賦予另外的功能或者意義。比如我買過三個舊的金色燈泡托,然后把它們顛倒拼在一起,拼湊后像被啃食后的金蘋果核,被我用來當燭臺;再比如我會把一個中國制造的毛絨玩具鵜鶘放到一個伊拉克制造的手提壺中,像對接了兩個諧音梗,同時產生了“一帶一路”的語境,看上去像是鵜鶘被困在了手提壺中。強烈的戲劇化沖突對于我來說越來越趨于無趣和平庸,但是平淡中的趣味卻愈發(fā)動人,它們帶著意想不到的溫情和不可能被忽視的克制,從而在圖像中抵御時間的跨度。所以在選擇作品中的拍攝對象時,我會思索這些足夠日常的物件在不同時代中可能扮演的不同角色、不同的潛在語境。
A當代藝術的一個重要特征在于,藝術家通過重新賦予物體新的意義,從而揭示那些常被忽視的潛在生命力。而當代攝影的獨特魅力則在于,相機直接記錄并反映現(xiàn)實的變遷和即時情感,記錄的不只是表面上的圖像,或者一個可供解讀的符號,也可以是其背后無法預測的被解讀的過程。
我從 2015 年開始系統(tǒng)地學習攝影,在那個已經是數(shù)碼攝影非常普及的年代,通過攝影獲得的圖像是全然的數(shù)字化產物。它們從制作之初到上傳網絡,被瀏覽,被使用,甚至可能成為模因,最后在網絡中被遺忘。這一從生產到傳播再到消散的閉環(huán)完全基于虛擬平臺,而數(shù)字化的圖像是完全沒有物理體積和重量的。盡管關于圖像的一切物理化標準都是無比輕盈甚至是“無”的狀態(tài),但是它們卻可能在互聯(lián)網中引起軒然大波,影響人、啟發(fā)人、安撫人,甚至激怒人。
A我計劃在年底發(fā)行兩本畫冊,一本畫冊是對于《黃金與替罪羊》系列作品的階段性匯總,另一本畫冊會囊括從早期我以打印相紙作為主要模型材料的大部分作品。
1988 年出生,現(xiàn)居北京。尹航的創(chuàng)作實踐圍繞懲罰的形式與作用展開。他將用于感知和造型的媒介作為攝影的工具,通過場景構建和曝光的手段,探索道德模糊和權力異化潛在交匯的意象。在尹航的作品中,勞動、物質及情感的運作方式被轉化為日常在戲劇性的場景中實現(xiàn)共謀的表現(xiàn),一方面揭示懲罰作為社會行為和心理狀態(tài)的普遍性,另一方面也創(chuàng)造了將懲罰浪漫化的特殊機制,指涉?zhèn)€體與羞辱、服從和挑釁之間的復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