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長在知乎提問:“為什么現(xiàn)在的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溝通,家長一說話就煩?”
最高贊回答中,一位網(wǎng)友模擬了自己和媽媽的對話:每當跟媽媽說起有趣的事,總會被媽媽無情地打斷,媽媽的主題永遠是學習。就像現(xiàn)實中,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愿意跟自己溝通,卻沒有想過,有時是我們親手關閉了與孩子交流的窗戶。畢竟,想要拉近關系,尊重和接納是一切的前提,但也離不開語言這個強有力的媒介。
李玫瑾教授有一個觀點,令人印象深刻:父母應通過持續(xù)的語言來培養(yǎng)孩子的三觀,使之形成正確的道德和行為準則。
這里的持續(xù),不是空泛的說教,更不是暗地里貶低,而是不同情境中的一些場面話,在于激發(fā)孩子潛能,培養(yǎng)自信心。
曾在一檔節(jié)目中,聽過這樣一段話:“二十歲以前,你會覺得父母很嘮叨,四十歲以后,你會覺得有父母嘮叨真好;你會明白父母講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在為你付出時間和感情?!?/p>
生活中,有的人總嫌父母太啰唆,不愿聽他們嘮叨,覺得沒意思。但事實上,有父母參與的光景,平常卻有意義。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老人到手機店修手機,誰料師傅檢查半天后,發(fā)現(xiàn)手機沒問題。老人聽到后,眼淚止不住地在眼眶里打轉(zhuǎn),并喃喃自語道:“手機沒有壞,可為什么我的孩子不給我打電話呢?”
當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時,我們很容易忽略、冷落自己的父母??蓪嶋H上,善于對父母說家常話,也是一種孝心和精神贍養(yǎng)。我們花時間與父母說的每一句話,都能給父母留下一些寶貴的回憶。
這些家長里短的互動,不需要多么華麗的辭藻,卻在細碎語言的串聯(lián)下,溫暖著彼此的心房。
日子不可逆,所以趁現(xiàn)在,趁有機會,不妨用一通電話,為父母拂去對你的思念;道一聲問候,讓父母減輕對你的牽掛。
不難發(fā)現(xiàn),在那些高質(zhì)量的婚姻里,雖然愛情的新鮮感在逐漸減少,但生活的新鮮度卻在不斷增加。其中的一個秘訣就是,與伴侶深入地、貼心地交流。換句話說就是,一段美滿的愛情或婚姻,離不開說“小廢話”。我們可以任意選擇一個時間段,分享各自的心情、一天的見聞,暢想未來的生活等。那些可有可無的日常閑話,代表著對方的在乎與看重,也載滿了彼此最真摯柔軟的愛意。
本來婚姻生活就是要落實到瑣碎和具體上。有時在圍城中待得久了,我們總覺得有事才要聊。其實日常點滴的生活,才是最應經(jīng)營的人間大事。絮絮叨叨的話語,看似無用,卻足以給伴侶極強的參與感,邀請他參與到自己熱氣騰騰的生活中來。
因此不要過分深思熟慮,讓彼此“有話可說”,可以從瑣碎日常聊起。比如,當七夕來了,問問如何慶祝?周末的計劃,要不要一起露營踏青?工作日早下班,要不要多聊聊等。要知道,愿意隨時和你說話的人,才是最不該被辜負的人。即使是無用之話,但我們并不感到厭煩。這背后,其實是彼此最深層次的看見。這些深刻的情感,就在交相輝映間,讓人在生活的道場里,遇見嶄新的對方。
巧妙運用“場面話”,點燃孩子創(chuàng)新火花。貼心說出“家常話”,注入父母心靈慰藉。熟練掌握“小廢話”,促進夫妻情感交流。讓愛在家中流動,就是一個家最好的相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