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7月,大批游客紛紛涌向哥倫比亞太平洋沿岸地區(qū)。他們擠滿了布埃納文圖拉港口繁忙的客運碼頭,迫切地等待著快艇,以便啟程前往隱蔽在馬拉加灣沿岸的那些小村落。他們此行正是為了一睹座頭鯨的風采。
成千上萬頭鯨肩負著它們自己的宏大使命:從智利附近的覓食地遷徙至哥倫比亞附近的繁殖地,并在那里一直待到10月。
賞鯨季期間,持有執(zhí)照的船長和導游駕駛著船只,緩緩駛入鯨的領地。他們的船上,滿載著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其中以哥倫比亞人為主,外國游客的身影也日益增多。踏入鯨的領地,一場視覺盛宴悄然上演:它們時而躍出水面,時而噴出水柱,時而又用巨大的鰭和尾巴拍打著水面。
海岸邊,游客們還有機會見證另一鮮為人知的壯觀景象。當地人齊聚一堂,共襄一年一度的慶典,以此歡慶鯨的回歸,并重新點燃那份瀕臨遺忘的文化之光。
| 鯨之慶典 |
2024年6月下旬的一個晚上,夕陽西下,拉巴拉村海灘的晚風涼爽可人。這座擁有400多名居民的小村莊坐落于馬拉加灣的邊緣地帶。
這場專為當地民眾打造的慶典拉開序幕。一位位長者緩緩移步至麥克風前,將心中關于鯨的動人故事娓娓道來。
阿馬布·里瓦斯是一名漁夫兼自然向導,他回憶起在汽船尚未普及的年代,座頭鯨會與搭載乘客往返布埃納文圖拉的帆船一同嬉戲。人們根據鯨的到來與離去來標記季節(jié)更迭,并用沖刷到海灘上的巨大鯨脊椎骨制成椅子。
阿馬布說,上世紀90年代,漁民們開始注意到,不少游客乘游船從遠方而來,只為一睹座頭鯨的風采。在此之前,他從未想過鯨的所在地竟能成為景點。他說:“我過去很害怕它們?!边@種恐懼源于他聽聞的一則故事,說是一頭鯨“吞下了圣經故事中的先知約拿”。但現在,他視鯨為“禮物”。每逢出海,他不時會聽到鯨的歌聲,并與之對唱。
長者發(fā)言過后,一群年輕女子輪流朗誦詩歌,其中包括一首關于“肥肥胖胖的大魚”的民謠。隨后,木琴樂隊登場,孩子們大膽而熟練地跳起了以鯨為靈感而創(chuàng)作的民間舞蹈。盛滿維切(一種自制甘蔗酒)的酒杯開始在人群中傳遞。
“世界鯨與合唱團節(jié)”是由當地政府支持的活動,如今已舉辦至第七屆。活動分為兩部分:6月下旬的這場活動是為了迎接鯨,另一場則在9月中下旬舉行,旨在為鯨送行。
一般來說,9月份活動參與的人群規(guī)模會更為龐大。內陸巫納安原住民社區(qū)的成員以及居于海灘村落的非裔哥倫比亞人會齊聚一堂,該地區(qū)的音樂表演者們也會傾情獻藝。這一切都會在拉巴拉居民們精心搭建的舞臺上呈現。
慶典活動已經開了個好頭。隨著夜色漸深,木琴和鼓聲愈發(fā)響亮,人們開始暢飲起維切酒來。拉巴拉的居民們不僅是在為鯨慶祝,更是為自己慶祝。
| 慶典起源 |
馬拉加灣周邊這塊區(qū)域,隸屬于國家海洋公園,面積約為469平方千米,是座頭鯨重要的繁殖圣地。雌鯨與幼鯨在這片溫暖的海灣水域中尋求庇護,避開漁船、航道及攻擊性強的雄鯨。
數年前,活動組織者法比安·布埃諾開始探尋座頭鯨對于海灣周邊文化群體的意義。他問當地人:“你們聽過鯨之歌嗎?祖父母給你們講過鯨的故事嗎?”
起初,布埃諾并未發(fā)現這些人與鯨有什么關聯,甚至人們均表示對鯨心存畏懼,但當調查逐漸深入時,他發(fā)現情況完全相反。
一位守護口頭傳統(tǒng)的女士向布埃諾傳授了非裔哥倫比亞文化中關于“肥肥胖胖的大魚”的詩。而鯨在巫納安人那里則被視為“大海豚”。這兩種文化都不主張獵鯨,因為鯨的到來象征著魚類與主要糧食作物的豐收。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布埃諾萌生了舉辦賞鯨節(jié)的念頭。他說:“我們希望為當地人提供一個展示傳統(tǒng)與才華的平臺,讓他們感受到認同與歸屬?!?/p>
| 自然與文化之旅 |
馬拉加灣地處哥倫比亞太平洋海岸線中段,不僅以鯨聞名遐邇,更是皮劃艇、沖浪及探索紅樹林運河網的熱門之地。從布埃納文圖拉乘渡輪登陸胡安查科鎮(zhèn),然后徒步或搭乘便捷的摩的,僅需一小時左右即可抵達風景如畫的拉德里萊羅斯村與拉巴拉村。
拉德里萊羅斯的住宿選擇多種多樣,從質樸的竹制小屋到配備泳池的精致度假村,應有盡有。而2024年的賞鯨節(jié)舉辦地拉巴拉,則以家庭餐館、沖浪板租賃站及木屋旅館為特色,提供每晚僅需10美元(約合人民幣72元)的溫馨住宿體驗。
沿著寬闊的灰色沙灘向北行進至圣胡安河口,可見交錯的支流將海灘諸村與內陸緊密地連在一起。不遠處,一塊寫有“你好,海浪”的招牌映入眼簾。到傳說中拉巴拉村的美食圣地了。
餐館主廚兼店主奧拉·里瓦斯已忙碌開來。她表示,賞鯨季正是海鮮豐盈之時,其中就包括她店里的招牌菜——椰香藍蟹。奧拉以椰奶、蔥頭、西紅柿及藥草嫩煎藍蟹,再以香蕉葉包裹,上桌時配以石錘,以便食客敲碎蟹殼享用。此外,她還以紅樹林特產的皮安瓜黑貝烹制佳肴,這是一種通體黑色的軟體動物,其肉質鮮美,口感獨特。
每日退潮時分,包括奧拉之女薩里·倫特里亞在內的眾多當地女性,便會踏入紅樹林,尋找皮安瓜黑貝。工作時,倫特里亞的前臂沾滿了泥水。她說:“在此,我仿佛與大地融為一體?!?/p>
為了豐富游客體驗,倫特里亞正著手設計一項新活動,讓游客在賞鯨、沖浪或海灘休憩之余,亦能親身體驗從泥中挖出皮安瓜黑貝的樂趣,并親手烹飪。與此同時,她的叔叔阿馬布還推出乘船游覽服務,帶領游客探尋隱匿于世的瀑布與天然池塘。
與布埃諾一樣,拉巴拉的官員圣地亞哥·奧蒂斯亦對口頭傳統(tǒng)充滿敬意。他認為,正是諸如女性收集皮安瓜黑貝這樣的日?;顒樱屵@些傳統(tǒng)得以世代傳承。他解釋道:“這可不是你爺爺一本正經地坐下來給你講故事。在捕魚勞作之時,各種故事會自然流露出來?!?/p>
奧蒂斯對推廣當地自然與文化結合的旅游業(yè)充滿熱情。賞鯨節(jié)的成功舉辦為此提供了契機。他滿懷信心地說:“這正是我們向世界展示自我的最佳時機?!?/p>
| 鯨之靈 |
布埃諾對于賞鯨節(jié)的愿景之一,是為非裔哥倫比亞人和巫納安人創(chuàng)造一個共享的文化空間,以往的他們主要通過貿易往來聯系在一起。當問及巫納安人最常吃的美食時,主廚奧拉一無所知。她解釋道:“我們的生活鮮有交集?!彼?,9月份活動的目的是以歌曲、手工藝品和故事的形式搭建起雙方溝通的橋梁。
清晨,在綿綿細雨中,受邀的布埃諾團隊乘坐由巫納安船長駕駛的小船,穿過一片茂密而古老的紅樹林,前往位于圣胡安河一條支流邊上的村莊。兩小時后,茂密的紅樹林逐漸消失,目光所及之處盡是帶著花邊的阿薩伊棕櫚樹。一只犀鳥低飛過河。船在河邊陡峭處靠岸,那里有泥梯幫助上岸。
村里的130多名居民都說巫納安語,同時也說西班牙語。許多巫納安婦女都是編織高手,用精細的棕櫚纖維和天然染料制作出雅觀、有光澤且結構堅固的籃子。恰逢村莊的一個重要節(jié)日——豐收節(jié),許多在外務工或學習的年輕人都回來了。從小孩到老人,每個人都把從哈瓜果中提取的藍黑色顏料涂抹在皮膚上,畫出各種各樣的圖案。39歲的奧托尼埃爾·查馬拉的上半身畫著雙之字形圖案,四條線在心臟處交匯。據他所說,這個圖案代表道路,因為他正在思考自己的學業(yè)和人生之路。
查馬拉在卡利市攻讀商業(yè)管理學位,同時還擔任村莊文化科的主任。據他所說,巫納安人祖上大多是水手,居住在像拉巴拉那樣的海灘上。盡管近幾個世紀他們生活在更內陸的地方,但河與海都是他們的歸屬。查馬拉說:“鯨保護著迷途暗海的旅人,還傳輸著與我們豐收息息相關的能量?!?/p>
查馬拉指出,正是在6月,也就是在座頭鯨前往馬拉加灣的路上,巫納安人會為這場盛宴作準備,召集所有家庭,祈求來年豐收。他說:“鯨的靈氣正是我們豐收的作物中所蘊含的靈魂?!?/p>
在享用了一頓豐盛的午餐(清蒸河魚和新鮮的阿薩伊果汁)后,布埃諾團隊向這座巫納安村莊道別。在穿越森林和紅樹林的途中,小船周圍飛舞著亮閃閃的藍蝴蝶。當船靠近大海時,這條河突然變得寬闊了起來。那一刻,就像許多人一樣,船上無人不想向鯨而行。
編輯:馬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