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素材1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痹S之。
——節(jié)選自左丘明《燭之武退秦師》
適用話題
愛國之心;知人之智;能言善辯……
運用場景
一、“愛國之心”主題
【示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古往今來,多少仁人志士,到了緊要關頭,面對國家危難時,挺身而出,勇往直前,為國家、為蒼生獻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熱,哪怕自己曾面臨過多少不公或冷遇。燭之武便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他滿腹才華,機智善辯,但由于長期未能被重用,胸中飽藏牢騷與委屈,以至于以“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為推辭;但在強烈的愛國之心與責任感的驅使下,他最終還是以國家利益為重,毅然答應出使。這一刻,燭之武是一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是一個直入敵營、無所畏懼的勇士?!袄象K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二、“知人之智”主題
【示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與自知相比,知人或許更為不易?!墩撜Z》有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誠哉斯言,知人方能善任,方能舉薦賢才。試想燭之武若無佚之狐舉薦,雖其心懷凌云之志,能言善辯,恐怕也只能湮沒無聞。后鄭國臨難,佚之狐慧眼識珠,果斷向鄭伯舉薦燭之武:“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說如果燭之武面見秦伯,一定能憑借口舌之功,智退秦國軍隊。燭之武感念佚之狐的舉薦和鄭伯的信任,于是“三寸之舌,強于百萬雄師;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歷史會銘記燭之武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更會鐫刻下佚之狐的知人之智。
課本素材2
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 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節(jié)選自莊子《庖丁解?!?/p>
適用話題
順應規(guī)律;熟能生巧;精益求精……
運用場景
一、“順應規(guī)律”主題
【示例】“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世而制”,這句出自《鹽鐵論》中的名言告訴我們:為人處世須審時度勢,順應時代潮流,講究因時、因世而為,便能游刃有余。庖丁能做到“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是因為其“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解牛本來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但對庖丁而言卻毫不費力,這背后就是因為他完全掌握了解牛的規(guī)律,了解牛各個筋骨交錯、筋肉相連之處,然后避開了堅韌的地方?,F(xiàn)實生活中,我們應當像庖丁一樣,順應事物的規(guī)律,避開鋒芒,因勢利導,而不能抱著“不撞南墻不回頭”的態(tài)度一味魯莽向前沖,這樣恐怕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還會讓自己很受傷。
二、“熟能生巧”主題
【示例】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寫下:“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闭^日積月累,方能熟能生巧。庖丁解牛,“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為何如此呢?那是因為庖丁解了數(shù)不勝數(shù)的牛,才會變得熟能生巧,不用看牛,就只用精神活動就可以將一頭牛分割得明明白白。正是因為他一次又一次地實踐解牛,才會變得精益求精,技藝精湛。對我們來說,這種精神品質尤其值得學習。放眼當下,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想要成功地做事,定要掌握熟能生巧的本領。學習應如庖丁解牛,熟能生巧方為道。
課本素材3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p>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p>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p>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p>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節(jié)選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適用話題
教育方式;禮樂治國;君子論道……
運用場景
一、“教育方式”主題
【示例】蘇聯(lián)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曾說:“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應該知道每個兒童的個性?!贝搜缘弥?。孔子以親切和藹的長者風范,通過輕松和諧的談話氛圍,讓自己的弟子各言其志,暢所欲言:子路志在“帶兵”,冉有志在“富民”,公西華志在“小相”,曾皙志在“禮樂”。在整個過程中,孔子或“哂之”,或無言,或“吾與點也”,看似淡然,卻時刻在觀察和記錄著學生,讓學生在循循善誘中發(fā)現(xiàn)自己。為人師須當如此,“合格”“不合格”之外,更該使學生明其優(yōu)缺,曉其個性。人生如航,這般良師便如長風、如舟,助我們掛云帆、濟滄海。
二、“禮樂治國”主題
【示例】“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边@種士大夫瀟灑適意的生活場景,難道不是太平盛世的一個縮影嗎?表面看,曾皙未談及治理國家的大事,似只在言游玩;可實際上,他所描繪的美好的春游場景,不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禮治”社會的景象嗎?當其時也,賢能在位,百姓各得其所,民風趨淳,民德歸厚,社會和諧,天下太平。這是曾皙心向往之的生活美景,也是孔子所追求的以禮樂治國的崇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