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萬物是相似的,越是沉浸在一條河流或者一座大山中,便越會知道,人不過是萬物中極小的一株樹、一陣風(fēng)。人所能改變的事物太少了,少到很多人的一生,如果不和其他人的人生有交集,就像沒有存在過一樣。包括我們的記憶,如果不及時寫下來,第二天便會被流水聲覆蓋。
有時候想,我們喜歡看不同的風(fēng)景,是因為我們的內(nèi)心過于平坦;我們想要吃不同種類的食物,是因為我們身體里缺少了這樣那樣的元素。越是深入自然,我越是覺得人需要經(jīng)歷一個更加完整的過程,之后才可以做人生的減法。若是再解釋得細(xì)致一些,就是一個人只有看遍了世界,才有資格說回到自我,正如只有精神富裕的人,才有回到儉樸生活的可能。
對于在城市里生活的現(xiàn)代人而言,不時地逃離城市,有助于人們對空間有更多的想象力。我有過在騰格里沙漠露營的經(jīng)歷,天空的星星如同一場聲勢浩大的游行,如果你一直抬頭看著天空,會迷失自我,會感覺到對龐大事物的恐懼。
星空的美有著極大的侵略性,大于我的童年。在我的鄉(xiāng)村生活經(jīng)驗里,冬夜的星星在雪地里也格外明亮。而在沙漠中,星星如同一曲音樂環(huán)繞在耳邊,仿佛伸出手便可以觸摸到。沙漠的風(fēng)聲、孤獨感,以及極度安靜下同伴的呼嚕聲,都加深了我對夜晚的理解。人類對于美的理解,如同我們向手機里錄入指紋一樣,需要多次摁壓自己的手指,多種角度的重合才能組成一個完整的指紋。美也是如此,我們所看到的景象只是美的指紋的一部分。假如一個人一生都沒有離開過自己的故鄉(xiāng),那么,他對于美的理解大概率是偏頗的。生活在單一視野里的人,他們需要更多形態(tài)的美來補充。
(摘自《人民文學(xué)》202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