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子于午間停歇在桐廬蘆茨風情小鎮(zhèn)的山腳邊,便是馬嶺古道的一個入口。
山路平緩,邊上并行一道溝渠,溪水潺湲。溝上,一些雜樹疏影橫斜。要數(shù)里白的羽狀葉子最吸引人,在溝那邊的坡上鋪成一堵堵綠墻。蜻蜓盤旋著,想追隨流水中的落葉當停機坪,可三番五次沒有停穩(wěn)。偶見小橋,幾根木頭、幾塊木板橫架于小溝上,便成了簡易橋。山路另一邊是青青竹林,還有各種雜樹,初顯秋色。不知名的鳥鳴和蟲聲一浪撲過一浪。
行道的樹干上幡條飄飄,是許多戶外旅游團隊留下的紀念,指引著我們前行。石臺階上鋪陳著各種夏的老葉、秋的新葉,要數(shù)銀杏葉最特別,扇子一般,蝴蝶也似。有栗子的毛殼開膛破肚躺在路邊,不知道是哪個饞蟲留下的。黃色的蝴蝶在周邊翻飛,上上下下,此刻我想它一定比我們更自在,它既能在山谷間翻飛,也能在樹叢中流轉(zhuǎn),還能追隨我們彩衣人的步伐。
走上高一點的平臺回首山澗,蜿蜒綿延,仿佛給青山系了一條綢帶。
拐彎處,一個山民手持一根青色的小竹棒,在撬著栗子,栗子散落一堆,這是他今秋正在開始的收獲。
木棧道下是一片稍顯寬闊的山谷,大塊的石頭裸露著黑色的脊背。
蟹坑口隧道中汽車隆隆在馬嶺道邊駛過。我們穿越公路進入小道,沿著臺階下行,溝水繼續(xù)緩緩流淌。窄路下是層層蔬菜地,不遠處就是一片現(xiàn)代化的新山村,粉墻黛瓦,感懷此間山民既能擁有一應現(xiàn)代化的生活,又不失世外桃源的悠閑自在。
岔路口,我們按照路標指示向百步街行走。高架路的大柱子深深地扎入山谷,回首,蟹坑口隧道的另一邊凌然頭頂。沿著山溪走,豁然開朗地遇見一個水潭,流水從高處的水面經(jīng)彎路的洞口噴涌而下,注入低處的平面。
攀越陡峭的臺階,進入茆坪,公路穿越而過,抬眼望四面環(huán)山。在茆坪綠道處拐彎下行。踩著紅色的楓葉,聞著濃郁的秋香。長棕蓼搖曳著紫色的小花,小雞在竹林里啄食,山民在村頭鋸木。上行,參差錯落的民居很多都是高大上。
千年古香樟,伸展虬曲的枝條,攬著百步街紅色長廊的一頭。長廊凌駕于青青溪水之上。溪水滋潤著片片菜畦,也養(yǎng)育著許多雜花,特別醒目的是紅色的美人蕉,火炬一般。路邊,一棵樹上枝條彎彎,綴滿了橙紅的果子,星星點點,趨近察看,是錯將柿子當作橘子了。
村口,雞棚鴨棚里的家禽洗著浴,拍著翅,啄著蟲,悠然自得。芋頭、山芋、玉米、南瓜,是山民的“畫作”,它們呈著斑斕的色塊。村前成片的田疇中,稻穗正醞釀著豐收的果實,狗尾草羞慚地在一邊垂下了頭。小蘭花羨慕地睜著細小的眼睛偷窺著。紅蜻蜓飛臨降落在一邊,仿佛來慶賀。青葙舉著美艷而毛茸茸的紫色花穗不愿做自我批評,它有自己的活法。甜蔗挺直著腰桿,顧自追逐著自己的夢。
村內(nèi),保存著眾多精美的古建筑,這些古老的建筑風格主要為徽派和江南傳統(tǒng)民居。胡氏宗祠、文昌閣、敘倫堂、文安樓、東山書院、富春江民生文化博物館等桐廬縣歷史古建筑組成一幅畫軸徐徐展開,粉墻黛瓦,馬頭墻頂,石門雕梁,盡顯古韻。門前有老嫗,或坐石凳,或坐竹椅,抓著一把綠葉,撕成條狀,說是用以捆扎粽子,好綠色的產(chǎn)品??!
上得臺階,我們又開啟奔赴石舍村的新旅。
漫漫山路上,鋪就著許許多多的石條,漸漸地,變成石子路。拐彎處,柳暗花明溪水闊,一條橫堤跨越其上,溪水跌落成瀑。溪水兩側(cè),一邊青山逶迤,一邊石壁高聳。
就在青山綠水之間,又孕育了一顆山地明珠石舍村,石舍村是富春江鎮(zhèn)最邊緣的行政村。建村由來已久,因為石頭多且有特色,早年間村民在此依山傍水之境就地取材,用石頭壘砌石舍,村子由此得名。厚載堂、金義堂、存仁堂組成了石舍明清古建筑群,它們經(jīng)歷歲月洗禮,呈現(xiàn)著一派古樸而典雅的氣韻。這片美麗的村莊終將脫穎而出,成為富春江畔一個山青、水秀、樹古、茶香、地福、人美的杭州“美麗鄉(xiāng)村”。
徜徉彎彎的馬嶺古道,見證一個個古村落,仿佛訴說著不盡的悠悠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