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家里吃飯,手機響了,顯示是一個陌生的座機號碼,但那個熟悉的區(qū)號讓我毫不猶豫地接通了。
36 年前,我在外地的一所大學求學,陌生的城市,交通和通信都不發(fā)達,和家里的聯(lián)系基本上依靠書信,偶爾逃課或者沒有課的時候坐校車去距離學校很遠的大郵局給父母打長途電話。后來,母親告訴我,那時辦公室的同事看到電話上顯示的區(qū)號,沒有拿起話筒就會喊母親:“你兒子的電話,快來接!”在母親同事的眼里,區(qū)號成了我的另一個身份。那時,家里買了臺小電視,本來沒有看電視習慣的祖母,在我去外地上學以后忽然也喜歡吃完晚飯看電視,但她只看《新聞聯(lián)播》后的《天氣預報》,每當播音員報出我上學的學校所在城市的天氣情況后,祖母總會自言自語幾句,然后才回屋休息。
曾經,區(qū)號連接了人們的情感、傳達了思念、緩解了相思之苦、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沿著光陰,這一串串不同的數字關聯(lián)了太多的故事,按下那一串數字,一條電話線便能連接家與遠方,讓心與心的距離不再遙遠。
后來畢業(yè)回到天津,工作之余,那時沒有手機,除了給分散在大江南北的同學們寫信,也常常彼此間打個長途聊聊天,對于剛步入社會尚未和新同事熟絡的同學們來說,每每接到外地打來的長途都是樂此不疲地第一時間接聽,即便通話要受環(huán)境和時間的影響,交流不便完全敞開心扉,但通話時的興奮,掛機后的輕松,是如今孩子們想象不到的暢快。
我有個女同學,家在哈爾濱,畢業(yè)回到家鄉(xiāng)工作,一次原本要撥給人在河北的同學弟問事兒,卻撥錯了電話,接通了遠在南寧的一個孩子的電話。我這個同學在電話接通后也不顧對方應聲,就一股腦地說了半天,電話那頭的小伙子耐心地聽著,聽完我同學所說的,小伙子耐心地安慰了她。從此,和我們想到的一樣,兩人成了朋友,相戀相愛了,后來,我同學遠嫁到了南寧,如今兩口子事業(yè)有成。
隨著時間的推移,固定電話逐步走進千家萬戶,于是各式各樣的電話本上記滿了電話號碼和區(qū)號,不僅可隨時了解遠方親人和朋友的近況,還可及時知道大家的需求,每次出差去朋友所在的城市前便可做好前瞻性的溝通,為此,長途電話讓很多人便有了一種別樣的情懷。
移動電話隨時隨地可傳遞信息的方便,是固定電話不可比擬的。從起初的大哥大到價值不菲的翻蓋手機再到3G、4G,再到如今的5G 智能手機,電話就像每個人親密的愛人,陪伴生活。
如今,很多家庭的固定電話都撤了,沒有過的根本就不屑來裝。固話也就是在公共場所或辦公室還能看到那曾經多么吸引眼球的身影,但那些區(qū)號卻印在了很多人心里,一輩子忘不了。從車馬郵路到即時通信,從見字如面到萬物互聯(lián),從單位有電話,到家家有電話,再到人人有電話,通信一代代演進更新,像一滴滴水珠一樣折射著社會的進步。
想想沒有手機、固定電話都不普及的年代,再看看現(xiàn)在城鄉(xiāng)處處高樓的時代,其實已經沒有人再留戀曾經簡單的生活,有很多時候,坐在桌子前,想起那些遠方的朋友和親人,想起那些曾經熟悉而如今陌生的區(qū)號,幸福感能不油然而生嗎?
有時,我還會翻開那些舊電話簿,看見那些筆記已經模糊的固定電話號碼時,心中不免有些憂傷。有一次我忍不住拿出手機,懷著忐忑的心情撥通了那些帶有區(qū)號的號碼,但大部分都已經成了空號。區(qū)號雖然只是通信發(fā)展的一小部分,但它承載了城市間的交流和歷史,這種歷史應該被珍視和傳承,如今,一本舊電話簿依然放在抽屜里,如果時光能夠倒流,那該有多好呀!
在這個智能手機、微信成為生活主角的時代,固定電話已成為日常生活中的配角。或許配角的作用沒有主角大,但它所傳遞的那份情今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