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形容人的舉止蠢傻或行為處事不得體之類的俚語,人們大抵會想起北方話里的“二百五”。無獨有偶,上海話里也有一個類似含義的數(shù)目詞,叫做“十三點”,或者省略“點”字,直接叫做“十三”。比方說,在日常生活中,甲乙兩人在一起講話,甲對乙講了許多,乙還是不領會,感覺傻里傻氣的,言語、行為不正常,這時候甲方就會脫口而出“儂只十三(點)”,就是“你這個蠢貨”的意思。
那么,為什么“十三”這個普普通通的數(shù)字,會衍生出這樣的含義呢?一種說法認為,“蠢”的同義詞“癡”這個字的筆畫恰好就是十三(點)劃?!笆c”也就是“癡”的暗語。另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十三點”的來歷,與流傳極廣、家喻戶曉的愛情傳奇“梁山伯與祝英臺”緊密相連。
在這個故事里,祝英臺女扮男裝求學,與同窗梁山伯情誼漸深。學業(yè)結束,祝英臺要回家,梁山伯熱情相送,引出了經(jīng)典的“十八相送”情節(jié)。一路上,兩人途經(jīng)潺潺溪流,溪邊蝴蝶翩躚起舞,祝英臺借此笑語盈盈地說道:“梁兄,你看那成雙成對的蝴蝶,恰似人間恩愛的夫妻,你我二人若也能如此相伴,該多好?!?行至一座觀音堂前,祝英臺又手指觀音像,嬌俏開口:“觀音大士都有金童玉女相伴,梁兄,你難道未曾想過,往后身邊也有佳人相隨?”偏偏這位梁山伯卻一臉憨直,撓撓頭,不明所以,反而責怪祝英臺:“賢弟,你今日怎的盡說些奇奇怪怪的話,莫要再打趣了?!?那模樣,活脫脫就是一只不解風情的“呆頭鵝”。
這樣一來,“梁山伯”就代表了那些在生活里反應遲鈍的人。加上在江浙一帶“梁山伯”這三個字可以用諧音讀成“兩、三、八”,而這三個數(shù)字加起來恰好就是“十三”。于是,“十三點”就成了“梁山伯”一詞的隱語,用來指代傻里傻氣的人。
有趣的是,“十三點”這個詞本來是“梁山伯”的隱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十三點”的通行程度越來越廣,舊時上海有人不好意思,或是不方便直接稱呼某人是“十三點”,轉(zhuǎn)而會使用一些委婉的說法。譬如“四七一一”,也是“十三點”的意思。這個隱語來歷很清楚,“四七一一”四個數(shù)字相加正好等于十三。另外還有個“金少山”,其實是“斤少三”的諧音,也用來指代“十三點”。這是因為,舊制一斤等于十六兩。一斤(十六兩)少了三兩,自然就是“十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