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五年那么呼兒嘿!始終如一那么呼兒嘿!開拓創(chuàng)新,科學求實,綠色發(fā)展,固沙源那么呼兒嘿!”每當這熟悉的旋律響起,我便想起那千里之外的林海,圖中的它那么優(yōu)雅,又那么美麗。
入眼滿是滾滾黃沙,遮天蔽地,叫人看不清眼前的路。風沙中一個小黑點正緩慢移動著,步伐有些力不從心,深一腳淺一腳。走近細看,是一個略顯老態(tài)的人,時光用刻刀為他添了幾道皺紋,風沙迷住了他的眼,幾道淚痕在臉上依舊清晰可辨。
一滴汗珠在發(fā)尖顫了顫,落在了他的睫毛上,他緩緩抬起手,全身發(fā)出噼里啪啦的響聲,這個形容枯槁的人才顯出幾分生氣。他抹了把汗水,將汗水甩飛出去,落在地上連水痕都沒留下。
他扛著幾株樹苗,是的,幾株樹苗。在一片沙源里,這幾株樹苗才是最稀有之物。他終于爬到這個小丘的頂上,放下樹苗,那里有幾個很早之前就挖好的洞。當他顫顫巍巍地將樹苗放進去時,沙源便有了新的生命。
以這棵樹苗為中心,綠色開始吞噬沙源。雖然緩慢,卻帶著不容置疑,如同一滴水掉入湖中,一圈圈碧綠的漣漪由中心擴散開來。從一九六二年到二零一七年,五十五年的不懈努力,五十五年的揮汗如雨,五十五年的勞動染綠了昔日的沙源,五十五年的勞動造就了全新的塞罕壩。
今日的塞罕壩,綠樹成蔭,一條碧練環(huán)繞著它,鳥雀在林中飛行穿梭,生機由內而外地散發(fā)出來,塞罕壩,這片最大的人造林,演繹了勞動改造世界的真實故事。
中國,作為一個發(fā)展大國,其人地關系日益緊張,過多的人口與有限的土地沖突不斷,一些難以利用的土地阻擋了國家的發(fā)展與進步。雖然勞動改變世界,為眾人所熟知,能真正付出實踐的,卻是少之又少。塞罕壩的奇跡,讓人們知道勞動不僅可以改善自身生活條件,也能為祖國發(fā)展作出貢獻。這種方法雖然簡單,卻很艱難,但也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的。與其在書房里捧書怒怨生不逢時,不如用這種簡單的方式,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塞罕壩的奇跡離我們并不遙遠,它依舊是由我們人類用雙手創(chuàng)造的,它不需要家底殷實,也不需要智力超群,它是簡簡單單、堅持不懈、用汗水澆筑的高地。它是一步一個腳印建立起來的,所以,請隨著先人的腳步,或者另辟蹊徑,用雙手、用勞動來復興偉大中國的夢。
請相信,真的有人過著你想要的生活,也有人做著你不想做的事,他們在塞罕壩上、在青藏鐵路上、在港珠澳大橋上,也在祖國的大地上。
(指導教師:閻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