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jié)當(dāng)天,我恰好不在香港,因此特地于節(jié)日前兩日去看望母親。晚上9點多,我到了她居住的大樓,搭電梯到她所住的樓層,穿過長而陰暗的走廊來到她家門前,拉開鐵閘,按了門鈴,卻無人應(yīng)門。
沒有意亂心慌,沒有懼怕?lián)?,只因“知母莫若子”,口水多過茶的她肯定又在“煲電話粥”。
果然,屋內(nèi)傳來她的聲音,噼里啪啦地說個不停。母親的嗓門向來響亮而亢厲,明明只是跟老友閑聊家常,聽來卻易讓人誤以為她們在吵架。
隔著木門,我抬高聲調(diào),喊道:“阿媽!阿媽!開門呀!”然而全無效果,她繼續(xù)說,一直說,聲浪徹底掩蓋了我的呼喚。老話說“窮極喊天,痛極喊娘”,我打小已經(jīng)明白,我喊娘是沒用的,因為母親只善于說話而無心聆聽,我喊得再大聲,她都難聽見。
本來我可以再用力拍門,甚至按爆門鈴,用最大分貝的聲音不斷喊娘,可是我選擇不這么做,寧可呆呆地站在門外守候——等待她講夠了,電話收線了,再呼喚她。
誰忍心打斷她呢?“煲電話粥”的母親,語調(diào)是如此愉悅、興奮,情緒是如此激昂、投入,她和老朋友無所不談,從前幾日飲茶吃了什么點心,到打算過兩天去吃什么西餐;從東家的長處,到西家的短處;從誰的兒子如何孝順,到誰的女兒生了什么疾病……什么都談到了,什么都被我偷聽到了。剎那間,我發(fā)現(xiàn)她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以外有著另一個豐富的世界,這個世界雖然只存在于她滔滔不絕的話語里,但之于她,是真實無比的,能給她帶來極大的滿足感。
坦白地說,個中的滿足感想必比跟我聊天獲得的要多十倍。每回當(dāng)我跟她面對面坐下,她總是獨(dú)白般說個不停,而我總是自顧自地低頭刷手機(jī),只偶爾回應(yīng)一句“嗯”,敷衍了事。“假裝聆聽”幾乎是我在經(jīng)濟(jì)供養(yǎng)以外所能盡的“孝道責(zé)任”了,世間許多母子在感情上雖然“恩重如山”,在溝通上卻往往只能“相敬如賓”,不沖突、不吵架已屬難得,而我和她,不幸地,亦屬此列。
所以這個晚上,我其實略感自豪,但更多的是感到溫暖。我無法給母親創(chuàng)造聊天的快樂,可是我付出了時間和耐心,不打斷她的聊天樂趣。我讓她自在地跟老朋友聊個沒完沒了,她不知道,她的兒子獨(dú)自站在幽暗的長廊里等待她掛線,等了整整17分鐘。
17分鐘之后,她掛電話了嗎?
沒有,只不過我決定先到附近的公園散步,然后再去社區(qū)里的小店買些水果。她愛吃的杧果和葡萄,我買了兩大包,然后才再一次登門造訪。此時又過了大概40分鐘。當(dāng)我重新來到她家門前,屋內(nèi)總算沒有聲音了。我按鈴,她開門,驚訝地問:“咦,怎么這么晚還來看我?”
我笑而不答,進(jìn)屋后找地方坐下,變成她今晚的另一個聆聽者。
(夜 弦摘自花城出版社《你不必著急成為一個大人》一書,陳 曦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