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在西安出土了一塊墓志。它的銘文不僅顛覆了史書記載,也還原了一段塵封千年的友情,上官婉兒的形象從此被逆轉(zhuǎn)。
公元677年,上官婉兒13歲,被武則天召見。武則天評價她:“聰達(dá)敏識,才華無比?!睆拇怂粼谖浜笊磉叄c最得寵的太平公主成為密友。
史書記載,上官婉兒先后嫁過兩位皇帝,13歲被武則天安排嫁給唐高宗,封為正五品才人。在唐代,女子想在官場發(fā)展,有兩個途徑:一是做常規(guī)女官,但最高只能做到正五品的尚宮;二是嬪妃職級,最高能做到一品。當(dāng)時的唐高宗已是暮年老人,和上官婉兒沒有夫妻之實,武則天安排她嫁給高宗,更多是為了培養(yǎng)得力助手,讓她更快升遷。
公元696年,上官婉兒32歲。武則天安排她處理百司奏表,參與政務(wù)。此時的她雖無宰相之稱,卻有宰相之實,人們叫她“巾幗宰相”。
第二段婚姻,上官婉兒嫁給了武則天和唐高宗的兒子李顯。武則天晚年政局動蕩,上官婉兒和太平公主聯(lián)合太子李顯發(fā)動“神龍政變”,武則天正式退位,李顯成了新帝。李顯登基后,封上官婉兒為昭容,地位僅次于韋皇后,負(fù)責(zé)內(nèi)詔等重要工作。史書中說,這時的上官婉兒已成為韋皇后的心腹,私生活極其混亂,權(quán)欲熏心。但墓志銘與史書記載完全不同。墓志銘中提到,上官婉兒曾多次以死勸諫皇帝,收回立安樂公主為皇太女的命令,甚至不惜自貶為婕妤。她主動聯(lián)合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幫助更具政治能力的李旦、李隆基父子獲得政權(quán)。
既然是功臣,為什么李隆基還要誅殺上官婉兒?因為政治斗爭。他在向他的親姑姑太平公主示威。
歷史向來由勝利者撰寫,碑文則寄托了對逝者的思念。在上官婉兒的墓志銘中,我們除了讀到一個與史書記載完全相反的上官婉兒,也讀出了太平公主對她深厚的情誼。上官婉兒死后,太平公主悲痛萬分。她親自請愿恢復(fù)上官婉兒的昭容身份,贈五百匹絹厚葬,還安排人將上官婉兒的詩集整理成冊——對于一生沉浸于文字的人,這應(yīng)該是最知心的懷念吧。
大約百年后,唐德宗時期的詩人呂溫作《上官昭容書樓歌》懷念上官婉兒。他寫道:
漢家婕妤唐昭容,工詩能賦千載同。
自言才藝是天真,不服丈夫勝婦人。
呂溫是從文學(xué)角度,贊賞這位女子的才情絲毫不輸于最負(fù)盛名的男人。
在唐睿宗、玄宗朝三次擔(dān)任宰相的張說,稱贊上官婉兒“兩朝專美,一日萬機(jī),顧問不遺,應(yīng)接如響”。這更像一位同僚的肯定——只有做到那個位置,才能理解她的工作能力和政治智慧。
上官婉兒自己寫過一首《彩書怨》,字里行間是深宮中的孤寂:
葉下洞庭初,思君萬里馀。
露濃香被冷,月落錦屏虛。
欲奏江南曲,貪封薊北書。
書中無別意,惟悵久離居。
為什么同一個人,在政敵唐玄宗、摯友太平公主、詩人呂溫、同僚張說,以及她自己的筆下,是截然不同的狀態(tài)?
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立場和角度,所言未必是謊言,但也很可能掩蓋了很多不為人知的真相。
(摘自《自在》)
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作者,而生活則是一位苛刻的編輯。它不斷刪減我們的草稿,直到只剩下那些真正重要的章節(jié)。所以,別擔(dān)心你的故事不夠精彩,重要的是它真實且獨一無二。
——[美]喬治·桑德斯《林肯在中陰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