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zhí)ь^”這三個字,相信我們都不陌生。在民間,這是個挺有紀念意義的日子,日期是農歷的二月初二,其淵源是傍晚時分,代表著龍角的兩顆星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我們的祖先特別看重這一天:龍?zhí)Я祟^,接下來雨水就會從天而降,然后就是種莊稼的日子了。作為農耕民族,沒有什么比有個好收成更重要了。
在談龍角星之前,我們先說說這條龍,它并非完全的想象,而是人眼可見的存在——中國星官中的東方蒼龍,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個星宿,大致在黃道十二星座中的室女、天秤、天蝎、人馬座一帶,“定型”大約在殷商時期。甲骨文中的龍,形象就與東方蒼龍七宿中前六宿的連線非常接近。其中對應龍頭和龍角的,就是東方蒼龍中的第一宿——角宿,包括角宿一和角宿二這兩顆星,前者在下,后者在上。其中角宿一更亮一些,全天恒星亮度排行榜上的座次是第十五名,角宿二則要暗很多,大約和北斗七星中最暗的一顆“天權”差不多。
《周易》里的“見龍在田”意思是“在田野盡頭的地平線上看見了龍”——雖然星空中露出來的基本就是龍頭和龍角?!吨芤住烦蓵谖髦?,這么一算,也有差不多3000年的歷史。
但是,如今農歷二月初二傍晚的星空會讓你失望——龍角完全看不到。那么問題來了,農歷二月二的龍角哪兒去了?
原因之一,是當年的龍角和現(xiàn)在的龍角不是一回事兒。有說法是:在幾千年前,東方蒼龍的兩只角,其中一只是角宿一;另外一只叫“大角”。
大角星,是順著北斗星的勺子把兒這條曲線劃下來,自然延長后會碰到的一顆黃色亮星,恒星亮度排行榜上的第四把交椅,在中國北方,亮度更是僅次于天狼。這是個明顯到城市肉眼觀測也毫無壓力的目標,升起來的時間也比角宿一要早,足以先聲奪人,但經過人們精確測量,它被挪進了亢宿,再加上它距離黃道太遠的緣故,最終給角宿二讓了位置。
另一個原因叫作“歲差”——討論二月二龍角星傍晚“玩失蹤”的事,這個概念無論如何也繞不開。它源于地球真正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為365天6小時9分10秒,而不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回歸年——365天5小時48分46秒。兩者大概相差20分鐘,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歲差”。
相信大家小時候都玩過陀螺,當陀螺逐漸慢下來,我們會發(fā)現(xiàn),它的旋轉軸會繞著與地面垂直的軸線,來回旋轉搖晃,軌跡是一個圓形。地球在公轉和自轉之外,也會呈現(xiàn)出一種陀螺般的“搖頭晃腦”,順便說一句,地球自轉軸劃一圈兒的時間要比本身的自轉和公轉時間長得多,大概是25800年。
歲差形成的原因,源于地球不是一個完美球體,它赤道略鼓、兩極略扁,所以太陽和月亮對隆起部分的引力,讓地球自轉軸的空間指向并不穩(wěn)定,這便是歲差形成的根本原因。因而,“龍?zhí)ь^”的日期和時間受歲差影響而逐漸推遲。大約每過1000年,“抬頭”的時間會推遲1小時——如果不考慮恒星的自行等因素,假如2025年4月15日的龍角星是晚上7點從某地的地平線上升起來,那么3025年的時候差不多就要晚上8點了。
如今的龍?zhí)ь^,若按照代表龍角的兩顆星——角宿一和角宿二露出地平線來定義,想在傍晚看到它們,難度不小。不利因素包括建筑物太多太高遮住了地平線,低空大氣的消光作用。城市的大氣污染和光污染,還有太陽的余暉久久不散等等。為方便觀測,這里放寬些要求,暫且算角宿一來到地平線上10度左右時的位置。時間在太陽落下地平線45分鐘左右,此時很多星星已經在夜空中出現(xiàn)。以北京為例,這個日期大概要在4月15日前后。如果按照龍?zhí)ь^最正統(tǒng)的定義,只看兩只龍角——角宿一和角宿二露出地平線的時間,則在清明節(jié)假期,同樣在4月份。
(責編:馬南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