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預測東烏珠穆沁旗鎢礦床1號礦體深部變化趨勢,在對礦區(qū)地質(zhì)特征和礦床成因研究基礎上,開展了系統(tǒng)野外地質(zhì)調(diào)查、流體包裹體測試及地球化學等相關研究工作。發(fā)現(xiàn)1號礦體受北西向斷裂控制明顯。礦體具多期多階段成礦特點,結合格里戈良原生暈軸向分帶法研究得到1號礦體原生暈軸向分帶序列自上而下為Mo-F-Li-Au-Sn-W-B-As-Be-Ag-Zn-Cd-Cu-Pb-Bi-Ba,具備明顯“前緣暈+尾暈共存”“前緣暈+近礦暈共存”疊加組合特征。結合W元素異??臻g分布特征、成礦流體包裹體特征,推斷1號礦體向深部(8中段以下)仍具有較大找礦潛力,并通過鉆探成功驗證,表明東烏珠穆沁旗鎢礦床深部仍存在較大增儲潛力。
關鍵詞:原生暈;軸向分帶;深部預測;東烏珠穆沁旗鎢礦床;內(nèi)蒙古;流體包裹體
[中圖分類號:TD15" P618.2 文章編號:1001-1277(2025)04-0092-10 文獻標志碼:A doi:10.11792/hj20250417 ]
引言
東烏珠穆沁旗鎢礦床位于古亞洲成礦域二連—東烏旗CuAgPbZnSnWFeAu(Ⅲ級)成礦帶,成礦條件優(yōu)越[1],金屬礦產(chǎn)資源豐富。該礦床位于東烏珠穆沁旗北部薩麥蘇木境內(nèi),礦床開發(fā)始于1971年,至今已有50余年的勘查開發(fā)歷史,礦床規(guī)模達中型,為典型的中高溫熱液石英脈型礦床[2]。以往研究表明,東烏珠穆沁旗鎢礦床形成于燕山期,北西向斷裂為主要控礦因素,多期次巖漿熱液活動提供了豐富熱源及礦源[3]。以往研究成果為本次研究提供了扎實基礎資料,但以往地質(zhì)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礦體地質(zhì)特征方面,針對礦床地球化學特征及深部礦體賦存狀態(tài)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少。
隨著礦山逐年開采,可采資源匱乏,“攻深找盲”成為延長礦山服務年限的關鍵,深部找礦理論研究對礦山生產(chǎn)指導意義尤為重要。原生暈軸向分帶預測法對于熱液礦床深部預測工作具有良好指導作用[3]。筆者選擇礦區(qū)最具代表性的1號礦體,開展了原生暈樣品采集測試及研究,通過采用相關分析、聚類分析、因子分析及地球化學異常分析等研究方法,結合流體包裹體數(shù)據(jù)等信息,對深部進行了靶區(qū)預測,并開展了鉆探驗證,取得了較好的找礦效果。
1成礦地質(zhì)背景
東烏珠穆沁旗鎢礦床位于華北克拉通與西伯利亞板塊間古亞洲洋閉合形成的增生造山帶中東部,屬西伯利亞板塊東南緣伊爾施早古生增生帶。大地構造位置位于大興安嶺—蒙古—阿爾泰弧形構造帶東翼東烏旗復背斜[4-7]。
區(qū)域地層主要有泥盆系、侏羅系、新近系及第四系(見圖1)。其中,泥盆系地層主要為安格爾音烏拉組(D3a),主體為一套砂巖、板巖地層;侏羅系地層主要為紅旗組(J1h),主體為一套砂礫巖、火山碎屑巖地層;新近系與第四系主體分布在南東側(cè),主要為半固結的紅土層與河床洪沖積物。
區(qū)域構造發(fā)育,總體可分為北東向與北北東向2組。北東向構造由一系列龐大且構造形跡組分極為復雜的擠壓帶、褶皺、壓性斷裂及北東向分布的帶狀、條帶狀巖漿巖組成,具長期性、多期次活動特點,活動時間為華力西期—燕山晚期。華力西晚期構造活動導致大規(guī)?;鹕絿姵黾盎◢弾r侵入,同時形成一系列坳陷及隆起帶。坳陷控制了侏羅系地層沉積分布。北北東向構造主要展布于礦區(qū)以北地區(qū),繼承并改造了北東向構造并于燕山期進一步發(fā)展形成,其構造形跡為北東向20°~35°,地貌上表現(xiàn)為隆起與盆地相間排列特征。
區(qū)域處于華力西期白音烏拉—東烏旗北北東向巖漿帶與燕山期北東向濱太平洋構造域大興安嶺巖漿巖帶疊加交會部位,巖漿活動強烈,以燕山期為主,總體為一套花崗質(zhì)深成侵入體,包括黑云母花崗巖、似斑狀二長花崗巖、二長花崗巖等(見圖1)。其中,黑云母花崗巖在區(qū)域內(nèi)分布集中,巖體長軸與區(qū)域構造線展布方向基本一致,一起構成區(qū)域構造隆起帶。
2礦床地質(zhì)特征
2.1礦區(qū)地質(zhì)
礦區(qū)地層主要包括上泥盆統(tǒng)安格爾音烏拉組角巖(D3a1)、下侏羅統(tǒng)紅旗組(J1h)輕變質(zhì)砂礫巖、侏羅系中上統(tǒng)滿克頭鄂博組(J2-3mk1)火山碎屑巖、新近系上新統(tǒng)寶格達烏拉組(N2b)黏土巖-砂礫巖及第四系(Q)(見圖2)。其中,安格爾音烏拉組角巖為本區(qū)重要賦礦地層,位于礦區(qū)Ⅶ勘探線南東側(cè),地表未出露,均為鉆探工程揭示,為鎢礦體重要圍巖之一。其性質(zhì)屬硅鋁酸鹽,常見巖性主要為二云母角巖、綠泥絹云母角巖、絹云母角巖、絹云長英角巖。
礦區(qū)基本構造格架為多階段多期次活動的北東向、北西向2個方向的交叉斷裂,構造活動大致分3期。
1)沙麥巖體形成后期初始形成了北西向、北東向共軛壓扭性節(jié)理組,后逐漸追蹤演化成北西向、北東向共軛張扭性斷裂。北東向斷裂活動具持續(xù)多階段性,在鎢成礦后期再次活動對礦體造成一定破壞。斷裂內(nèi)蝕變發(fā)育,具有強烈泥化、高嶺土化,構造角礫巖磨圓度高,角礫成分以角巖、花崗巖碎石殘塊為主,碎裂含鎢石英脈角礫次之。該斷裂走向30°~47°,總體傾向南東,傾角50°~70°,縱剖面上顯示為舒緩波狀曲面。
2)北東向壓扭性斷裂,此斷裂不甚發(fā)育,僅在礦區(qū)西北部出露明顯,沿斷裂充填的石英脈截切第一期北東向張扭性斷裂內(nèi)巖脈。該斷裂內(nèi)石英脈走向為60°~75°,一般不含礦,較大脈體呈舒緩彎曲,自然尖滅,較小脈體則沿直線延展,表現(xiàn)為壓扭性特征。
3)先形成北西向壓扭性節(jié)理,后經(jīng)多階段活動演化為北西向張扭性斷裂,為控礦主干斷裂,嚴格控制礦體空間展布。各礦體呈脈狀、透鏡狀,分支復合、尖滅側(cè)現(xiàn),膨大狹縮現(xiàn)象普遍,總體顯示張扭特征。斷裂的多期次活動致含鎢熱液流體多次灌入后多期多階段不均勻沉淀成礦。
礦區(qū)巖漿巖以早白堊世殼源黑云母花崗巖(129 Ma±1 Ma)為主[1],空間上為沙麥巖體向南東舌狀突出部位,巖體呈北東向展布,接觸面產(chǎn)狀多南東傾,傾角(40°~60°)較緩,反映巖體剝蝕深度相對較淺,產(chǎn)狀整體受北東向構造控制,屬被動就位特征,為伸展背景產(chǎn)物[7-10]。
2.2礦體特征
礦區(qū)內(nèi)已發(fā)現(xiàn)礦體550余條,其中達工業(yè)品位的礦體有77條[2]。礦體多密集成群分布于沙麥巖體內(nèi),少數(shù)分布于該巖體附近角巖地層中,走向295°~305°,呈石英、云英巖細脈型和大脈型2類近平行排列。礦體厚度差異懸殊,線脈級厚0.001~0.05 m,細脈級厚 0.05~0.20 m,細脈和線脈多受壓扭性節(jié)理控制,不具工業(yè)意義。大脈型礦體厚度普遍0.8~3 m,受北西向張扭性斷裂控制,主要表現(xiàn)為穩(wěn)定含鎢石英脈,上下盤無規(guī)律斷續(xù)不等厚分布含鎢蝕變云英巖。主要的5條礦體平面上由南西至北東近等距平行排布,北西散開,南東收斂。剖面上4號、2號、1號、3號、5號礦帶,以1號礦帶為“中指”,指尖向上展開,呈“手掌狀”展布。各礦體在平面表現(xiàn)較平直,局部略呈舒緩波狀,剖面上分支復合、尖滅側(cè)現(xiàn)、膨大縮小明顯,總體形態(tài)向上發(fā)散,向下向1號礦體方向收斂。
1號礦體目前長約645 m,平均厚 1.58 m,最大傾斜延伸約310 m??傮w走向305°,近地表傾向南西215°,900 m標高以下則反傾為北東,陡傾,傾角81°~90°。礦體總體形態(tài)呈舒緩波狀的弱折線形,上大下小,WO3平均品位2.75 %。局部分支復合、尖滅側(cè)現(xiàn)特征明顯,分支細脈一般延伸30~90 m后自然尖滅。因其為礦區(qū)內(nèi)支柱礦體,本次選擇該礦體進行地球化學研究及深部找礦預測工作。
2.3圍巖蝕變及礦化
熱液蝕變主要包括自變質(zhì)蝕變鐵白云母化、云英巖化、絹英巖化、硅化、角巖化、綠泥石化,次為螢石化、碳酸鹽化、高嶺土化。賦礦段礦石礦物以黑鎢礦為主,次為黃鐵礦,偶見輝鉬礦、方鉛礦、閃鋅礦(見圖3)。脈石礦物以石英、白云母、黑云母為主,鉀長石、鈉長石次之。
2.4成礦期次
成礦期次分4期,①云英巖-黑鎢礦期:構成含黑鎢礦云英巖和含黑鎢礦云英巖化花崗巖組合,礦物為黑鎢礦、石英、鐵白云母、白云母、黑云母、黃玉等,黑鎢礦以浸染狀為主,斑塊狀次之。②石英-黑鎢礦期:該期含鎢石英脈明顯切割云英巖-黑鎢礦期含黑鎢礦云英巖,多期脈動構造頻繁,黑鎢礦多呈礦塊、礦巢等集合體產(chǎn)出。③硫化物期:礦化微弱卻分布廣泛,礦物組合為金星散狀或團塊狀分布的輝鉬礦、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等。④螢石期:礦物一般為紫褐色、雜色螢石等,綠泥石次之,預示鎢成礦作用基本結束。各期次主要礦物生成順序見圖4。
2.5礦床成因
東烏珠穆沁旗鎢礦床位于大興安嶺—蒙古—阿爾泰弧形構造帶東翼東烏旗復背斜帶,在燕山期中晚侏羅世—早白堊世,區(qū)域上擠壓背景逐漸轉(zhuǎn)換為伸展背景,致近地表巖石圈物質(zhì)快速拆沉,深部含礦巖漿物質(zhì)迅速上侵。巖體上隆作用及區(qū)域北東向、北北東向斷裂活動使沙麥巖體內(nèi)部、頂部及外圍形成不規(guī)律放射狀裂隙或斷裂。隨后中高溫含礦熱液沿北西向次級賦礦斷裂從深部貫入,在分異演化中不斷釋放熱源。包裹體測試成果顯示,熱液類型為中高溫型,以H2O-CO2三相包裹體為主,完全均一溫度為227 ℃~311 ℃,成礦流體為低鹽的H2O-NaCl-CO2±CH4流體體系[1]。深部中高溫、低鹽度巖漿熱液和淺部低溫低鹽度大氣降水混合引起成礦熱液溫度驟降,鎢元素快速沉淀,形成巖漿期后中高溫熱液石英脈型鎢礦床。
3礦體地球化學特征
為研究1號礦體原生暈地球化學特征,本次利用礦山開拓工程在1,3,5,7,8中段共5個中段進行了系統(tǒng)采樣,共采集樣品195件,采樣點距5~20 m,采集樣品為1號礦體內(nèi)含鎢石英脈及賦礦圍巖構造裂隙內(nèi)各類熱液蝕變充填物。參考DZ/T 0248—2014" 《巖石地球化學測量技術規(guī)程》中典型石英脈型鎢礦床指示元素和以往礦山區(qū)域性礦調(diào)資料[1],本次選擇銅、鋇、鉍、硼、錫、砷、鋰、鎘、鉛、金、銀、鈹、鉬、鎢、氟、鋅共16種元素分析測試,采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zhì)譜(ICP-MS)法測試。測試工作由華北地勘生態(tài)資源檢測中心(河北)有限公司(甲級資質(zhì))承擔。
3.1元素相關系數(shù)分析
根據(jù)采集的195件樣品測試數(shù)據(jù),結合元素相關系數(shù)矩陣(見表1)可知:
1)Ag與Pb相關系數(shù)0.830,Ag與Bi相關系數(shù)0.656,Pb與Zn相關系數(shù)0.524,Pb與Cd相關系數(shù)0.591,Zn與Cd相關系數(shù)0.866,表明Ag、Pb、Zn、Cd、Cu、Sn、Bi元素親和性較明顯。由于上述各元素為典型中高溫指示元素,指示可能具備中高溫多金屬成礦的可能。
2)F與中溫指示元素Cd、Zn、Sn及低溫指示元素Ba、B、Li、Be等相關系數(shù)均大于0.50,反映礦區(qū)內(nèi)熱液活動的多期次演化特征明顯,成礦流體自高溫元素到低溫元素組合均具備,同樣反映出熱液流體演化的復雜性。
3)W既是礦區(qū)成礦元素,也是高溫指示元素,與其他元素相關系數(shù)普遍偏小,反映鎢成礦較為獨立,與其他元素富集階段不一致特征,也與含鎢石英脈中除黑鎢礦以外的其他金屬礦物含量較少的野外實際現(xiàn)象一致。
3.2聚類分析
采用Person相關系數(shù)法對195件樣品的16種元素開展了R型聚類分析,結果見圖5。由圖5可知,16種元素簇群性明顯,在相關系數(shù)為0.65水平可明顯分為3個聚類組合:①Ag-Pb-Bi元素組合;②Zn-Cd元素組合;③Sn-Li-F-Be-Ba元素組合。
其中,Ag-Pb-Bi元素組合為典型多金屬成礦組合,表明礦區(qū)至少存在一期中高溫多金屬富集活動。Sn-Li-F-Be-Ba元素組合為中低溫元素組合,可能與低溫熱液活動有關。鑒于花崗巖中普遍富含上述各類元素,推斷可能與花崗質(zhì)巖漿晚期活動演化形成的熱液有關;Zn-Cd元素組合為中溫元素組合,其相對偏于與Sn-Li-F-Be-Ba元素組合成簇群分布,反映其可能是巖漿活動晚期熱液作用產(chǎn)物;W元素與其他元素簇群關系不明顯,同樣顯示出其成礦獨立性。
3.3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通過降維將關系緊密的元素聚在一起,以便于提取解釋元素特征,降低需分析元素數(shù)目及問題的復雜性,可進一步探討元素在地質(zhì)演化過程中的遷移富集規(guī)律,降低元素遷移因素分析復雜性[11-15]。本次研究運用SPSS19.0(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PSS)進行因子分析,當累計方差貢獻率達79.419 5 %時,共提取5個主因子(見表2),基本包含原始變量大部分信息。
F1因子主要荷載因子特征值6.763 4,為Sn-Li-F-Zn-Be-Cd元素組合,是以中溫元素為主的綜合中低溫元素組合,元素組合多樣,主要反映中低溫熱液活動。
F2因子主要荷載因子特征值2.763 0,為Bi-Ag-Pb元素組合,是以中溫元素為主的中高溫元素組合,反映了本區(qū)存在一次以Pb、Ag、Bi元素為主的中高溫熱液活動。這與野外編錄中局部發(fā)現(xiàn)的星點狀方鉛礦、輝鉍礦等硫化物吻合。
F3因子主要荷載因子特征值1.148 9,為W-B元素組合,是以W元素為主的高溫元素組合,同樣表明W元素成礦較為獨立,與相關分析、聚類分析結果一致,該期熱液活動與其他期次熱液活動關聯(lián)性較小。與礦區(qū)內(nèi)含鎢石英脈中富含呈團塊、星散狀分布的黑鎢礦,但其他金屬元素不明顯的野外特征一致。
F4因子主要荷載因子特征值1.077 9,為Au-As元素組合,是一套中低溫元素組合,側(cè)面反映出局部疑似存在以Au元素為主的較弱中低溫成礦活動。
F5因子主要荷載因子特征值0.954 0為Cu-Cd-Zn元素組合,是一套典型中溫元素組合,該期次活動可能位于鎢沉淀后期硫化物階段,以云英巖化蝕變花崗巖中呈星散狀的黃銅礦、閃鋅礦為特征。
3.4元素縱剖面異常特征
1號礦體的4勘探線—9勘探線1中段—7中段為目前礦山主采區(qū)域,W異常與其吻合性較高,顯示了鎢富集成礦主要位置(見圖6)。W異常呈三級濃度分帶,具多個濃集中心,反映了含W元素熱液在石英脈內(nèi)部多次脈動成礦及不均勻沉淀特征。近地表呈現(xiàn)開口未封閉狀態(tài),考慮礦床淺部受到一定剝蝕。各中段W高值點呈串珠狀分布。高值點連線預示礦體向南東側(cè)深部側(cè)伏,側(cè)面反映了含鎢熱液流動方向,W異常向深處在6中段趨于收緊,但在7中段、8中段則出現(xiàn)新的W異常,且向深部尚未封閉,推斷為北西向張扭性斷裂存在膨縮現(xiàn)象,導致含鎢熱液在深部尖滅再現(xiàn),上部W異常與已知的1-1號礦體位置基本吻合。7中段、8中段出現(xiàn)的W異常與目前深部側(cè)現(xiàn)的1-2號礦體位置大體呼應,且下部W異常向深部未封口,推斷1-2號礦體在深部沿W高值帶仍有一定成礦空間。
其余元素中,Au、As異常具三級分帶,二者分布范圍總體一致,位于W異常中部和邊部,反映出高溫元素成礦與中低溫元素成礦具一定相斥性。As異常與礦區(qū)內(nèi)多期活動錯斷礦體的南東向隱伏斷裂位置吻合,表明異常分布受斷裂控制特征明顯,該斷裂可能是成礦熱液上升的通道。Cu、Cd、Pb、Zn異常亦位于W異常邊部,反映出上述元素富集與W主成礦期關系不大,局部出現(xiàn)Cu、Cd、Zn、Ag元素散點高值異常,推斷為金屬硫化期局部伴生方鉛礦、閃鋅礦等硫化物所致。另外,F(xiàn)、B、Ba、Li、Be、Ag、Sn等元素多呈孤點狀異常零散分布,總體規(guī)律性不明顯,且濃集強度不高,反映其可能為巖漿期后熱液初始富集,且尚未達礦化程度。
4礦體原生暈軸向分帶特征
原生暈異常分帶是礦體三維空間概念,包括軸向分帶、橫向分帶、縱向分帶、垂直分帶和水平分帶[16-21]。其中,軸向分帶是指在原生暈異常內(nèi)部的異常沿礦液運移方向上的分帶。熱液礦床原生暈軸向分帶理論是尋找隱伏礦的原理基礎,因此采用原生暈軸向分帶進行本次研究。原生暈軸向分帶研究以JI.H.奧甫欽尼科夫和格里戈良等研究成果最具代表性。本區(qū)采用格里戈良原生暈軸向分帶法,通過計算礦體背景值→線金屬量→標準化→分帶指數(shù),根據(jù)元素分帶指數(shù)最大值所在的中段,確定本區(qū)初步分帶序列為:(Mo、Li、F)-(Au、W、Sn、B)-(As、Be)-(Ag、Cu、Zn、Cd)-(Pb、Bi、Ba)。對同一中段出現(xiàn)多種分帶元素則通過變化指數(shù)和變化指數(shù)梯度確定順序,最終得出1號礦體原生暈軸向分帶序列自上而下為:Mo-F-Li-Au-Sn-W-B-As-Be-Ag-Zn-Cd-Cu-Pb-Bi-B(見表3)。
參考典型贛南地區(qū)石英脈鎢礦床軸向分帶序列,結合礦區(qū)實際情況,選擇As、Mo、F、Li為前緣暈指示元素,Au、W、Sn、B為近礦暈指示元素,Zn、Cd、Cu、Bi為尾暈指示元素。分析如下:
1)前緣暈指示元素As、Mo、F、Li出現(xiàn)在近地表1中段1 010 m標高,As、Mo異常向上未封閉,說明地表礦露頭遭受了淺剝蝕作用,且指示了深部1中段—7中段694~1 010 m標高316 m高差內(nèi)的已知礦體。
2)前緣暈指示元素As、Mo、F、Li再次出現(xiàn)在5中段、6中段780~820 m標高,As、Mo異常濃集中心明顯完整,與已知礦體Au、W、Sn、B近礦暈指示元素互相疊加,形成了化學疊加暈,指示8中段以下更深空間成礦可能性。參考已知礦段前緣暈指示的316 m高差預測范圍,推測至少464~695 m標高為深部新的找礦靶區(qū)。
3)已知1-1礦體尾暈指示元素Zn、Cd、Cu、Bi位于7中段—8中段694~736 m標高,前緣暈指示元素As、Mo、F、Li呈散點狀賦存于該標高段,形成了前緣暈+尾暈疊加狀態(tài)[9]。各元素異常分布范圍、強度、規(guī)模等參數(shù)各不相同,毫無規(guī)律性,較為“雜亂”,推斷為多次脈動鎢成礦活動所致,但側(cè)面反映了礦體深部將出現(xiàn)礦體的膨大狹縮或尖滅再現(xiàn)來完成類似上部已知礦體的原生暈閉環(huán)體系[10],推測深部具一定找礦潛力。
5流體包裹體特征
為研究1號礦體具體成礦溫、壓環(huán)境,將該礦體在花崗巖區(qū)、角巖區(qū)圍巖段分別賦存的含鎢石英脈進行了流體包裹體采樣,采樣位置見圖7,樣品送至核工業(yè)北京地質(zhì)研究院測試分析。
本次共測試6件樣品271個測點,結果顯示,含鎢石英脈中流體包裹體普遍細小,多呈群帶狀分布,粒度一般4~20 μm,形狀多呈橢圓狀、近橢圓狀或水滴狀。包裹體類型以H2O-CO2三相包裹體為主,富液包裹體次之,局部可見含CO2兩相包裹體。氣液比一般為20 %~50 %,平均值27 %。鹽度0.83 %~10.62 %,平均值4.14 %,為低鹽度流體體系,推測流體主要為巖漿后期熱液或其與大氣降水混合熱液。
流體包裹體完全均一溫度集中在227 ℃~311 ℃,近地表1中段—8中段完全均一溫度由264 ℃漸變?yōu)?02 ℃,顯示熱液流體由下而上流動,成礦溫度隨成礦演化而不斷降低,礦區(qū)鎢成礦熱源位于深部,總體屬中高溫熱液流體范疇。
7中段、8中段花崗巖區(qū)多件樣品平均完全均一溫度為274 ℃,角巖區(qū)平均完全均一溫度則降為269 ℃,顯示熱液流體水平運移方向應為花崗巖區(qū)流向角巖區(qū)。
7中段、8中段花崗巖區(qū)多件樣品平均壓力為292 MPa,角巖圍巖地層平均壓力為250.5 MPa,證明熱液進入角巖圍巖地層后,成礦壓力環(huán)境有所減弱。
現(xiàn)有4中段、7中段、8中段深部坑道已證實,含鎢石英脈在作為圍巖的角巖地層內(nèi)仍繼續(xù)賦存,結合本次流體包裹體測試數(shù)據(jù),證明含鎢石英脈進入圍巖地層后,成礦溫、壓雖有減弱現(xiàn)象,但在成礦溫、壓臨界點的近礦圍巖區(qū)域仍有一定賦礦空間,證明在巖體周邊一定范圍的角巖區(qū)尋找鎢礦是可能的。
6找礦預測
6.1深部預測
基于對1號礦體原生暈軸向分帶序列研究及礦體地球化學特征多維度研究,建立了該礦體原生暈理想模型(見圖8),并對深部成礦靶區(qū)進行預測。綜合得出:①含礦熱液由下至上,由巖體至圍巖流動,深部成礦物源、熱源更為充足。②W異常在深部尚未封閉,有進一步敞口趨勢,說明礦體向下仍存在賦礦空間。③多個中段坑道工程顯示含鎢石英脈在角巖地層賦存事實,證明角巖區(qū)具有尋找鎢礦的可能。④前緣暈指示元素As、Mo、F、Li在5中段、6中段的再現(xiàn),預測8中段以下464~695 m標高為新找礦靶區(qū)。
綜合判定,礦區(qū)在8中段以下464~695 m標高及近角巖圍巖地層為今后的找礦靶區(qū),找礦前景良好。
6.2工程驗證
基于此次研究,在1號礦體成礦預測靶區(qū)布置了ZKⅨ-12鉆孔,經(jīng)驗證發(fā)現(xiàn)多條平行礦體,總體見礦標高475~640 m(見圖9)。第一層礦體:于155.2~161.3 m處見云英巖型礦體,礦體厚2.26 m,WO3單工程品位0.146 %。第二層礦體:于168.5~179 m處見云英巖型和石英脈型混合礦體,礦體厚3.89 m,WO3單工程品位0.191 %。第三層礦體:于187.3~192.3 m處見云英巖型礦體,礦體厚1.85 m,WO3單工程品位0.178 %。第四層礦體:為本次預測的1-2號礦體,于226.7~240.6 m處揭露,為石英脈型和云英巖型混合礦體,礦體厚4.45 m,WO3單工程平均品位0.210 %,找礦效果良好。
7結論
1)元素相關系數(shù)、聚類分析、因子分析結果表明,W為東烏珠穆沁旗鎢礦區(qū)主成礦元素,其成礦行為較為獨立,與其他元素富集階段不一致,簇群關系不甚明顯。
2)縱剖面上,W異常與現(xiàn)有鎢礦體吻合度較高,其多濃度分帶和多濃集中心反映了鎢多期次脈動成礦及不均勻沉淀特征。串珠狀分布的W高值點連線預示礦體向南東側(cè)深部側(cè)伏,側(cè)面反映了含鎢熱液流動方向。7中段和8中段出現(xiàn)的W元素異常預示著1-2號礦體深部仍有一定成礦空間。
3)流體包裹體測試結果顯示,成礦熱液中包裹體類型以H2O-CO2三相包裹體為主,氣液比平均值27 %。鹽度平均值4.14 %,推測流體為巖漿后期熱液或其與大氣降水混合熱液。包裹體完全均一溫度集中在227 ℃~311 ℃,屬低鹽的中高溫熱液流體,成礦溫度隨成礦演化過程逐漸降低。含礦熱液由下而上、從花崗巖向圍巖方向運行流動。熱液流體進入圍巖地層后,成礦壓力環(huán)境減弱,但在成礦溫壓臨界點的近礦圍巖區(qū)域仍有一定賦礦空間。
4)采用格里戈良原生暈軸向分帶法統(tǒng)計1號礦體原生暈軸向分帶序列自上而下為Mo-F-Li-Au-Sn-W-B-As-Be-Ag-Zn-Cd-Cu-Pb-Bi-Ba。選擇As、Mo、F、Li為前緣暈指示元素,Au、W、Sn、B為近礦暈指示元素,Zn、Cd、Cu、Bi為尾暈指示元素,預測8中段以下464~695 m標高為新找礦靶區(qū)。通過本次鉆探工程驗證發(fā)現(xiàn)4層平行礦體,見礦標高475~640 m。其中,本次預測的1-2號礦體厚4.45 m,WO3單工程平均品位0.210 %,找礦效果良好。
[參考文獻]
[1]滕學建,程銀行,楊俊泉,等.內(nèi)蒙古1∶5萬阿爾塔拉(L50E013010)、沙麥公社(L50E013011)、配種站(L50E013012)、準哈塔布其(L50E014010)、吉拉嘎渾迪(L50E014011)、阿木古楞包樂格(L50E014012)幅區(qū)域地質(zhì)調(diào)查報告[R].天津:中國地質(zhì)調(diào)查局天津地質(zhì)調(diào)查中心,2016.
[2]張廣孝,李長生,喬永文,等.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烏珠穆沁旗沙麥礦區(qū)鎢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R].赤峰:赤峰宏遠地質(zhì)勘查有限公司,2009.
[3]陳全樹,謝從瑞,楊忠智,等.河南洛寧范莊金銀鉛礦床地質(zhì)特征及找礦前景分析[J].地質(zhì)與勘探,2012,48(6):1 087-1 092.
[4]陳玉明,王開天.秘魯胡斯塔銅礦原生暈地球化學特征及找礦效果[J].物探與化探,2008,32(2):126-130.
[5]劉光永,戴茂昌,祁進平,等.福建省紫金山銅金礦床原生暈地球化學特征及深部找礦前景[J].物探與化探,2014,38(3):434-440.
[6]邵躍.礦床元素原生分帶的研究及其在地球化學找礦中的應用[J].地質(zhì)與勘探,1984,20(2):47-55.
[7]李俊建,付超,唐文龍,等.內(nèi)蒙古東烏旗沙麥鎢礦床的成礦時代[J].地質(zhì)通報,2016,35(4):524-530.
[8]趙金忠,袁宏偉,盧粉云,等.內(nèi)蒙古東烏旗(沙麥)鎢礦的地質(zhì)、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特征[J].西部資源,2015(5):104-106.
[9]龐緒成,董文超,倪開放,等.河南洛寧縣范莊銀礦原生暈地球化學特征及深部成礦預測[J].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2018,37(3):495-501.
[10]李惠,禹斌,魏江,等.礦區(qū)深部盲礦預測新突破——構造疊加暈找盲礦法[J].礦產(chǎn)勘查,2019,10(12):3 070-3 073.
[11]胡喬青,王義天,毛景文,等.山西義興寨金礦床鐵塘硐礦段原生暈地球化學與深部找礦預測[J].黃金,2023,44(7):1-9.
[12]魏子鑫,秦連元,要悅穩(wěn),等.青海省格爾木市白日其利金礦區(qū)構造疊加暈深部找礦預測[J].黃金,2023,44(1):75-81.
[13]王學陽,李慧,郭廷峰,等.吉林夾皮溝金礦田二道溝金礦區(qū)地球物理特征、地球化學特征及找礦效果[J].黃金,2022,43(12):26-32,38.
[14]張笑天,孫景貴,韓吉龍,等.吉林夾皮溝金礦集區(qū)三道岔金礦床成礦流體來源與演化——流體包裹體和H-O同位素的制約[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23,53(3):748-766.
[15]張兵強,趙富遠,楊清毫,等.貴州省盤縣架底金礦床成礦地質(zhì)條件及找礦方向[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22,52(1):94-108.
[16]李玉潔,李成祿,楊元江,等.大興安嶺東北部多寶山礦集區(qū)二道坎銀鉛鋅礦床磁鐵礦地球化學特征[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23,53(2):436-449.
[17]董娟,袁茂文,李成祿.黑龍江多寶山礦集區(qū)二道坎銀鉛鋅礦床熱液菱錳礦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指示意義[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22,52(3):855-865.
[18]趙忠海,梁杉杉,孫景貴,等.小興安嶺伊東林場金多金屬礦床火山-次火山巖年代學、巖石地球化學及構造背景[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23,53(3):785-808.
[19]任良良,魏江,李惠,等.廣西大瑤山西部一帶勘查(新)區(qū)構造疊加暈法研究及應用[J].地質(zhì)與勘探,2023,59(6):1 217-1 227.
[20]楊融,陳永清.云南個舊Sn-Cu多金屬礦田風流山礦段原生暈分帶與深部成礦預測[J].地質(zhì)與勘探,2022,58(1):49-60.
[21]袁碩浦,王建平,許展,等.內(nèi)蒙古白乃廟金礦流體包裹體與C-H-O-S穩(wěn)定同位素特征及其對礦床成因的啟示[J].地質(zhì)與勘探,2022,58(2):286-298.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ep prospecting prediction of the East Ujimqin Banner
Tungsten Deposit, Inner Mongolia
Ren Junlin1, 2, 3, Sun Zhihui1, 2, 3, Yao Jiaqi1, 2, 3, Liu Ruinian1, 2, 3, Liu Ning1, 2, 3, Wang Peng1, 2, 3
(1.Hebei Huaka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urvey Co., Ltd.;
2.Hebei Key Laboratory of Geological Resources Exploration,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3.514 Brigade of North China Geological Exploration Bureau)
Abstract: To predict the deep?seated variation trends of Orebody 1 in the East Ujimqin Banner Tungsten Deposit, this study carries out related studies including systematic field investigations, fluid inclusion analysis, and geochemistry, based on the study of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the deposit. Key findings include Orebody 1 is dominantly controlled by NW?trending fractures and exhibits multi?stage mineral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Gregorian axial zoning method of primary halos, the vertical zoning sequence of primary halos in Orebody 1 is determined as (from top to bottom): Mo-F-Li-Au-Sn-W-B-As-Be-Ag-Zn-Cd-Cu-Pb-Bi-Ba,displaying distinct superimposed features of \"coexisting front halo + tail halo\" and \"front halo + near ore halo\". Combined with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W anomali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ore?forming fluid inclusions, it is inferred that Orebody 1 retains significant prospecting potential at depths below Level 8. Drilling validation confirmed this hypothesis, revealing substantial untapped resources in the deep sections of the East Ujimqin Banner Tungsten Deposit.
Keywords: primary halo; axial zoning; deep prospecting prediction; East Ujimqin Banner Tungsten Deposit; Inner Mongolia; fluid inclusions
收稿日期:2024-09-03;修回日期:2024-11-30
基金項目: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地質(zhì)勘查基金項目(NMKD2009-08);華北地質(zhì)勘查局五一四地質(zhì)大隊科研項目(HKWYS2023-C2);華北地質(zhì)勘查局五一四地質(zhì)大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烏珠穆沁旗鎢礦深部擴界勘查項目;中國地質(zhì)調(diào)查局項目(1212011085239,1212011120697)
作者簡介:任俊霖(1989—),男,工程師,從事地質(zhì)找礦工作;E?mail:3617629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