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早晨,天空下著微微小雨,母親騎電動車送我去上學。雨天路滑,車多人多,她總是讓別人先過。我催她,她說:“別人也急啊?!蹦赣H讓我看到了同理心。
何為同理心?人與人之間有差異,但同理心能在一定程度上縮小這種差異。同,即為同情,是于感性認識上的體現(xiàn);理,不僅是理解,更包含了一種理性上的思維與認識,也就是理智,而理智恰能指引人們向正確的、更好的方向進步。同與理相結合,構成了同理心,使人們在正確之道上不失人性的溫情,兩者相得益彰,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共同發(fā)展。
回首歷史長河,同理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底色,是永不磨滅的民族精神。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一兒將入于井,每個人都會有憐憫心,想去扶他,這正體現(xiàn)了同理心,社會因此更加文明和諧;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怨作《離騷》,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屈原存君興國,對搖搖欲墜的楚國產生了強烈的同理心,想扶大廈于將傾,可遭上官大夫等人排擠,慘遭流放,最終投江而亡。倘若楚王與他一樣有同理心,繼續(xù)重用他,那么家國有望,楚國也不會那么快滅亡了。
揆諸近代,抗日戰(zhàn)爭時期,德國人約翰·拉貝憑一己之力,在南京救下二十五萬中國人,他的同理心挽救了如此多的生命,中國人民會永遠記得他。疫情期間,南京人民給拉貝的子孫送去防疫物資,無不體現(xiàn)同理心的偉大。由此可見,同理心能促進文化與民族的交流。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跟上時代的步伐,多懷同理心去幫助他人,消除與他人的隔閡,由此拓寬視野,結交朋友,豐富自己,提升自我,努力成長為有益于國家、社會、人民的棟梁之材。
(編輯 鄭儒鳳 zrf911@sina.com,采采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