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全神貫注地捧著一本懸疑小說,馬上就到揭露兇手的段落,你迫不及待地翻開下一頁,翻得太快,書頁劃傷了食指。你深吸一口氣,不是因為你剛剛得知兇手竟然是富豪的三兒子,而是因為這小小的傷口實在太疼了!
被紙割傷手指為什么會這么痛?
疼痛的產(chǎn)生源自一種叫“痛覺感受器”的游離神經(jīng)末梢,它們可以感受壓力、割傷、刺穿造成的細胞損傷。
我們身體不同部位的痛覺感受器密度不同。如果你拿一根回形針,將其彎曲成一個“U”形,然后用它戳自己,你會發(fā)現(xiàn),戳手指和戳小腿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手指可以很容易地分別感受到回形針的兩個尖端,而小腿上只能感到一個模糊的刺點。
正常情況下,一個人應(yīng)該能夠識別指尖上相距3~5毫米的兩個點,嘴唇跟手指差不多,平均能識別3~4毫米的兩點,但這個距離在小腿和大腿上,是27~34毫米。可以辨別的距離越大,痛覺的敏感度也就越低。這正是臨床上常用于評估神經(jīng)系統(tǒng)或皮膚感覺損傷的“韋伯兩點辨別測試”。手指恰好是我們皮膚上攜帶痛覺感受器最多的區(qū)域之一。
除此之外,被紙割傷后“感覺比刀割還痛”,是因為紙張本身,并不像看起來那么“人畜無害”。
如果你把紙張在顯微鏡下放大,會看到干燥、壓縮的木纖維使得紙張邊緣異常粗糙。因此,當紙張劃過皮膚時,其粗糙的邊緣會像“鋸子”一樣割傷皮膚,造成的損傷范圍比光滑邊緣更大,從而引發(fā)的痛感也會更強。
紙張通常只會切開皮膚最外層的表皮和真皮上層的乳頭層。乳頭層中包裹著充當痛覺感受器的游離神經(jīng)末梢,以及少量毛細血管。因此,當皮膚被紙張割傷時,傷口很少出血。如果傷口沒有被凝結(jié)的血液封住,受傷的神經(jīng)纖維就會長時間暴露在易感染的環(huán)境中。一旦這些神經(jīng)被觸碰或發(fā)生炎癥,你就會持續(xù)感到疼痛。
更重要的是,若是周圍環(huán)境干燥,往往會導(dǎo)致皮膚角質(zhì)層的含水量降低。這種水分流失不僅使皮膚變得更脆弱,增加受傷的風險,而且還可能延緩傷口的愈合過程。
于是每次有一打紙從手中滑過時,你都會格外小心。不知道你有沒有好奇過,到底什么樣的紙最容易造成割傷?
還真的有人做了這樣的實驗。
2024年,丹麥技術(shù)大學(xué)的幾位物理學(xué)者使用了照片、便利貼、雜志紙和打印紙等12種常用紙張,來測試什么樣的紙最容易劃傷手指(用的是模擬人體組織的明膠)。
研究發(fā)現(xiàn),紙張的厚度是關(guān)鍵因素,太薄或太厚的紙都不行。薄紙在切割時往往會彎曲,而厚紙則會像鈍刀片一樣,無法將力集中到足夠小的區(qū)域造成有效切割。
實驗中,厚度在0.05~0.1毫米之間的紙,如便利貼、印刷雜志和辦公用的紙等,被認定是“最危險的”。生活中常用的A4紙厚度大約0.1毫米。
除了厚度,切入角度也對傷口的形成至關(guān)重要。實驗表明,當切入角度足夠小時,幾乎所有類型的紙張都能造成割傷。特別是當紙張厚度為0.65毫米且切入角度為20度時,割傷的可能性最高。
因此,如果你手里的紙張看起來比較鋒利,就要注意調(diào)整拿它的角度,使其大于20度,這樣可以相對減少被割傷的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一張100元人民幣的厚度約0.1毫米,正好接近前面提到的危險范圍的上限。所以,數(shù)錢時也要記得留意拿錢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