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從事內部審計工作的時間不長,但是接受審計、與審計打交道卻有些年頭了,對銀行審計工作經歷了害怕、抵觸、不理解到坦然接受并從中學習、受益的轉變。
剛參加工作時,帶我的師父跟我講,銀行人員頭上有三座大山:審計檢查、風險防范和考核指標。工作中也時不時聽到某某同事被審計查出差錯而扣績效甚至通報批評的事例,于是,我對審計檢查也滿是擔心,內心深處對審計產生了抵觸。在從業(yè)過程中,隨著被審計、被檢查以及與審計人員打交道次數的增多,我對審計的認識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其中有幾件事印象特別深刻。
第一件事是我剛開始轉崗到客戶經理時。當時,總行牽頭實施關于資產風險分類的審計,一個審計人員對我的一個客戶基建貸款的風險分類提出異議,要求我們補充相關材料,否則就要求風險分類從正常下調到關注。因為風險分類下調直接影響到當年的利潤和考核。當時我們團隊的負責人帶著我向審計人員解釋,并就風險分類、客戶還款能力和還款意愿等多個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這位經理的耐心解釋讓我如沐春風,對我日后分析客戶和業(yè)務風險幫助極大。從這開始,我漸漸轉變了觀念,認識到審計并不是洪水猛獸,審計人員也并非冷冰冰地拒人于千里之外,與經驗豐富的審計人員探討反而能夠學到很多專業(yè)知識。
第二件事發(fā)生在我從事客戶經理工作的第二年,審計署、人民銀行等部門組成的聯合檢查組對銀行收費等問題進行審計檢查。這次抽中檢查的也是我的一個客戶,迎檢材料等準備工作主要落在我身上。為了準備好材料,我多次向審計、監(jiān)察、風險條線經驗豐富的領導同事請教,認真收集整理材料。這次迎檢準備工作,讓我第一次從第三人視角全面審視業(yè)務、服務、收費和風險之間的關系,大幅提升了我的認知水平,也提高了我應對審計檢查的“能力”,對審計檢查,也從以前的擔心轉變?yōu)樘谷唤邮堋?/p>
第三件事是總行組織的內部審計,總行的內審人員來分行開展投資銀行類項目檢查,抽中我經手的一筆房地產信托通道類明股實債業(yè)務。審計組針對這個項目的總投資、相關費用安排及項目評估提出異議,認為我們測算的項目總投資偏小,不足以支撐項目的投資開發(fā),存在不能按時預售回籠資金的風險。我收到審計組提出的問題后不以為然,心想這可是經過省分行和總行的專家核算審批過的項目,審計人員憑什么認為總投資算少了?項目還在建設過程中,融資也沒有到期,憑什么認為項目不能按時預售?收到審計意見,我們業(yè)務人員寫了7頁多的反饋意見,從各種角度對審計意見進行反駁。然而,這個項目后來發(fā)展走向完全符合審計人員提出的意見:由于資金不足,項目建設期大大加長,預售時間也不斷延后,銀行融資到期時該項目也未能實現銷售資金回籠,銀行資金面臨較大風險。也正是在這次之后,讓我對風險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對審計工作充滿了敬意。
正是這些經歷,重塑了我對金融、對風險的認知。我自己從事銀行內部審計工作以來,在與被審計單位相關人員交流時,還能從他們身上看到我當年的影子,因此既能從審計角度履行好監(jiān)督職責,客觀公正地作出審計評價和處理審計發(fā)現的問題,又能站在對方的角度換位思考,深入剖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和影響,將審計組的想法和觀點娓娓道來,通過張弛有度的溝通藝術達成共識,增進雙方對審計問題的理解,為后續(xù)問題整改打下良好的基礎,力爭達到“審計一點、整改一面、規(guī)范一片”的效果。這樣既堅守了審計的尺度,也體現了審計的溫度,贏得了被審計單位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