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傳技
時文引路
事不避難,義不逃責
潘志宏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凡是有利于黨和人民的事,我們就要事不避難、義不逃責,大膽地干、堅決地干?!?/p>
“事不避難”,語出《國語·魯語》:“文仲曰:‘賢者急病而讓夷,居官者當事不避難,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國家無違。今我不如齊,非急病也。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也。’”文仲即春秋時的魯國大夫臧文仲,賢明正直,忠君愛國。魯莊公二十八年,魯國發(fā)生饑荒,臧文仲主動請纓,說:“居官者當事不避難?!彼脤氂裣螨R國求購糧食,言辭誠懇,最終感動了齊人。齊人同意把糧食賣給魯國,并退還了玉器。
“義不逃責”,類似的表述可見于《論語》中的“見義不為,無勇也”。所謂“義”,《中庸》解釋為:“義者,宜也?!狈先?、禮要求的,就是義。義,既是正義、道義,也是義務、責任。“事不避難”與“義不逃責”連用,意即面對艱險困難,只要合乎道義、職責所在,就不能畏懼逃避,而應當仁不讓地擔負起責任、有所作為。
最早將“事不避難”“義不逃責”連用的是晚清學者湯霖,在他六十歲生日時,學生們?yōu)槠滟R壽畫了一幅《頤園老人生日宴游圖》,湯霖欣然作自序,“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素位而行,隨適而安”即是其中的名句。湯霖為官清廉,他傳下的這種家風,體現(xiàn)了不畏困難、勇于擔當?shù)木駳飧拧?/p>
“事不避難、義不逃責”是一種迎難而上、敢于擔當?shù)膬?yōu)秀品質。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責任意識,體現(xiàn)出中國古代圣賢的擔當精神。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泵献诱f:“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惫攀ハ荣t展現(xiàn)出來的是修己以安百姓、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精神。
此外,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眾多甘于犧牲、勇于擔當?shù)氖看蠓?,正是他們挺立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梁?!俺K紛^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是司馬遷報效祖國的擔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憂國憂民的擔當?!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是顧炎武救亡圖存的擔當。從他們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勇于擔當?shù)男亟笥盍亢褪咳孙L骨。只有勇于擔當、無私奉獻,才是修身進德、建功立業(yè)之道,才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本。
“事不避難、義不逃責”不僅是古代士大夫的精神,還是共產黨人堅守的準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敢于擔當,是為了黨和人民事業(yè),而不是個人風頭主義,飛揚跋扈、唯我獨尊并不是敢于擔當?!秉h員、干部想成就一番事業(yè),就需要放下個人利益得失,為百姓的福祉奉獻擔當。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風險困難,廣大黨員、干部只有迎難而上、甘于奉獻,勇挑最重的擔子、敢啃最硬的骨頭,方能有所作為、建功立業(yè)。
如今,面對變亂交織的世界局勢和國內經濟新質生產力發(fā)展的新課題,黨員、干部更需要自告奮勇地擔當起全面深化改革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使命,發(fā)揚“當官避事平生恥,視死如歸社稷心”的擔當精神,不斷強化擔當意識、培養(yǎng)擔當品格、提升擔當能力,唯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才能真正贏得民心,贏得時代,贏得黨和人民的信任與期待。
(選自《光明日報》2021年11月15日,有刪改)
技法點睛
1.采用“總—分—總”結構。文章先開門見山亮出觀點,而后分別詳解“事不避難”“義不逃責”,接著綜合闡述,然后揭示“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的崇高精神內涵。這一結構安排有利于內容漸次展開。
2.連點成線打造論證鏈。在闡述時,作者引用了《國語》《中庸》《論語》等經典,還有古圣先賢的名言,這些史料相互補充,加上作者的精到評述,形成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論證鏈。
3.適度拓展彰顯傳承魅力。如追溯“事不避難”出處時,作者以《國語·魯語》拓展出魯國大夫臧文仲的有關史實;在贊美最早將“事不避難”“義不逃責”連用的晚清學者湯霖時,作者從“家訓門風”的角度盛贊這一精神。
4.適時轉筆指向當代。詳于道“古”是為了提高古為今用的針對性、有效性。文章第七段以“不僅是……也是”一句轉入“說今”,運用對比手法論述傳承“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精神的當代價值。
學子佳作
新時代呼喚“有味讀書”
趙毅勇
新時代呼喚“有味讀書”。自古以來,很多名家提倡并踐行“有味讀書”,陸游就是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散吏》一詩中寫道:“讀書有味聊忘老,賦祿無多亦代耕……人間樂事今真得,莫恨摧頹白發(fā)生?!笨梢?,“有味讀書”是對心靈層面的寧靜自由、精神世界的豐富滿足的追求,對生活境界的超脫純凈和對國計民生的時時關注。
“有味讀書”需要發(fā)自內心的向往。陸游曾這樣直抒胸臆:“我讀殘編食忘味,朱弦三嘆有遺音。”(《讀書》)即使是殘缺的書卷,陸游也讀得津津有味,以至于忘記了食物的味道。如果沒有對讀書的強烈興趣,怎能進入如此境界?回看當今,“完成任務達到指標”型讀書、“裝點門面嘩眾取寵”類讀書等現(xiàn)象時有所見,這些人在陸游的“有味讀書”面前顯得何等庸俗!
“有味讀書”需要日復一日的堅持。陸游晚年寫道:“一齒屢搖猶決肉,雙眸雖澀尚耽書”“鬢毛焦禿齒牙疏,老病燈前未廢書”。即使貧病交加,他也從不“廢書”,“耽書”依舊。放翁還有更加感人的一聯(lián)詩:“貸米未回愁灶冷,讀書有課待窗明。”雖然無米下鍋,生活艱難,但他的讀書計劃卻從未間斷,只等天明,借著晨光繼續(xù)讀書?;乜串斀?,人們生活條件優(yōu)越,借糧為炊早就成為歷史,但愿意靜下心來在深夜讀書的人卻越來越少。陸游還有這樣的晚年自畫像:居“蝸廬”,住“龜堂”,“豈知鶴發(fā)殘年叟,猶讀蠅頭細字書”。忘老,忘病,忘逆境,讀書成為他生活的第一。當今條件優(yōu)渥的讀書人,還有什么托辭為自己懶散無為、“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讀書狀態(tài)開脫呢?
“有味讀書”需要眼光有溫度、胸中有人民。陸游堅韌刻苦的“有味讀書”的動力、目的何在?我們還是從他的詩作中找答案:“萬里關河歸夢想,千年王霸等棋枰。人間只有躬耕是,路過桑村最眼明?!保ā蹲x史》)他時時關注的是“萬里關河”以及眼前的人間桑村!53歲時,陸游寫了《讀書》一詩:“歸志寧無五畝園,讀書本意在元元?!笨梢?,陸游之“志”并非在田園,為“元元”(人民)才是他讀書之“本意”。雖然身居狹小書齋,但空間的局限并未束縛他的思想,他總是能將目光穿過這方小小的天地,投向國家命運和百姓疾苦。這是“有味讀書”的核心意義所在。當今讀書人當自問:我讀書的“味”在哪里呢?
新時代呼喚“有味讀書”,讓“有味讀書”奠基“有味人生”,引領“有味生命”!
【江蘇如東高級中學】
點評
作者借鑒范文“連點成線打造論證鏈,構建總—分—總結構”的筆法,從三個維度論述陸游“有味讀書”的豐富內涵,并與當今現(xiàn)象作對比,針砭時弊;結尾強化中心論點:“新時代呼喚‘有味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