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展示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出自《論語》的名言,也是被世人傳頌的處世至理。這句處世“常識”蘊含著無盡的智慧,像一把標尺一樣,衡量著我們與他人相處的分寸,幫助我們進行融洽的人際交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蘊含著深刻的認知心理學原理,體現的是一種換位思考的智慧。在心理學中,換位思考被定義為設身處地理解他人的感受、需求和想法,這是一種對他人情感與需求的深度洞察。當我們不想被他人欺騙時,就不應欺騙他人;當我們不希望被他人輕視時,就不能輕視他人。這句話指導我們:在與他人建立聯(lián)系時,無論是親密無間的家人、朝夕相處的同學,還是并肩奮斗的同事,都應當有意識地把自己代入對方的角色之中。這種換位思考的思維模式,能讓我們在行動之前充分考量自身行為可能給他人帶來的影響,從而有效避免因一時沖動忽略他人的需求、感受,造成對他人的傷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核心要義是尊重他人。每個人都有被尊重的心理需求,尊重是人際交往的基礎。每個人成長于不同的環(huán)境,有著各異的經歷與價值觀,承認并尊重這種差異,是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的前提。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維運用到人際交往中,不僅僅是禮貌待人,更是對他人平等地位的認可,意味著無論出身背景如何,每個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
在復雜的社會關系中,若人人只顧自身利益,人際交往便會緊張,社會也將陷入混亂。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種推己及人的道德原則,在中國幾千年的發(fā)展中延伸到社會治理層面,對構建和諧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踐行這一條“常識”,需要每個人都學會克制自己的不當行為、體諒他人,培養(yǎng)善良、寬容的品質,這樣許多矛盾便能迎刃而解,進而便能營造出良好的社會氛圍,促進社會文明進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處世思想,能讓人從換位思考與提升自我修養(yǎng)出發(fā),學會對他人的尊重,最終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讓我們將這句至理名言銘記于心,從我做起,讓文明的光輝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踐行中閃耀,代代相傳。
【內蒙古通遼市甘旗卡第二高級中學,指導老師:陳鳳英】
點評
本文從多個角度深入說明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包含的事理。作者先點明其在處世中的重要地位,接著闡述名言蘊含的換位思考、尊重他人的意義,然后又從社會關系的角度揭示了這句“常識”的意義,內容全面且富有感染力。